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科技製造企業經營如何出奇制勝 | 大師課(一)

科技製造企業經營如何出奇制勝 | 大師課(一)

分享嘉賓:張忠謀(Morris Chang),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臺積電創始人,被譽為晶片大王、中國臺灣“半導體教父”。24歲時,他與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業,27歲時與積體電路發明人傑克·基爾比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曾任德州儀器集團副總裁。

1998年,67歲的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應邀在中國臺灣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開設“經營管理專題”課程,將縱橫國際高科技戰場數十年的經驗,濃縮為條理分明的實戰教材。從1998年9月到1999年1月,這12堂課,不僅描繪了張忠謀對企業領導和公司治理的理念,更是一份難得的實戰筆記。

今天來看,張忠謀的觀點和方法論依舊值得一讀。我們將分為三期大師課內容,與大家分享。本篇內容聚焦於張忠謀眼中企業最重要的三大根基——願景、文化與策略;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許啟發。

正文邏輯:

01

文化好比公司的“韌性”:行為的典範,主動出擊的準則

02

學習曲線:短期的勝利者,沒有獲得真正的勝利

03

成長佔有率矩陣:明星、問題、母牛和狗,成敗一目瞭然

04

出奇制勝的策略:掌握核心優勢

05

世界級企業:影響力遍全球,國際化程度深

06

金錢之外的使命感:假如你的志向高,一定要走難走的路

01 文化好比公司的“韌性”:行為的典範,主動出擊的準則

談到企業文化,臺積電有很多主管是從國外大公司回來的,我在臺積電講課時曾經詢問,這些大公司的企業文化有哪些特點,他們的看法是:IBM是尊重個人、追求卓越、深思後再行動;惠普是尊重個人、人性導向、企業家精神;英特爾為結果導向、建設性的矛盾(Constructive Confrontation)、追求卓越以及平等、紀律,其中建設性矛盾是英特爾有名的文化;德州儀器則是誠信以及實際成效導向。

我所謂的

企業文化

要當成公司行為的典範,而不是隨公司成長自然形成,要由創辦人或CEO制定出來,當成主動出擊的準則,這也是領導者的責任。

在員工升遷時,不只要看他過去的工作記錄,更要看他是否認同公司的經營理念。

企業文化好比公司的“韌性”,當公司遇到挫折時可以藉此克服。

一個公司的成員應該要志同道合,所謂的“志”就是願景,而“道”就是企業文化,道不同則不相為謀。

有人問我,臺積電與飛利浦在新加坡合資成立晶圓廠(1998年),新加坡本身就是多種族的國家,飛利浦又來自歐洲,再加上來自中國臺灣的臺積電,在設定這家新公司的願景時有沒有問題?

假如為這家新公司設定願景都能成為問題的話,新加坡就不能成為一個國家了。我覺得新加坡一直是個有願景的國家,例如李光耀在擔任總理時,就提出不少口號,如Asian Value等。我們一個小小的合資公司,願景遠比一個國家謙虛。本來我還沒想到這個公司的願景,不過既然提起來,我想一下不成問題,這家公司的願景可以說是“要為飛利浦及臺積電做一個低成本、高質量的供應廠”。

02 學習曲線:短期的勝利者,沒有獲得真正的勝利

市場佔有率的重要根據來自學習曲線,

最初是在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發展出來的,大概有6年時間,市場佔有率與學習曲線理論大篇幅地出現在知名的企業管理週刊中,就像近幾年來的X、Y、Z理論或企業再造等。

這些理論其實都有限制,如果你不真正瞭解或用錯地方是很危險的。以下我要講的故事不是小說情節,是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其中很多人喪失了財富和事業,也有人藉此竄起,不過他們興起也是短暫的,後來又被更新一批所取代。短期的勝利者沒有獲得真正的勝利,第一批的失敗者又找到新的歸宿。

我以動能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產品的學習曲線為例。每一次累積的銷量增加一倍時,成本就降低30%。假設有兩家積體電路(IC)公司A及B,在第一年進入產品市場時,兩家市場佔有率相同,生產成本也一樣,售價為200元,但是A公司將毛利1000元轉為研發費用,以開發可降低生產成本的技術,淨利潤變為零;B公司第一年就賺了1000元,所以很高興地慶祝。

假設第二年市場成長了50%,A公司因為研發先進技術而降低成本,所以將售價先砍一半到100元,市場佔有率提高了;B公司只好跟著降價,同時也開始投入1000元的研發經費,所以這一年兩家公司的淨利都是負數,A公司虧140元,B公司虧700元。

