首頁/ 美食/ 正文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沒有經過煙燻的臘肉,還叫臘肉嗎?

作者

/ 陳茂君

一進入臘月,我就會想起那肥肉琥珀色,瘦肉微紅,咀嚼時口腔裡有豬油爆炸感,

鹹鮮且帶濃郁煙香味的臘肉來。

民間傳說,臘肉是由苗族人發明的。作為蚩尤的後裔,兵敗之後,大量苗族先民退到雲貴、湘西一帶。面對黃帝族人的不時襲擾,他們經常被迫逃難,於是把糧食做成餈粑,將肉類先醃製再煙燻,方便攜帶,還能長時間儲存,尤其適合戰時充飢。

“臘肉”這個名稱,南宋時才出現,但“臘”字的名稱出現較早,主要是指臘月間 “先煮熟後風乾”的乾肉,與現在我們熟知的臘肉有所不同。

近代臘肉有川式、廣式、湘式等不同做法,

我是四川人,自然對川式臘肉更熟悉。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的四川文人楊甲秀曾寫《徙陽竹枝詞》:“臘肉堆盤酒滿卮,田疇正是插秧時。” 注稱:“州人插秧,用臘肉餉工。”意思是,那時候四川民間就開始用臘肉作為春耕農忙時的菜餚了,實際上這種習俗在川渝地區至今很流行。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圖 / 攝圖網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筆者下鄉插隊在川南富順縣,每年春耕插秧時,勞累中,生產隊的老農民就要擺解放前的龍門陣,比如給地主家插秧,或在合作社前互相換工插秧時,要吃“捻閃閃”。

富順人說的“捻閃閃”,是指巴掌大小一塊煮熟了的臘肉,

用筷子捻起來,琥珀色的臘肉片一閃一閃,誘人極了。老農民講的這個故事,竟顯出解放前地主待僱工也不錯的意思來,當時生產隊長也不干涉,所以我印象深刻。

“土地承包”到現在,自貢地區農村互相換工栽秧,午餐仍然必須用“捻閃閃”來招待,還要喝點高粱酒,也有喝啤酒的。吃了這肥美的臘肉,才能抵禦繁重插秧帶來的體力消耗。

兒時,母親每年都要做幾十斤臘肉。在川南,臘肉是年飯中必不可少的硬菜,也是招待正月間“走人戶”(走親戚)客人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大菜,一位家庭主婦做不來臘肉,會被人瞧不起。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紀錄片《川味》

進入臘月,農家養足10—12個月的“榮昌豬”就開始出欄了。父親買回開好條的五花肉,先用“酒腳子”——商店裡酒罈子賣到最後質量差的剩酒,將豬肉條渾身抹一下,再用自流井粗鹽將豬肉條渾身抹勻,肉鹽比例大約為10斤鮮肉用四五兩鹽,令皮在下,放在陶缸裡,一層一層壓實,兩層之間撒些花椒、八角,用一塊木板壓住,上面放一坨沱江邊搬回來的大鵝卵石。六七日後,翻一次缸,令皮在上。再過六七日,取出,掛當風處吹乾水汽。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圖 / 攝圖網

此後,待醃漬過的豬肉半乾,就在小鎮外空閒地上挖個灶坑,上面橫豎放幾根鐵條,上碼豬肉,下堆鋸木屑、穀糠殼,以及從山上砍來的新鮮柏樹枝,

加上平日存留的花生殼、桔柚皮以及蔗渣之類,燒成陰火,出煙燻肉。

做這些事時,母親就會叫上我和哥哥去幫忙。

為了讓香菸更濃重,還會在肉堆上反扣一口大鐵鍋,並且隔三四小時翻轉一次豬肉條,讓香菸將其薰透。中間等待時,母親會抓緊時間趕回家去做些家務活,讓我和哥哥守著肉堆,不讓陰火變明火,也防止其他小孩過來調皮搗亂。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紀錄片《川味》

