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母親又一次把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用來修葺故鄉的老屋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我估摸著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他們這一代人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延續著對故鄉的情感,同時也不斷地給子孫後代延展著根的方向。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我的家鄉在海拔2600多米的高山闊土之上,一個讓人一生都為之追求和守護的地方,村名叫安邦。在這個天然形成的盆地裡,世代繁衍生息著漢、彝、苗、滿、白族等民族。歷史以來,各民族之間水乳交融,相互團結、互幫互助,即便習俗有所差別,但是來往甚密,即使是房屋的建築風格也基本一致。如果非要用浪漫的方式來讚美家鄉,那隻能說是民風淳樸、山高水長,山巒疊翠、千巖競秀,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典範。但即便如此的讚美,也無法繞過山寒水瘦、土地貧瘠、山高路遠的現實。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當然,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的村民永遠都保持著吃苦耐勞的良好生活品質,身邊的一磚一瓦,所有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工具都經歷了長滿老繭的雙手打磨,值得一提的是充滿了鄉愁味道的土牆。

家鄉的土牆完全沿襲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農村土坯牆的各種使用性質。最為典型的特點是成本較低,冬暖夏涼,結實耐用,改裝方便等等。而就是這樣簡單的黃土牆卻記錄了我童年的所有往事,也完全見證了我的成長。直至現在,他依然像一塊偉大的豐碑靜靜地聳立在那裡,也見證著村莊在時代浪潮中的發展和變化。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最早的土牆其實應該叫土坯牆。為了節約建設時間、成本等問題,人們往往都會製作一個固定的模具。模具大概長4-5米、寬1米、厚1米。把模具加固後,尋找黏性土壤放在模具內,用木錘進行夯實。有時候也新增少許草木纖維,一般都是幹松樹葉,然後再一層層的往上進行夯實。這種土牆又叫夯土牆。

後來,為了牆體更加牢固、結實和方便維護,很多居民開始修建土基牆。尋找合適的黏性土壤,透過拌和、發酵、加入草木纖維、再攪拌等等方式,用長0。5米、寬0。3米、高0。4米的固定模具,一個一個地套出來,放在平整乾淨的場所暴曬。水分幹了以後,再一個一個地錯落有致地砌成牆。今天的磚牆也是用這種方式和沿用了相似的工序。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我始終認為,今天的磚牆和混泥土牆沒有傳統的土牆更適合生活和居住,只是更加節約時間和生產成本罷了。或許,這是我為了記住鄉愁的心理作用吧。

從我記事起,老家村莊裡基本都是土牆。土牆的每一個角落都浸透著艱辛的汗水,留下了勤勞的雙手印記,也托起了永不服輸的剛強毅力。

兒時的記憶永遠回味無窮,每一次在夢中都會遇見不同的自己,騎著老牛揮舞著鞭子,看著夕陽靜靜地跨過遠處的大山,近處的山嶺上在風中翩翩起舞的老樹盡收眼底,伴隨著幾聲歸巢倦鳥的悠揚歌聲,淌過潺潺流水的河。雞鳴狗吠的方向,飄蕩著屢屢炊煙,猶如燈塔一般的明亮。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我又看見了黃色的土牆,那就是家的方向。那裡的水缸裡有最清冽的泉水,餐桌上有最美味的食物,火塘邊總有聽不完的故事,長輩的樂庫裡總有學不完的童謠,黑夜裡總有忙不完的家務活,歡樂的笑聲總是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這些,都得益於那黃色土牆的庇護。

勞動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先輩們始終用自己堅實的腳步,永遠壓不倒的鋼鐵脊樑,撐起一片家的和諧天地。無論土地多麼貧瘠、生活多麼艱辛,奮鬥和堅持永遠都是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會迸發出來的前進力量。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人們在不斷的探索中艱難地摸索,就地取材,結合實際不斷改造,只為了更加適應我們的生產生活。土牆屬於中華民族幾千年探索出來的文化遺產,他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文化,也是文明進步的符號,更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奮鬥力量,一種磅礴偉力的精神豐碑。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作者簡介

【人在旅途】 土牆楊春鵬 (保山)

楊春鵬,男,彝族,1988年生,大學本科學歷,現就職於保山公路局。愛好寫作,文章多次發表於中國公路網、《雲南交通報》《雲南公路》《雲南公路職工》《保山日報》《保山交通》《騰衝文化》等刊物,代表作有《我的公路情懷》《雲上村莊》系列作品等,致力於公路行業文化和農村鄉愁情結文化的挖掘創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