到了第三年,B公司總經理涕淚縱橫地辭職了,換了一個新總經理來,但是A公司因累計產量增加,市場佔有率再上升,依據學習曲線成本再降,因此售價也再砍一半至50元,兩家公司在這一年同時投入1000元進行研發,不過這一年A公司虧415元,B公司虧1045元。

這樣發展到第三年結束時,B公司因為一直虧錢,且數額一直增加,士氣大壞,他們自己知道在打敗仗,市場佔有率一直下降,價格主控權又在A公司手上,就決定不做了。所以第四年時,A公司擁有100%的市場佔有率,不用再調降售價,這一年淨賺1700元,總經理因為策略成功晉升為總裁,一切彷佛雨過天晴。

這個故事就是1984-1986年的全球DRAM市場競爭,其中A是日本DRAM商,B是美國DRAM商,在那之後美國只剩下德儀和美光兩家。但是雨過天晴的時間很短,假設以上的故事是舞臺劇的第一幕,那第二幕上演的就是美國人用反傾銷法影響日本人的策略,造成另一群團體受益,幾年之後,韓國人變成A公司,日本人變成B公司,戲碼到現在還在上演。

我們來看看

學習曲線的要點

。第一,

它與經濟規模無關,

經濟規模是另一回事,經濟規模是靜態的,僅是一時的成本降低,但是

學習曲線是動態的,累積的銷量足夠大,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第二,

累積的銷量會給予廠商降低成本的機會,但並不是自動降低成本,以前以為拿到市場佔有率,成本就自動降低,這觀念也不對。

第三,

學習曲線比較適用於成長快速的產品市場,快速成長就把時間壓縮了,

累積的銷量增加一倍只需要一年,成本變化降低就非常快。假如是很靜態的市場,要10年以後累積量才增加一倍,那很多人都有時間趕上。

第四,

市場區隔非常重要,

但是DRAM的學習曲線不能應用在微處理器或邏輯IC或晶片組上。

第五,

後進入市場者不必從頭開始學習

,例如日本人做DRAM後,很多技術都非正式地流散,韓國廠就拿到了。

第六,學習曲線會因為通貨膨脹而自動調整。

03 成長佔有率矩陣: 明星、問題、母牛和狗,成敗一目瞭然

接著我想談談企業管理學上常講的

成長佔有率矩陣(Growth-Share Matrix)

,這個矩陣的縱座標是該產品的市場成長率,橫座標則是相對於最大競爭者的市場佔有率,其中的圈圈代表了每個產品在該市場上的銷售量。

科技製造企業經營如何出奇制勝 | 大師課(一)

矩陣左上角指的是“明星”,就是市場成長快、佔有率又大的產品。

明星的

右上角稱為“問題”區

落在這個區域的產品,通常在市場上是對的,但是定位不對,

像上述學習曲線例子中的B公司,來不及振衰起敝,就屬於這一“問題”類,不過有些產業要落在這裡才有挑戰性。

左下角這塊則是“母牛”,這種產品是可以為公司擠牛奶的,但是這些產品多屬成長率很低的市場,且特點是現金流高,賺的錢可以放很多在公司腰包裡。

右下角是“狗”,算是最不好的一類。

美國GE電器總裁傑克·韋爾奇是應用這個矩陣最透徹的主管之一,他在辦公室中將公司內各種產品的矩陣圖掛在牆上,隨著每季的市場規模及營收狀況隨時改變。如果有些產品一直無法躋身市場佔有率的前三名,他就會解散這個部門

有人形容這種模式好像“中子彈”,廠房還在,人都死了。

韋爾奇這種管理方式,讓GE公司有上百種產品在市場中排前三名,也有很多是市場上的第一名,都位於這個矩陣左上角的大圈圈。而不好的產品,比如電視就直接關掉了。

韋爾奇在GE擔任總裁十七八年,可以算是美國最成功的經營者,但是從他的管理方式看來,可以反映出我一個觀點,優秀領導者中可愛的人並不多。

04 出奇制勝的策略:掌握核心優勢

經營一個公司的三大基石為願景、價值和策略,我已經談過願景和價值部分,假如以人作為比喻,有了願景和價值再加上策略,就可以說是成功的人,一個企業也是如此。

我今天要談的是策略和策略規劃。愛迪生曾經說過,“一分靈感,九分努力”,成

功的策略規劃包含1/10的靈感,也可以說是策略形成,之後就是策略規劃決定怎麼做,再看看有多少資源和核心優勢可以運用,最後就是執行的過程。

一個企業的經營策略如何出奇制勝呢?

