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為什麼我們總是見不得孩子哭?背後的真相引人深思······

為什麼我們總是見不得孩子哭?背後的真相引人深思······

為什麼我們總是見不得孩子哭?背後的真相引人深思······

我們常跟家長強調,要懂得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共情,許多家長也正在這條路上努力著。

但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聽到最多的聲音是:最難的是面對孩子哭。

“每次一看到孩子哭就受不了,心煩意亂,馬上就想衝孩子發火。”

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會用各種辦法,想要阻止孩子哭:

“哭什麼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不哭了,媽媽給你拿糖吃。”

“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別哭了。”

“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

為什麼我們面對孩子哭總是很難淡定呢?

(1)童年時期的創傷體驗

很多家長見不得孩子哭,

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就不被允許哭

。孩子的哭泣,觸發了舊有的創傷體驗。

我的一位諮詢師朋友,講過一個案例:

有一位女士,說自己每次看到孩子哭就莫名煩躁,很難平靜地去安慰孩子。在朋友的引導下,女士想起了自己童年時期的經歷。

原來,她小時候每次哭的時候,都會被媽媽嫌棄、否定。媽媽不耐煩地告訴她:

“哭有什麼用?有這時間還不如想想辦法!”

隨著成長,她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哭是沒用的,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於是,當她成為媽媽,看到孩子哭時就會感到厭煩,並啟用同樣的模式:壓制、否定孩子。

為什麼我們總是見不得孩子哭?背後的真相引人深思······

童年時期不被允許哭的父母,自然也沒有能力在孩子哭的時候,做到接納和共情。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長從童年經歷入手,從內心裡擁抱過去那個不被接納的自己,同時,允許現在的自己表現出情緒、有脆弱的一面,慢慢療愈內心。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所以在對待孩子時,不妨承認自己暫時還做不到,不要過於苛責自己。

(2)沒做好父母的憂慮

家長們總覺得哭對孩子是不好的,當孩子哭的時候,就認為自己沒把孩子照顧好,不是好父母。

於是,家長總是想盡快滿足孩子,讓孩子停止哭泣,或是直接粗暴地打斷孩子,以免繼續體驗這種挫敗感。

這種情況,需要家長正確看待孩子哭。孩子年齡小,溝通能力不足,就會用哭的方式表達需求、發洩情緒,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是代表家長沒有照顧好孩子。

家長反而要避免的是,為了讓孩子不哭,什麼都順著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

(3)家長本身是焦慮不安的

教育學中有這樣一個理論:

孩子身上的問題,是家長自身問題的投射。

很多時候,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就暴躁,想發火,是因為自己內心焦慮不安、淤積了很多負面情緒。

越是負能量多,就越是受不了孩子哭帶給自己的失控感,情緒的怒火很容易被點燃。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心情好的時候,孩子怎麼看怎麼可愛,即便他哭鬧,也有耐心好好安撫。

因此,家長需要反觀自身,覺察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狀態,才能更好地承接孩子的情緒。

為什麼我們總是見不得孩子哭?背後的真相引人深思······

允許孩子哭,有多重要?

家長不喜歡孩子哭,本質上還是源於這樣一個錯誤認知:

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尤其是在公共場所、親戚朋友面前,更是覺得尷尬、丟臉。

其實,哭只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就像我們開心了會哈哈大笑一樣,並無好壞之分。

不但如此,哭反而有其正面意義。

難過了、生氣了、願望得不到滿足,哭一哭,能幫助孩子釋放壓力。情緒得以流動,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並有利於性格發展。

如果在孩子哭的時候制止、否定,那麼他們的情緒和負能量就會囤積在心底,久而久之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父母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還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不被接納,內心缺乏安全感,以後遇到事情都不敢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習慣壓抑自己。

