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唐朝官員等級眾多,宰相也無固定品級

唐朝的官制很複雜,兩百年間出現若干次變動。

唐朝官員的等級:品爵勳階

《新唐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之所以有官員等級劃分,是為了“辨貴賤,序勞能”。這跟我們今天的職務高低有本質上的差別,它不光是職務高低的衡量,還是身份貴賤的標準。

其實這一句話就已經點明瞭唐朝“幹活的是三品,養尊處優的才是一、二品”的原因。

唐朝的官員等級有“品、爵、勳、階”四類,以下分別介紹。

01品

品級用於區分官員職務高低,它強調的是“序勞能”,即官員過往的功績和能力所匹配的現有職等。

中國官員的品級劃分始於魏晉,從一品到九品,以“正”和“從”劃分為十八品。古代將“公務員”劃分成“官”和“吏”,有品級的稱“官”,無品級的稱“吏”。

02爵

爵位始於西周分封制,天子以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自西漢開始,“王”成了事實上的最高等級的爵位。

漢朝封爵除了“王”以外,大多都是“侯爵”,而唐朝則延續西魏以來的習俗,以“王”和“公”為主。

隋唐的“公爵”又分為國公、郡公和縣公三等,比如李淵,在隋朝時繼承了父親李昞的“唐國公”,狄仁傑死後追贈“梁國公”(生前受封“汝陽縣男”)。

補充說明的是,唐朝的公主雖然不是爵位,但卻享受著與王爵同等的待遇。公主的稱謂又分為大長公主(皇帝的長輩)、長公主(皇帝的姐妹)和公主(皇帝的女兒)三種,待遇也有一定的差異。

03勳

勳比較特殊,它不像爵位那樣可以繼承,後期勳逐漸被爵位代替。唐朝的勳位比較雜,常見的有柱國、護軍、都尉、騎尉等。

04階

“階”是“品級”的細化,它將“正從九品”中的四至九品,又細分為“上”“下”兩級,形成三十階: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上、從四品下……從九品下。

唐人稱“從九品下”以下的為“不入流”,這些不入流的官員其實就是“吏”,其俸祿中央財政不負擔,而是由地方財政自籌。因此,唐朝的官員以“不入流”為恥。

透過以上的介紹就知道為何官員們通常掛著一堆長長的名頭了吧?除了專職和兼職的職務外,還有很多是“爵”或者“勳”。

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所謂三省,是指由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構成的中樞系統;所謂六部,是指由禮部、吏部、戶部、兵部、工部構成的執行機構。

唐朝官員等級眾多,宰相也無固定品級

三省的主要職責是朝政的決策、稽核和監督,六部的主要職責是執行三省的相關指令。

三省是如何運營的呢?簡單來說,中書省負責“拿方案”,即彙總需要決策的政務,並提出具體的指示;門下省負責“蓋公章”,即對中書省的決策進行稽核,並對執行過程實施監督;尚書省負責“操盤子”,即對形成的決策,協調六部執行。

後期為了提高決策審批的效率,又成立了“政事堂”,將三省的長官集中在一起共議政事。

中書省的一把手叫中書令,副手叫中書侍郎;尚書省一把手叫尚書令,副手叫尚書僕射;門下省一把手叫侍中,副手叫門下侍郎。

當然,這些稱謂在不同時期稍有變化,比如早期的“納言”即後來的“侍中”、“黃門郎”即“門下侍郎”;武則天時期將中書省改稱“鳳台”,尚書省改稱“鸞閣”。

唐朝的“形象大佬”:宰相

由三省長官構成的“政事堂”參政人員,統稱“宰相”。這就很清晰地看出“宰相”和“丞相”的差別,丞相是“一人獨斷外朝政務”,宰相是“權力班子”。

正因為實行了集體決策,因此宰相都是兼職的,是一種泛稱。唐朝的宰相沒有定員,大致5—7名,前期由三省一、二把手構成,後來擴充套件到六部尚書等也可以入閣拜相,某些掛著榮譽頭銜的“收藏品”也能拜相。

為了顯示宰相的尊崇,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先後給加了幾個稱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從此“參議得失”、“參知政事”就是宰相的代名詞;僕射李靖病退,被賜“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從此“平章事”也成了宰相的代稱;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同中書令、侍中,從此“同三品”也成了宰相的代稱。

除了以上這些官職,還有三師三公、特進、開府儀同三司等,都可能進入宰相班子。

唐朝宰相的品級問題

既然宰相是朝廷的核心中樞,那麼宰相是不是一品大員呢?

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他們都是兼職的,所以宰相併沒有固定的品級,而是根據他們的專職職務而定,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三省的一把手都是正二品,副手是從二品、正三品,六部尚書則是正三品,六部副手是正四品。而三師三公則是正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是從二品,特進是正二品。

所以,唐朝的宰相品級跨度很大,從正四品到正一品都有。

不過,三省中的尚書省有個特例,當年李世民曾經擔任過尚書令,所以他登基後沒人敢再擔任這個職務,於是兩位副手左右尚書僕射成了事實上的尚書省一把手。

為了抬高尚書省的地位,中書省和門下省也常常是一把手空缺,甚至把尚書僕射抬升到從二品。

因此,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及以下的官員,這才有了“同三品”的說法,由此也給後人留下一個印象:唐朝的牛人都是三品官員。

唐朝的榮譽稱謂:一二品官員

前面我們講過,等級是為了“辨貴賤,序勞能”,宰相主要體現在“勞能”上,可帝制時代“貴賤”才重要的,一二品官員主要就體現在“貴賤”兩個字上。

不展開敘述,僅把唐朝的主要一二品官員羅列出來,就很清楚了:一品: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親王、公主;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郡王、國公、郡主;正二品:特進、輔國大將軍、郡公、上柱國;從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督、大都護、鎮軍大將軍、縣公。

當然,以上所羅列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包括王、公們的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外戚等等,都在一二品範圍之內。

當然,宰相們也有可能進階到一二品陣營,比如狄仁傑,死後追贈“梁國公”,就是從一品大員。唐朝的開國功臣們,生前都封了公爵,比如房玄齡就是一品國公。

有意思的是,房玄齡也是“梁國公”,居然跟狄仁傑一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