我們分成既有市場和未開發市場兩方面作說明。

麥當勞、臺積電和聯邦快遞等可以作為既有市場開拓的例證,以服務/技術為定位去開拓市場。1950年麥當勞開出第一家店時,既有市場並不大,但麥當勞定位清晰主攻快餐市場,例如各區域麥當勞的定位各異,美國定位在低檔,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則定位在中層消費市場,最後以連鎖店經營方式成功地擴充了既有市場。

臺積電剛成立時的情況和麥當勞差不多,既有的晶圓代工市場並不大,當時晶圓都是大廠自己做,全球僅有不到20家IC設計公司。臺積電開拓出晶圓製造專業代工服務之後,就有很多小公司成立,現在全球有600多家IC設計公司,幾乎以一星期一家的速度成長。而聯邦快遞也以郵差服務成功拓展市場,以上三個例證的定位均是擁有很高的願景才能成功。

此外,至於尚未開發的市場,慧智(由中國工程師在矽谷創辦的計算機公司,在小型計算機終端機的市場上曾銷量第一)可以作為說明。兩三年前Oracle和Sun兩家公司就提出網路計算機(Network Computer)概念,類似終端機應用。慧智在三四年前就有視窗終端機產品,前幾年可以說是慘淡經營,目前業績已飛快成長。只要終端機能取代5%-10%個人計算機市場的數量,就夠好幾家廠商存活。

科技製造企業經營如何出奇制勝 | 大師課(一)

用何種策略能在已有市場和未有市場求勝呢?要看核心優勢。

比如臺積電擁有生產和高良率的核心優勢。

我想提當年在德州儀器(TI)的故事說明核心優勢。1970年代,TI的日本廠和美國廠生產良率差異很大,就成熟產品的良率來說,日本廠有60%-70%的良率,美國廠卻僅有30%-40%良率。美國有好的人才和機器,但拼不過日本廠良率的原因很複雜,可以用美、日作業員的素質、流動率和缺席率,以及技工、領班、工程師和團隊精神等做說明。

日本的作業員清一色都是高中生以上,素質整齊,甚至相當高的比率是大學以上,每年僅約1%-2%的流動率,員工缺席率幾近為零。而美國的作業員素質不齊,一般要三到四個月才能對技術有八成熟練,但流動率卻比日本高得多,景氣好時流動率每年50%,景氣差些也有10%。20年前,IC的發明人基爾比在TI的員工餐廳講過一句名言,多數人進來之後從來沒有做好一顆IC,但也找不出來是哪些人。所以,訓練是很重要的。

我們不能低估技工在半導體產業扮演的角色,日本的技工訓練遠比美國好,日本的裝置故障率(Down Rate)僅5%-10%,而美國裝置故障率卻接近三到四成比率,是美、日兩者產品和技術良率差一大截的主因。過去很多公司良率做不好的原因就是,裝置的故障率太高,因此使得產品線生產速度受到嚴重延宕。

談到領班、工程師和團隊精神方面,日本也都比美國質量高很多,所以造成美、日廠良率差異很大。約在1987年,我收到TI寄來的年報中就提到,TI有個廠的良率可以和日本廠匹敵,我認為,裝置故障率降低等因素是最大原因。3年前臺積電決定到美設廠,20多年來美國的勤業觀念進步很大,再加上裝置多自動化控制,環境變化很大。中國臺灣也具備類似日本的優勢,但流動率高了些,接近美國。

如果已經有了龐大市場,就得考慮對手的強處和弱點。

例如宏碁要在個人計算機市場建立品牌,就得先分析IBM、康柏的優缺點,不一定馬上和大公司一較長短,穩紮穩打才對。

05 世界級企業:影響力遍全球,國際化程度深

什麼是世界級企業?它的影響力是要世界性的,不能只是地區性。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家做中文軟體的公司,它的營業額很大,但客戶只在使用中文的地區,那麼它的影響力只是地區性的。另外一家公司營業額較少,但全世界都在用它的軟體,卻可以說是世界級的公司。

世界級企業的條件還包括

水平以上的業績,股東的高投資報酬率,傑出的成長率。

此外,

聲譽及同業之間的肯定也很重要,領導者的特質也是條件之一。

科技製造企業經營如何出奇制勝 | 大師課(一)

看了世界級企業的條件以後,再來看企業國際化(Globalization)的重點。

首先是經營觀念必須無國界之分,光是這個條件,就能排除很多自稱國際化的公司。接著是企業文化要有包容性,能包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在地的企業文化與當地文化不衝突。

