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時有微風不是涼,那是什麼?——楊萬里的《夏夜追涼》賞析

時有微風不是涼,那是什麼?——楊萬里的《夏夜追涼》賞析

有朋友提問:楊萬里的《夏夜追涼》是不是心靜自然涼?這個問題,我若只回答一個“是”,怕是有些敷衍。可這答案不就是個“是”麼?楊萬里都在詩裡面說了不是風了,不是風讓人涼快,那不是心靜自然涼還是什麼呢?那就詳細賞析一下楊萬里的這首《夏夜追涼》吧: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楊萬里是南宋名臣,是愛國、主戰的一位詩人,和陸游,尤褒,范成大合稱“中興四大詩人”。不過作為朝廷重臣,要在主戰主和的政治浪潮反覆中生存下來,他的絕大部分愛國憂時詩篇,不像陸游那樣奔放、直露,而是壓抑胸中的萬丈狂瀾,大多寫得深沉憤鬱,含蓄不露。這一點倒是和他的晚輩,詞壇大家辛棄疾有些類似。不過在他擅長的描寫自然景物上,楊萬里的詩具有新、奇、活、快、風趣幽默的鮮明特點,為世人稱道,形成了一種“誠齋體”(誠齋是他的號)號令南宋詩壇。

時有微風不是涼,那是什麼?——楊萬里的《夏夜追涼》賞析

而《夏夜追涼》正是這樣一首語言淺白,清新自然,卻又構思奇特,略帶一點機心的小詩。先看平仄。首句“夜熱依然午熱同”,平仄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是仄起平收的七絕格式起句,根據“對”、“黏”的規則,得到整詩的平仄格式(不會推導的找以前文章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看到字詞完全合平仄,一二四句尾“同”、“中”、“風”押平水韻“一東”部。所以這是一首完全合律的近體格律七絕。再看內容,因為字詞淺近,所以並沒有什麼難懂的。倒是題目取得很有特色:《夏夜追涼》,“追涼”一詞,是追尋、尋覓清涼,很是生動有趣。倒也不是楊萬里首創,早在杜甫的《羌村》裡就有:“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用在標題中,簡單清晰地點明瞭時間(夏夜)、情境(熱)、行為(追涼)。

時有微風不是涼,那是什麼?——楊萬里的《夏夜追涼》賞析

首句“夜熱依然午熱同”,說這都半夜了,可還是熱得和午時差不多。這種感覺現在的小孩體會不到了,房間裡都有空調。我們記憶中的小時候是會這樣的,在正暑炎熱之時,晚上也很熱,雖然和白天太陽暴曬不同,但是那種沒有一絲風、無處可逃的悶熱是會讓人感覺上出現誤差的。所以經常會有人感嘆:“這大晚上怎麼和白天一樣熱啊!”楊萬里就是這個意思。首句感嘆引出第二句,這麼熱怎麼辦呢?又沒有空調開。詩人實在待不住了,“開門小立月明中”。反正睡不著,不如敞開門戶去賞月好了。月光皎潔,說明這是大熱天的月圓之夜。這裡承接首句,進一步補充時間、地點、行為的細節。第三句進行轉換,前兩句寫熱已經很形象了,把人都逼出戶了,所以這裡就按照“起承轉”的絕句套路,宕開一筆:“竹深樹密蟲鳴處”,院子外面竹林茂密,樹木成蔭,幽深處一片寂靜,遠遠傳來蟲鳴。“竹深”、“樹密”、“蟲鳴”三個印象堆疊,瞬間勾畫出一個靜謐清幽的場所,如在眼前。尾句是這首七絕的重點,“時有微涼不是風”。看著樹木森森,聽著蟲鳴聲聲,不時感覺到一些微微的涼爽。如果沒有最後三個字,大家一定認為是因為開門到了戶外,總算有些涼風了。可是最後三字奇峰突起,否認了大家心中所想。這種涼爽並不是風帶來的,也就是說並沒有風啊,那麼這些“時有微涼”是如何來的呢?

時有微風不是涼,那是什麼?——楊萬里的《夏夜追涼》賞析

這才是這整首詩的背後意思所在,其實就是題主所說的“心靜則涼”。同時期的范成大也曾經寫過“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徵。”這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桂旗不動,無風自涼。都是講的靜心生涼。楊萬里這首詩看似淺白,卻還是在講道理。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宋詩和唐詩的區別,相比起唐詩的描寫、感受、意在言外,宋詩更進了一步,那就是講道理。只不過楊萬里這首詩以描寫感受為主,講道理為輔,而且隱藏得很深很深。畢竟只是一首生活小詩,但是這種把你帶入一個情景,自發地猜想“來風了”,再透過最後三個字把你的想法推翻,讓讀者去思考背後的道理的玩法,非常的“宋詩”。肯定有同學要說了,咋就不好好講話啊?就不能“開門避暑去,心靜自然涼”?當然這樣也可以,但是這就不是好詩了。詩嘛,從來就是不好好說話,偏偏說出來讓你心服口服。

時有微風不是涼,那是什麼?——楊萬里的《夏夜追涼》賞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