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2300年前的對答,隱士漁翁與士大夫不同的處世哲學,誰對誰錯?

2300年前的對答,隱士漁翁與士大夫不同的處世哲學,誰對誰錯?

公元前278年,一個士大夫站在船頭長吁短嘆、形容枯槁。一個路過的打漁翁認出了這名大人,便開口問道:“您是三閭大夫嗎,何故落魄到這般地步?”

士大夫慨嘆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啊!因此,我才被放逐。”

漁翁接著說道:“聖人也知隨波逐流,既然世人皆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既然大家都醉,何不一起共醉呢?自命清高,只會讓自己落得這般下場啊!”

“怎能讓清白之身汙染世俗的塵埃?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魚腹,也不敢苟同!”

漁翁聽後,不再規勸。搖起船槳微笑離去,只聽見遠處傳來的歌聲:“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洗我的髒腳。“

士大夫聽著、想著,不由悲從心來,一頭扎進了汨羅江中。

看到這裡,大多數讀者應該知曉,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三閭大夫屈原。

漁翁是個隱世的高人,從一眼看出屈原的身份就知道了。從這段簡短的話語中,也可看出其超然的姿態。

2300年前的對答,隱士漁翁與士大夫不同的處世哲學,誰對誰錯?

在他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要懂得順勢而為,只有隨波逐流才能生存下去。他給屈原提了兩個建議:

1、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為國家和人民盡心盡力。

2、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只有保留有用之身,將來或有可能改變現狀。

兩種處世哲學,其實一直在中國社會延續。而屈原選擇了最剛烈的應對之法,既然我無法“使濁變清”,那就選擇不存於世!

屈原是楚國王室貴族,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輔佐楚王振興楚國大業。他在任期間,國內政策積極支援和參與變法圖強,外交政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

2300年前的對答,隱士漁翁與士大夫不同的處世哲學,誰對誰錯?

在屈原的盡力輔佐下,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繁榮局面。但屈原自身的剛烈,使得他與楚國頑固貴族集團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終於在上官大夫不斷進讒言下,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甚至因為“莫須有”的罪名,兩次貶官外放。

公元前278年,“殺神”白起攻下了楚國國都郢城,楚頃襄王只好狼狽地逃到陳城避難。

得知國都失陷的訊息,已經62歲高齡的屈原心如死灰。在與隱士漁翁對答後,即投汨羅江自盡。

《襄陽風俗記》記載:“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其妻每年此日投食於水,以祭之。”

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辦“賽龍舟”、“綁彩繩” 、“佩香囊”、“食粽子”等習俗,都與屈原有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端午節”來臨之際,你是否能聽到,屈原這聲穿越2300年的悲愴呼聲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