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張道爺歷經八十多年蒐集而成--《米晶子濟世良方》(2)

【腳氣病】

單方:先將腳用鹽水洗過,然後把自己頭髮絞一縷化灰,敷腳上患 處包紮好,敷一、二次自愈。

又方:把腳放人牛糞堆裡覆蓋半小時,其病自好,一次全愈。

【癱瘓,身腿不能動,諸瘡諸病】

方名:黃苗赤風湯

處方:生黃芪二兩   赤芍一錢   防風一錢水煎服,小兒減半。

注:無病服之不生疾,有病能祛,虛實皆治。

出處:王清任《醫林改錯》

【男女勞傷,全身痛關節痛,半身不遂,補腎,通氣和血,固髓, 高血壓症,頭昏,口眼歪斜,語言塞止,手足不便】

處方:灸黃芪三十克  柴胡十二克  當歸三十克   香附十二克   川牛膝十二克   羌活十克   川芎四克  桃仁十二克  紅花十五克  桂枝 九克  續斷十五克   防風十二克熟地二十克   山藥十五克   故 紙十五克   石蓮子去心九克   山萸肉十五克     白朮十五克     薏苡仁十二克   灸甘草四克   木瓜十二克    威靈仙九克    五靈脂九克 秦艽九克     雲苓十二克

作湯藥:水煎服,熬一次藥分作三次喝完,一付熬三至五次。

泡藥酒:須用五斤好酒,把酒瓶埋在地下四十九天,取出可 以服之,每服一小盅,早晚空心服之,病好為止。

注:以上症狀,其它方不效,用此方甚效。

張道爺歷經八十多年蒐集而成--《米晶子濟世良方》(2)

【膽結石症】

處方:用豬苦膽、雞蛋各三個,調勻,用瓦片焙乾,煉成細末,用

黃酒調服。

【解諸藥毒已死】

處方:只要心間溫暖者,乃是熱物犯之,只用防風一味,擂冷水灌之。

【血壓高,頭暈症】

驗方:用新鮮菠菜,開水沖服,不放鹽。五七日血壓自降。

【感冒風寒症】

又方:白蘿蔔、生薑,紅糖做引,熬水服,立愈。

【感冒】

處方:蔥白頭、生薑各三十克,食鹽六克,共搗成糊狀,白酒一盅 入內調勻,然後用紗布包之,擦前胸、後背、手心、腳心、 腋窩,塗擦一遍後,安臥半時,有汗出。

【一切胃腸病良方】

辨症:胃酸過多、胃下垂、胃生癰疽、日夜疼痛不停、胃神經痛、 消化不良、悶脹不適等胃腸病均有效。

處方:用正川七一錢研末,瘦豬肉四兩,切成片置碗內,將川 七末放在肉上,加半碗清水,上鍋蒸熟,湯肉食之。每 隔一日吃一次,輕者三五次愈,重者十餘次。孕婦或來 經期勿服。

【糖尿病】

處方:粟米一錢,正淮山三錢,北芪三錢,水二碗,煎碗半,加豬

腎十一條,去油,燉成八分服。

【鼻出血】

處方:鮮生地搗汁,加適量白糖飲用。

【燙火傷灼】

單方:即以醋酸淋洗,並以醋泥塗傷處,不留疤痕,妙法。

【小兒腹脹】

單方:用父母指甲燒為灰,敷於母親乳房上,小兒吃母乳而入腹, 則病癒。

【湯火傷】

處方:經霜的桑葉,燒存性為末,用油調勻敷患處,三日即愈。

【反花惡瘡,腐肉翻出如飯粒,根深膿潰】

處方:柳葉三斤,水五升,煎汁一升,再熬成湯,每日塗三次。

【減肥方】

處方:掃霜桑葉  荷葉各十克   絞股藍十克    山楂十五克    草決明 五克    煮水喝。

【貧血】

處方:黑芝麻一斤炒熟,研細末,蜂蜜、白糖適量,做成丸,一次 十五克,一天兩次。

【高血壓】

處方:取黑芝麻、醋、蜂蜜各三十克,紅皮雞蛋一個先煮熟,放一 塊煮熟吃。

【一切腫毒】

方名:赤龍散

處方:用野葡萄根為末,用水調勻,塗之即愈。

【瘡久不收口症】

單方:用熟雞蛋黃熬成油,再用淨白布貼油敷患處,自好。

又方:用青年人手足指甲、頭髮燒灰,用雞蛋黃熬油調抹患處即好

【男女赤遊風,腫癢症】

處方:用野葡萄根,搗泥塗之立消。

注:不治能殺人。赤遊風發癢,去抓就腫。

【潰爛諸瘡】

方名:木耳散

處方:木耳一兩,焙乾為末,白沙糖一兩和勻,溫水浸糊敷患處, 甚效。

出處:王淸任《醫林改錯》

【瘡初起】

單方:用百合及白糖搗爛,敷患處即效。

【竹木進肉】

單方:螻蛄三隻,調勻大米飯搗爛敷患部,竹木自出。

又方:柞樹尖七個與大米飯,用法與上同。

【水火燙傷】

驗方:將兔毛放瓦片焙乾研細末,和冰片、菜油相均,用鵝毛或鴨 毛沾末,抹在傷口處可愈,愈後無痕。

【大便下血,婦女赤帶,月經過多,痔瘡出血】

單方:雞冠花焙乾為粉,開水送服六克。

【小兒赤眼】

單方:水調黃連末,貼足心,甚妙。

【小兒消化不良】

單方:用山楂果煎湯、泡水皆可。

【毒蛇咬傷】

單方:新鮮蚯蚓五條,搗爛如泥狀,用香油調均敷患處,也可內服蚯蚓末。

【食物中毒】

驗方:用綠豆搗成面與冷水沖服。一般中毒藥,用甘草水兌冷水衝 服能解。

【腳氣病】

處方:扁豆、穀皮適量,煎煮,洗泡。

以上藥方摘自《米晶子濟世良方》。《米晶子濟世良方》是米晶子(張至順道長道號米晶子)在八十多年學醫 行醫以濟貧苦的過程中,記錄摘抄所匯的古今驗方、民間偏方集 成。

時代不同,病亦有別。病名相同,病因未必一樣。就是同一 味藥,所產地域不同,氣味歸經也有變化。每一求醫問藥之人當 時當地的狀況又個個不同,選用何方,藥量加減,都需要讀者謹慎明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