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基金產品中封閉期的功與過?

最近,某投資社群一篇吐槽某位知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文章火了,文章中雖然沒有一句髒話,但每一句都能夠讓被吐槽的基金經理如坐針氈。同時,也有很多朋友吐槽他產品的三年封閉期的設定,贖回不了,只能看著基金經理沒有什麼作為,然後還繼續在大平層,抽著雪茄,喝著紅酒,繼續收著管理費。

關於基金產品是否應該設定封閉期,會有很多爭議。今天,我來分享一下我的思考和看法。

什麼是封閉期

封閉期簡單來說,就是產品運作過程中封閉,不允許申購和贖回。公募FOF產品中有一個類似的最短持有期,也是在這個最短持有期內不能夠贖回。

基金合同中的封閉期相當於基金產品持有人讓渡了產品贖回的權利給基金管理人。封閉期,基金持有人無法贖回和持有基金,對基金管理人的基金運作管理是相對有利的,不需要考慮應付客戶贖回預留部分資金,對於基金管理人是有利的,因為在封閉期可以繼續收管理費,能夠保證公司的收入來源;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基金持有人是不利的,因為基金持有人讓渡了自己贖回的權利,極端壞的情況下,只能夠看著產品持續虧損,基金經理不作為,擺爛,還繼續收著高額的管理費,自己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不能言。

封閉期的功

什麼情況下,基金封閉期是對於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同時有利的情況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流動性比較差

在所投資產流動性比較差的時候。比如對於某些債券,流動性比較差,如果中間要賣出,可能需要支付一個比較高的流動性溢價才可以,如果產品中間封閉,可以買入剛好持有到期的債券,相對來說收益會高一點。這種時候的封閉期對於雙方都是有利的。

合規限制無法賣出

還有一些是比較特殊的產品,比如定增套利類,還有大宗減持等策略,這些產品因為合規的限制,無法賣出,所以設定封閉期是比較合理的。

應對頻繁申贖會產生比較高的費用

還有一種常見的封閉期(或者叫做最短持有期),比如公募FOF,如果短期之內,申贖頻繁會造成比較高的申購和贖回費用損耗,所以設定一定最短持有期是相對比較合適的。三個月到1年我都認為是相對比較合理的,但超過1年之後,我就覺得不太合理了。

一般這種情況下,基金投資者需要認真思考一下資金的資金期限是否和投資期限是否匹配。

封閉期的過

但某些情況下的封閉期,相對於基金產品持有人喪失贖回了權利,也沒有了流動性。這對於基金產品持有人的利益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比如:

公募股票基金封閉期

我見過的最常見的模式,就是在某個風格達到頂峰,市場熱度很高的時候,公募基金會偏向於發明星基金經理的封閉基金。首先,明星基金經理的熱度還在,基民的熱度還在,方便募資;資金募集到了,然後封閉1-3年。公募基金本來就是賺規模的錢,至少下面幾年的收入有保障了。這個有點像利潤管理,哈哈。

我印象中2020年年底的時候,很多基金公司發了一大波消費主題類的封閉式基金,現在開始發

新能源

的封閉式基金,韭菜割了一波還有一波。對於基金銷售機構而言,他們賺的是基金銷售和管理費的分成,也有動力配合去做這個事情。對於公募基金經理,更多的是被安排吧。XXX,你最近業績很不錯,我們準備新發一個封閉式基金,到時候動員所有公司的銷售資源支援你。XXX肯定說,感謝公司領導信任。

這種發封閉式基金也有好幾種不同形式的,最噁心的就是限購老基金,然後逼著你去買新的封閉式基金。為什麼要限購老基金呢?難道是現在規模影響到了操作呢?那複製的封閉式基金為什麼不會影響操作呢?稍微好一點的,老基金沒有限購,新基金可能範圍略微廣一點,比如以前不能買港股,現在可以買港股,現在搞個新一點的概念,比如是消費品質升級,這種做法相對好一點,至少人家封閉期只是提供給你一個新的機會,你先不選擇是自己的事情。

