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真有好樣的

武術,是我國的國粹,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武術具體起源於何時,已經難於考證,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武術的誕生與發展、成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程。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保家衛國、抵禦外敵的戰爭中,逐漸總結摸索出了一套保護自己、戰勝對手的經驗,把速度、力量、技巧完美結合起來,武術的雛形由此逐漸形成。

真有好樣的

從已知史料記載來看,明朝是武術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一般認為正是在明朝,武術才真正進入發展高峰期和成熟期。這一時期,各地先後出現了異彩紛呈、各有千秋的武術門派,各種論述、記載武術的專門書籍也大量湧現,最為關鍵的出現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武術家。

真有好樣的

眾所周知,武術的基本功能有三大方面,一是保家衛國,二是防身自衛,三是強身健體。那麼,清兵入關之時,明朝面臨國破家亡的厄運,那些身手不凡的武林高手們去哪裡了?他們表現怎麼樣?敢不敢和兇悍的八旗兵對陣交手?

真有好樣的

答案是肯定的。明清之際的史料中,還真的記載了很多這樣的武林高手。他們胸懷天下,忠心報國,眼看明朝大好河山淪於敵手,他們之中真有好樣的,一批熱血男兒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武藝與清兵英勇搏鬥,盡顯英雄本色。箭士商敬石《明季北略》記載,崇禎十七年,清兵襲佔天津。有一個清軍裨將帶領六百多騎兵,在天津郊外巡邏,忽然發現遠處有十二個騎士向他們飛奔而來。清軍武將心生警惕,喝令他們下馬,誰知這十二人卻置若罔聞,不理不睬。清軍武將懷疑他們是明朝官兵,立即下令部下展開隊形,想活捉這十二人。這十二人更不答話,張弓搭箭,箭不虛發,清軍三個裨將當場中箭斃命。清軍大驚失色,知道遇上勁敵,急忙射箭還擊。十二人中為首的一個人,居然能接二連三伸手接住清軍射來的箭矢,清軍大驚失色,不敢戀戰,落荒而逃。這十二人立即縱馬追擊,出現了十二個人嚇跑數百清兵的奇觀。

真有好樣的

這十二人的為首者,名叫商敬石,是明朝一個響馬大盜,也是一個名聞遐邇的武林高手,故此身手不凡。商敬石見清兵入關,義憤填膺,跟清兵大戰一場後,來到通州鎮守營報名從軍,嗣後下落不明。三山和尚三山和尚,原名吳以幻,是明朝武將何以培的家將,跟隨何以培征戰沙場,練就一身過人的武藝,“勇力絕人,豪俠尚義”。何以培戰死後,吳以幻離開軍隊出家為僧,在太湖之中的一個小島上隱居,法號三山和尚。

真有好樣的

清朝入關南下後,來到無錫城外,與明朝武將黃斐展開鏖戰,旗鼓相當,勝負難分。三山和尚適逢來無錫辦事,迎頭撞上這一場鏖戰。他二話不說,立即加入明軍一方與清軍廝殺。因為倉促間沒有兵器,三山和尚衝入旁邊飯鋪,拆了一扇門板當做盾牌,掄起一把切面刀當武器,大戰清兵,“橫截馬足,馬僕截人,所向披靡”,幫助明軍打跑了清軍。煎海僧清兵南下圍攻江陰城,遭遇明朝守將閻應元的激烈抵抗。閻應元招募勇士外出搬運糧草,一個年輕人慨然揭榜,自告奮勇能殺出城外。他的姓名無人知曉,但武藝高強,“所用鐵刀重八十斤”,依然能舞動如飛。他提刀帶著敢死隊多次出城,衝破清軍重圍,“往返數四”,卻安然無恙。城破之後,這個武藝高強的年輕人帶著500餘人乘船出海,來到東海中的一個小島上,剃度出家,以煎煮海鹽為生,人稱“煎海僧”。康熙年間還有人見過他,依然勇武非凡,能挑動將近四百斤的海鹽。

真有好樣的

這些出身草根的平凡人,在國破家亡之際,卻敢於用一身武藝和一腔熱血為國奮戰,比之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真是高出不知凡幾,令人千年敬仰。參考史料:《清稗類鈔》《明季北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