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人艱不拆:在減肥真人秀上甩掉100斤的人,後來怎樣了?

美國電視臺有檔真人秀,叫《超級減肥王》“The Biggest Loser”,自2004年來已經播出了近20季,高峰時有1000萬美國人收看這個節目。

參賽選手的身高體重指數(BMI)大多超過40,屬於嚴重肥胖人士。他們要在30周裡,靠節食和運動儘可能地減重。減掉最大比例體重的冠軍,可獲得25萬美元獎金。

變瘦還有錢賺,自然人人盡力。冠軍一般會至少減掉45%的體重,最誇張的15季冠軍蕾切爾 ·弗雷德裡克森(Rachel Frederickson)甚至減掉了59。6%的體重,直接把自己的BMI從“肥胖”變成了“過輕”。

人艱不拆:在減肥真人秀上甩掉100斤的人,後來怎樣了?

第15季冠軍蕾切爾·弗雷德裡克森,賽前BMI指數為44。6,賽末BMI指數為18。0。

mujeres。elsalvador。com

選手們創造“奇蹟”的同時,對這個節目的質疑也漸起。許多批評說,這樣的急速減肥很可能危害健康,減肥效果不會持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研究界也注意到了這個節目,用 “the biggest loser”為關鍵詞在pubmed上搜索,可以找出22篇論文。其中最新的一篇,是美國糖尿病、消化與腎臟疾病研究所凱文·霍爾(Kevin Hall)的團隊在《肥胖》(Obesity)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他們取得了2009年第8季14名選手的許可,追蹤研究他們6年,得出了令人傷心的結論——

這些選手千辛萬苦減下的肉,絕大部分又長了回來。

6年後,14人裡只有1個人成功保住了減肥成果,其他人全部復胖,六年中平均反彈七成,有些人甚至比參賽前更胖。

最慘的是,掉下去的體重反彈了,掉下去的靜止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卻沒反彈——這些人基本得

每天少吃一頓飯,才能阻止自己繼續發胖。

研究者凱文·霍爾說:“我震驚極了。”

掉下去的“靜止代謝率”是啥?

靜止代謝率(RMR)又叫基礎代謝率,指

身體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須耗費的能量

,受年齡與性別影響。男的、年輕的,靜止代謝率一般更高。骨骼肌是耗能大戶,因此肌肉多的,靜止代謝率也更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你每天身體燒掉的絕大多數熱量,不在於那些有意識的運動上,而

在於無意識的消耗。

“保持呼吸,不要死掉”,是件很耗能的事。哪怕你懶到不肯思考,宅到足不出戶,每天躺在床上吃三頓外賣——你的身體也會每天用掉一大堆能量。你要維持呼吸心跳體溫,要內分泌,要分解合成,要排洩迴圈,要保證神經元和骨骼肌能正常運作……普通成人的靜止代謝差不多每天1200-1500千卡,會佔掉全部耗能的60-80%。你的所有其他活動,奔跑蹦跳說笑鬧,還有為了消化食物而花費的能量——加起來也只不過佔了全部耗能的20-40%。

人體的調節適應功能很強大。

在代謝問題上,我們也同樣具備“代謝適應”(metabolic adaptation)。

要知道,食物多到可以吃胖,是近代農業革命後才有的事情。此前的人類大多過著靠天吃飯、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要不是靜止代謝率能屈能伸,人類哪能捱過多次饑饉?

所以說,你在忍飢挨餓時,靜止代謝率當然會下降,科學家對此早有預料。他們驚訝的是,

體重回來後,代謝率沒回來!

代謝率下降後是一條L型曲線——他們本來期望看到U型復甦之類。

選手們的身體自從經歷過快速減肥那段“饑荒災難”後,似乎就一直“心有餘悸”,拒絕從“節約模式”調回“普通模式”。

復胖原因一新陳代謝低

據測算,選手們的靜止代謝率比自己從前平均低了704千卡/天,也就是說,他們每天得比從前少吃12兩米飯,才能“維持現在的體重”。

即使算上他們身體和年齡的變化——畢竟大了六歲,代謝率正常情況下也會下降——選手們也比其他同歲的人少消耗500千卡,也就是說,得比別人少吃8。6兩米飯。

只要跟其他人吃得一樣,就會迅速發胖。

儘管選手們的意志想瘦,他們的身體卻在盡一切可能,將體重拉回此前的“設定點”。

人艱不拆:在減肥真人秀上甩掉100斤的人,後來怎樣了?

左圖:選手的體重變化折線圖。右:選手的新陳代謝變化折線圖。|nytimes。com

折線圖中那條紅線是丹尼 ·卡希爾(Danny Cahill),第8季的冠軍,在比賽中從195千克減到了87千克。如今,他133千克。研究顯示,比起那些和他體重相仿但從未減肥的人,他現在每天少消耗800千卡。

人艱不拆:在減肥真人秀上甩掉100斤的人,後來怎樣了?

丹尼 ·卡希爾賽前的樣子(左上),賽末的樣子(右上),和現在的樣子(下圖)。|nytimes。com

黃線是一個保持體重的“成功例子”,但這是減肥手術的勝利。魯迪·保爾斯(Rudy Pauls),他在賽後一度反彈了70千克——

然後他做了縮胃手術

。現在,他重126千克,每天少消耗516千卡。

人艱不拆:在減肥真人秀上甩掉100斤的人,後來怎樣了?