孩子常常在父母面前哭,也是因為足夠信任和依戀父母。只有在親密的人面前,我們才願意暴露自己的真實情緒。

因此,孩子哭的時候,

不僅是良好的情緒教育時機,也是一個增進親子依戀關係的好機會

,家長應當重視起來,做好下面這兩件事——

(1)接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許多家長反映,當孩子哭的時候,跟他講道理、好說歹說都沒用,有時反而會讓孩子哭得更厲害。

有位家長分享自己的心得說:

“之前女兒哭的時候我總是大聲斥責,後來我學會了慢慢等待,讓她哭完、發洩完再溝通,效果好太多了。”

的確如此,孩子哭的時候,情緒佔了上風,是很難聽進任何話的。

只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哭一會,表示理解,孩子才會更快地平靜下來。

為什麼我們總是見不得孩子哭?背後的真相引人深思······

家長可以安靜地待在旁邊,等孩子略微平復心情後,幫助他認識情緒:

“我知道,冰激凌掉地上了,你很難過。”

還可以給孩子一些安慰:

“如果你想哭一會兒的話,媽媽在這裡陪你,需要我抱抱嗎?”

必要時,等孩子哭過後,再教他怎麼解決實際問題,鍛鍊他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經歷這些不太舒服的時刻,感受挫折,認識情緒,學習如何調節情緒

,而不是直接給孩子買一個新的冰激凌,堵住他的哭聲,更有益於他的成長。

在不能滿足孩子的事情上,接納他的情緒,也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事實,堅持規則。

比如:

“媽媽知道動畫片太精彩了,你還沒看夠,想再看一集,是嗎?”

得到理解的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看見了,從內心裡更尊敬和信任父母,並願意配合父母。

接著再告訴他為什麼不能繼續看:

“但是我們之前約定好了,一週只能看一集,那我們就要遵守規則,對不對?”

減少粗暴的批評和冷冰冰的大道理,看見、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孩子的心會和父母靠得更近,感受到一種無條件的愛。

為什麼我們總是見不得孩子哭?背後的真相引人深思······

(2)看到孩子哭泣背後的需求

做一個智慧的父母,不光是看到孩子哭,還需要進一步思考哭背後的需求,及時發現問題所在,更好地養育孩子。

這裡有一個例子:

一個4歲的孩子非常黏媽媽,每次看不到媽媽就要大哭一場,比如早上醒來沒看到媽媽時;早上媽媽出門上班時;媽媽陪著玩耍時暫時離開一會兒,孩子發現了,也要哭。

這位媽媽為此很煩惱,有一次,她耐著性子問孩子:“為什麼一小會兒看不到媽媽你就要哭啊?是不是怕媽媽再也不回來了?”

孩子噙著眼淚點點頭。

她忽然想起很多次早上上班,為了怕孩子哭,她總是悄悄溜走,聽孩子奶奶說,孩子發現她走了之後,哭得特別傷心。

透過翻閱一些教育類書籍,她這才得知,這種不打招呼突然走掉的行為,對尚且年幼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很大,尤其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正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會表現得很黏人,總是很害怕媽媽又像之前一樣,忽然消失,長時間都看不到。

瞭解原因後,她每次上班前都會跟孩子好好講,會離開多久,大概什麼時候回來,平時也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增強孩子的安全感。慢慢的,孩子愛哭、黏人的情況改善了很多。

因此,

等孩子哭過後,家長最好多和孩子交流溝通,瞭解他的想法和需求。

比如:孩子最近總是哭著說不想去幼兒園,不要只是覺得他無理取鬧,好好問問他為什麼。

有些孩子是缺乏社交經驗,在幼兒園沒交到好朋友,就會覺得沒意思。

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交朋友,鼓勵孩子帶一些小禮物送給小朋友們,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能等等。

誠然,做到以上這些,對家長的耐心和情緒管理都是一種考驗,但還是希望家長能夠給孩子多一分溫柔,讓他們帶著愛和純真好好長大。

作  /  者

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專注於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