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156)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156)

所以脈診的第一個意義是確認和驗證。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乾乾瘦瘦,一臉疲倦,顏色暗沉,再一問胃口不好,睡眠差,精力也不夠,又怕冷,根據形神的表現和他自己的描述,我們基本上就可以預判他的脈象應該是偏細偏弱的,才合理,才跟他的身體是相應的。

然後我們去摸脈,就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跟你的預估一致,一個是跟你的預估相反。

如果一致很簡單,驗證了我們之前的判斷,這個人就是一個虛。如果相反,這個人的脈又強又大又有力,跟他的身體表現是相反的,那我們又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叫做亢。當然本質可能還是虛,但是由於這個虛,內部產生了某種病理的亢奮,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虛假的繁榮,那我們就可以得到兩種不同的結果,自然後面的治療也就會有所不同。這個就是脈診的第一個意義。

脈診還有一個重要的指導意義,就是確定了病人的體質、病情、症狀之後,再來判斷病位和下手處。

我一直認為脈象是無法單獨學習的,他必須有條件有參照物,有具體的人和病作背景,我們才能探討脈。

而把脈象跟病症連同討論的最多的,講得很透的,就是我們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它開頭的兩卷就是平脈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買來看看。

為什麼要提傷寒論呢,因為我們所有的辯證最後一定要落到實處,落到如何施治上面來,這裡就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下手處。

比如大家都看得懂,這個人脾虛,那個人腎虛,但不是腎虛就補腎,脾虛就補脾那麼簡單。有那麼簡單,中醫就不用學了,大家拿本書回去自己對照自己弄就行了,中醫顯然不是這樣的。

我們要講一個很嚴謹的問題,那就是一個次第的問題,先從哪入手,再搞哪兒,再到哪兒。

好比大家都看出來,這棵花要死了,我們到底是先除蟲先鬆土先澆水,還是先施肥?這個就是次第。很多醫生看病看不好,關鍵就在這個地方,看到氣虛的就人參,黃芪,看到血虛的就當歸阿膠,還用你開嗎?我自己都會買。

很多病人病好不徹底,問題也在這個地方,他只求病症得到解決,他需要的不是中醫,也不是西醫,是快速醫。所以脈診很重要,它確定了病位和下手處,怎麼確定呢?

我們有句話叫脈在哪,病就在那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