還有更糟糕的情況是,某個細分行業的明星基金經理,比如醫藥行業,因為業績比較好,所以趕緊新發產品,拓展到創新成長等領域,這無非也是蹭明星基金經理的熱度,明明基金脫離自己的能力圈之後,還能夠延續之前的表現嗎?這一點是充分質疑的。

公募基金公司的商業化行為,我們作為個人投資者是無法干預的,但是我想說的是,你的每一個動作其實都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而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私募基金的封閉期

私募基金有一點特殊了,一般早期的私募產品都沒有封閉期,或者很短。後來收益高了,有名氣了,相對來說有議價權,就開始控制規模,設定封閉期了,各種條款,各種費率,你愛買不買,我不缺規模。但往往這個時候,可能是風格見頂的時候,很多時候的明星基金經理,更多的是在風口上。

所以,一旦遇到上面幾種有封閉期的產品的時候,就需要三思而後行了。當然你如果對於某個基金經理人絕對信任,而且你本身又懶得管,屬於那種信任別人想躺平賺錢那種,買封閉期也不是不可以。

銷售中的封閉期

封閉期這明顯對於基金投資者不利的條款,但基金銷售環節有常見的兩個話術:

封閉期有利於產品運作

正如上面分析的,這個只是部分正確,對於流動性比較好的資產,比如股票類,其實是沒有太多必要的。

封閉期能夠幫助投資者管好自己的手,防止追漲殺跌;

這個我覺得也是比較搞笑的一點。確實我們基金投資者會追漲殺跌,難道基金經理就不是嗎?最重要的是,有了封閉期,我只能看著基金經理擺爛,我連一個止損的機會都沒有。之前,有一個FOF機構的大佬交流,他有一個觀點印象深刻,如果FOF產品連底層資產的流動性都沒有,談什麼風控呢?

資產選擇

關於權益資產的選擇,會有一點爭議,有的支援私募,有的支援公募。前者的觀點有很多,主流是,機制更加靈活,基金經理更加有動力做業績,做得好的公募基金經理都出來做私募了,是現在這些公募基金的老師傅,師傅肯定比徒弟要強;支援公募派的觀點是,費用便宜,沒有業績提升,而且流動性很好,相對透明,有很嚴格的內控機制;

但這兩年來,因為私募行業某些明星產品的暴雷,所以挺公募派的人越來越多。如果我們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去思考資產的選擇,無非是,收益,風險和流動性。

資產的選擇要看長期的風險收益比,兩個關鍵要素,一個長期,另外一個是風險收益比。對於前者,某些明星基金經理在風格匹配的時候,這個指標會很高,但根據這個去買入可能會或高估計這個產品的表現,不妨看看逆境中的表現來重新評估。另外一個角度就是風險收益比,現在的銷售機構過度強調收益,但資產配置過程更多的是考慮風險收益價效比。假設A產品歷史收益年化100%,但是最大回撤是50%,但你目標回撤想控制在10%左右,你也就只能夠配置最多20%的資產,如果另外一個產品B的年化收益只有30%,但最大回撤只有10%,B產品雖然收益低很多,但是你可以配置100%的權重。

另外一個就是流動性了,封閉期的產品基本沒有流動性了,沒有流動性了談什麼風險管理呢?沒了流動性,我發現你是個渣男都沒法甩掉你,還要被你一直噁心嗎?

所以,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對於權益類資產,我是明顯偏向於公募基金的,尤其對於絕對收益目標並不是很高的時候。

小結

之前有朋友在吐槽,為什麼做金融的人這麼不靠譜,為什麼做金融的這麼多騙子?可能是因為金融這個行業是離錢最近的行業吧,而人的天性又本身是貪婪的,有時候只需要稍微動一下歪腦筋。正如《聞香識女人》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基金產品中封閉期的功與過?

對於普通的投資者,我只能夠說,多提升自己的認知,擦亮自己的眼睛吧。很多時候並不是別人逼你的,只是自己沒有看清楚是陷阱而已。

至此,全文完,感謝閱讀。

作者:微積分量化價投

連結:https://xueqiu。com/4778574435/228087691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