例如創新或開放式的管理,這類文化在亞洲地區並不是一開始就適用。所謂開放型,就是每個人都有自由、有機會來陳述意見,在很多場合可以反對別人的意見,並有風度接受別人的檢討。這種文化在亞洲人間雖然不是很習慣,但還是屬於可以推行的文化,不會與在地文化衝突。這種文化應該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用,重要的是要把心理障礙排除。

我在德儀時,德儀日本分公司也是非常開放型的文化,一開始我們打算聘請一位50多歲已退休的通產省高階官員來任職,這位官員地位高,他的意見很寶貴,英文也很好。那時大家都說,德儀這種開放型文化,對這位先生是不行的。我認為即使初期不習慣,假以時日一定可以生根。我最近還與日本德儀老同事聯絡過,他們也都認為沒有問題。

一個公司要走向國際化,還要有正派經營的道德觀念,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傳統道德基本上是相同的,例如儒家與英國清教徒的理念就很近似。

另外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就是共同的語言,如果透過翻譯來經營國際化公司是很難完全傳達意思的,一定要有共同的語言才可以讓大家自由溝通。現在全球只有一種共同語言就是英語。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要使中文成為國際間主要流通的語言,至少要50年。以上談到的國際化是一個起步,企業國際化成功了,才能邁向世界級的公司。

06 金錢之外的使命感:假如你的志向高,一定要走難走的路

臺灣企業的創新不夠,我是想不到有什麼世界級的企業,一直在持續不斷的創新。創新是所有世界級企業的共同點,且創新不單指技術而是各方面的創新。技術上的創新很專門,不容易,需要錢,也需要際遇,除此之外產品、營銷、管理、行政等等都可以改進,一般說起來臺灣企業是不夠的。

經營企業需要長期耕耘的精神,在臺灣有很多企業要的只是短期立竿見影的結果,企業本身欠缺長期耕耘的精神,股東也欠缺這種精神。其實股東的心態對公司是非常重要的,股東如果看重短期的話,公司就辦不好。你們如果當到公司的CEO,就要對股東負責,要是股東一天到晚對著你要短期的成果,可是CEO想的是長期的策略,如此一來CEO就做不好。股東對公司的經營方向與策略有很大的影響,也有些企業股東希望公司看長期,可是經營團隊卻看短期,我觀察到臺灣缺乏長期投資、長期耕耘的精神。

我從來沒看到世界級的公司不注重人才培育,送員工去上課是一種方式,從員工一進來就似乎有人在帶領他,也是一種方式。

一個世界級的公司,帶領他的人可能是一位中下或中層的經理,未來升職後,每一個階層都有人來關切你的職業成長,這就是人才培育,主要還是在職的培育,其實也是長期投資。

假如你的志向比較高,就一定要走難走的路。

宏碁要做自己的品牌是條難走的路,有人批評這樣沒成果,有人說宏碁在美國虧那麼多年,為何還要虧下去,我不知道宏碁美國公司的經營狀況,可是它要走這條路我是完全贊成的。一個世界級的公司,就是要走這條路。

臺灣企業還需要有使命感的願景,現在又提到願景了,我覺得這還是很重要,我相信一個企業要的不只是賺錢,但是有很多企業除了賺錢以外就沒別的使命了。沒有任何世界級公司最大的使命是賺錢。我不反對賺錢,但應該還要有使命感,是在錢之外的使命感。

臺積電成立至今稍有規模,但我絕對不認為臺積電已經做到我所要臺積電做到的地步,這是一個要持續努力的環境,我頭髮白得這麼快,都是因為持續要努力。

為何要做世界級的企業,這也是個使命感的問題,我的使命感就是要做個世界級的企業,這與賺錢或想要地位高不一樣,那這有什麼好處?這是很個人、很深層的感覺。我以前在美國也做得相當不錯,沒做到CEO也做到世界級大公司所有半導體事業的主管,後來到通用儀器擔任COO,我到任何地方去跟任何人接觸,可以說是平起平坐非常受到尊敬。回到臺灣設立臺積電後,當初一些朋友對我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了,我不再是世界級公司的主管,我只是一個落後地區想開公司的人。

就在兩三年以前,我還不是一個可以跟世界級公司主管平起平坐的人,直到近一兩年才有各種的認可(Recognition),這都是國際的認可,例如獲選美國《商業週刊》最佳的25位經理人,公司股票在紐交所上市,我在美國的電視新聞出現,還有大型投銀派分析師來分析我們的股票,一年以前美國銀行將我選為半導體50年來最有貢獻人士之一。我們是最近一兩年才受到國際的認可,但絕對還沒有做到我要的地步。

內容來源 | 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經緯創投

(THE 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