魯迪·保爾斯賽前重200千克(左),賽末重106千克(右)。|nytimes。com

就連唯一真正保持了減肥成果的人,其靜止代謝率也同樣大幅下降。

愛琳· 埃格伯特 (Erinn Egbert)是折線圖中的那條藍線,她從119千克減到了80千克,如今體重保持在70千克左右。然而,她每天少消耗552千卡。

這些參加《超級減肥王》的選手們,在賽前雖然肥胖,但靜止代謝率還都中規中矩,符合自己的年齡身高體重肌肉。

但這場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比賽,讓他們“脫胎換骨”,

換的除了體內的脂肪細胞大小,還包括整個身體的靜止代謝率,以及內分泌的激素水平。

復胖原因二激素水平亂

賽後,選手們發現,

自己總是陷入“長久飢餓-極度渴望-暴飲暴食”的惡性迴圈。

資料顯示,這可能源於他們體內的瘦素(leptin)暴跌。

瘦素,是脂肪細胞合成,送入血液迴圈中的訊號,送給大腦

用來分辨自己“夠胖未”的分子。

一般來說,脂肪少,瘦素少,大腦就會讓我們食慾好。脂肪多,瘦素多,大腦就會讓我們少吃點東西,多氧化些脂肪酸。然而,有些人雖然脂肪多瘦素也多,但大腦卻對多多的瘦素無動於衷,

這就叫“瘦素抵抗”。

在賽前,這些選手原本擁有正常水平的瘦素,然而,在比賽開始後,由於體脂含量劇減,瘦素水平就一路下跌,賽末時甚至跌到只有賽前的6%。

賽後,他們不再那麼極端節食,瘦素水平也緩慢回升,但只恢復到了賽前的67%。

這意味著他們少有飽足感,

他們一直處在飢餓中。

同時,他們還會比一般人更渴望高油高糖的垃圾食品——這些食品對身體健康不好,卻能啟用大腦的獎賞中心。

感覺再也不會瘦了怎麼辦?

都說假如一個東西長得像鴨子,叫起來像鴨子,走起路來像鴨子——那肯定就是隻鴨子。

然而,那些急速“成功”減肥的人,

看上去像瘦子,穿起衣服像瘦子,走起路來像瘦子——但偏偏不是真正的瘦子。

他們的代謝,不是那些從未減肥過的瘦子的代謝。比起那些同樣體重的瘦子,這些“前胖子”每天都要少消耗許多能量。他們的激素,不是那些從未減肥過的瘦子的激素,這些“前胖子”要忍耐更多的飢餓折磨。

一日為胖子,終身為胖子,迅速瘦下來,還是“瘦胖子”。

鞠一把熱淚。

而這個研究,也澄清了許多人們對於肥胖存在的認識誤區 ——

誤區一

“胖子都是太懶太饞才會變胖的。”

看看《超級減肥王》選手的成績 ——30周裡平均減下58千克,他們的意志力遠超常人!

然而,

肥胖是種受生理因素影響的慢性疾病

。而疾病,不是光靠意志力可以解決的問題。當整個身體的代謝都趨於緩慢,幾乎沒有辦法抵抗身體想要 “恢復體重” 的力量。

巴吞魯日彭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唐娜·瑞安(Donna Ryan)說:“這個研究再度說明,身體和生理是怎樣決定了我們的體重,意志力能起到的作用真的不多。”

誤區二

“小時候胖沒關係,長大就會自然瘦了,實在不行再減肥。”

減肥而成的瘦子,和從未胖過的瘦子,不是同一種生物。(手動再見)

然而,

許多家長都生怕自己的孩子捱餓,卻不知肥胖會給自己的孩子未來帶來多少健康隱患。

家長們,住手吧,別再把“疾病”當“福氣”,別把自己孩子活生生給喂“病”了。

誤區三

“諷刺你胖,是為了幫你減肥。”

但諷刺只會起反作用。

這個實驗結果出來後,許多復胖的選手,終於卸下了壓在心頭的羞恥感。

——原來不是“我”有問題,而是我的代謝和激素出了問題。

許多研究都顯示,

超重者越是感覺被羞辱、被歧視,就越是容易發胖。

原因可能是這些嘲諷增加了心理壓力,心理壓力引起生理變化(比如慢性炎症),而這些變化會進一步促使體重增加。2014年一個英國研究就顯示,對於BMI在25~30之間的超重者,心理壓力越高,C反應蛋白(CRP)水平越高——CRP升高正是身體炎症的標誌。

另外,

哺乳動物解除壓力的一個傳統辦法,就是吃吃吃,

尤其愛吃能急速升血糖的高熱量甜食。在以瘦為美的當代,每個超重者都已經在內心批判諷刺怒罵了自己一百萬次,實在不需要別人再來“幫忙”增加壓力。

既沒有好心,也辦不成好事。省省吧。

誤區四

“減肥是你人生中的頭等大事。”

不,頭等大事應該是

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況。

肥胖對健康有許多負面影響,因此,醫生會建議超重或肥胖者減肥。然而,我們不需要像那些選手一樣減掉三四成體重。假如我們開始溫和地定期鍛鍊,在攝入熱量不變或者僅僅微調時,我們的體重不會有明顯減輕——由於肌肉增長,有時候我們的體重甚至還會增加一點點。

然而,

當你吃健康食譜並定期鍛鍊時,即使你的體重變化微小,你的健康狀況也會產生巨大的變化。

只要改善了身體健康,我們就是成功的。

相比起來,體重秤上那個數字的短期波動,並不重要。

也許你還是想問,全世界最“成功”的減肥者都如此“失敗”,那我還有希望嗎?

需要放棄的,只是“急速減肥”的虛幻希望。

現在你可以做的,是減得慢一點,減得穩一點,如有條件,可尋求專業的健身教練、營養師、內分泌醫師的建議。同時,等待更新更好的研究,讓科學來幫我們對抗肥胖這場流行病。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大衛·路德維格( David Ludwig)也說,希望仍在。

“只是我們需要探索更多的途徑。”

作者:遊識猷

編輯:Calo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