當然,在農村時,臘肉不是一次燻成的,在野外燻了過後,還會一塊塊提進廚房,那時燒柴灶,就把肉吊在灶頭上面的橫樑上,讓一日三餐之柴煙繼續薰烤。二十多天後取下,再去小鎮外空閒地炕灶如前薰烤,再提回廚房。最後,臘肉薰烤得越透越幹,就越香,儲存時日也越長。驚蟄一過,母親就會將臘肉從廚房橫樑上取下,窖在穀糠裡、柴灰堆裡或儲藏在石灰壇壇裡,防止黴變。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吃時,從廚房橫樑上取下一塊臘肉,將肉皮放在火上燒至起泡,然後泡在淘米水裡,刮洗乾淨,放鍋裡煮熟,切片裝盤上桌。

這時的臘肉,肥肉呈琥珀色,瘦肉微紅,一咬,口腔裡就有豬油爆炸的觸感,鹹鮮且帶濃郁煙香味立時征服全身。

自貢地區製作臘肉傳統歷史悠久,技藝上乘,本地食品公司生產的小塊臘肉,上世紀80年代省內甚至全國都獲得過大獎。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圖 / 攝圖網

燻好的臘肉最好是放風蘿蔔同煮

——風蘿蔔的做法是,入冬拔白蘿蔔時,選拳頭大小的,用篾條或竹籤穿上,吊在屋簷下風乾。

臘肉煮風蘿蔔湯呈乳白色,似牛奶,但比牛奶鮮香,蘿蔔也特別鮮。

此外,臘肉還可做出許多菜餚來,如干豆豉蒸臘肉、鹹菜蒸臘肉、蒜薹炒臘肉絲、筍子炒臘肉絲、側耳根炒臘肉等美味佳餚,湯裡放幾片臘肉還可以提鮮呢。粉蒸豌豆、粉蒸紅苕,就更是離不開臘肉粒了。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紀錄片《川味》

除了燻烤臘肉,臘肉還有一種做法,是將豬肉條醃漬、晾乾後塗抹一層甜醬,掛在空曠處,讓寒風吹、冬陽烘曬,待肉條上的甜醬曬乾,就再刷一層,繼續風吹日曬。如此反覆六七次,直到醬香滲透肉心為止,這種肉稱為

“醬肉”,

似乎只是自貢地區才有。

醬肉的吃法是,將表面的甜醬洗淨,切片裝盤,放籠裡蒸熟上桌。醬肉屬醬香味型,醬香濃郁,鹹鮮微甘,別有風味。但做醬肉有點“靠天吃飯”,比如當年臘月間有太陽的日子不多,醬肉表面的醬就容易長黴,做出來的醬肉就不好吃了。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做香腸的肉,選七成瘦肉三成肥肉,切成成人大拇指頭大小的塊,加鹽,肉鹽比例一般為10斤鮮肉2兩鹽左右,至於其他配料,如燒酒、辣椒麵、花椒麵、蔗糖、八角粉、三奈粉,其比例跟據個人喜好來決定就好,都是同肉塊拌勻,醃漬一會兒後就灌腸。灌好腸後,五六寸長用棉線分節,便於以後吃時切割。

腸衣上要戳些孔眼,方便水汽蒸發,然後掛在通風處,一月後就可煮來吃了。

一到臘月,我就饞那口浸滿煙香的臘肉

紀錄片《川味》

和我家一樣,而今,許多城裡人都不做臘肉了,做了,也沒地方煙燻,不好吃,所以香腸才流行起來。

梁實秋先生回憶他吃過最好吃的臘肉,是抗戰初期在湖南湘潭一位朋友家吃到的。他特地到人家廚房裡去考察,只見廚房“房樑上掛著好多雞鴨魚肉,下面地上堆了樹枝幹葉之類,猶在冉冉冒煙。”他忽然明白,“原來臘味之製作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煙燻。微溫的煙熏火燎,日久便把肉類燻得焦黑,但是煙燻的特殊味道都燻進去了。”

是的,沒有經過煙燻的臘肉,還叫臘肉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