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健康】頭涼腳熱是怎麼回事?關於頭涼腳熱的認識有哪些?

【健康】頭涼腳熱是怎麼回事?關於頭涼腳熱的認識有哪些?

【健康】頭涼腳熱是怎麼回事?關於頭涼腳熱的認識有哪些?

健康人的陽氣是內斂的,通俗的說是“頭涼腳熱”。頭涼,泛指頭面、面板的溫度略低。腳熱,泛指軀幹、肌肉、腿腳的溫度是正常的。這種人心平氣和,精力旺盛,耐力持久。因為陽氣內斂,所以損耗少。

上熱下寒的人,恰恰相反。頭面是燥熱焦慮的,呈上火狀態,經常口乾、口渴、口苦、口腔潰瘍、臉上長痘、面紅、腦熱。而脾胃、腰腹、腿或四肢卻是涼的,怕吃涼東西,遇冷加重。這種人性情急躁,易衝動,耐力差。因為他的陽氣本來就不足,還處於耗散狀態。

【健康】頭涼腳熱是怎麼回事?關於頭涼腳熱的認識有哪些?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流行的一種“怪病”,跟我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症狀,不妨看看有沒有以下幾個問題?

你用腦過多,壓力大嗎?

如果腦力勞動強度高,壓力大,精神緊張,就會使氣血上湧而上火,這就是上熱。

你禍害過自己的脾胃嗎?

愛喝冷飲、吃涼食,夏天吹空調,冬天露腰、露腿,寒氣累積損傷脾胃和陽氣,這就是下寒。其次,脾胃處在身體中部,是上下通降的樞紐。脾胃被“禍害”了,身體上下交通受阻,上下不能迴圈,所以上熱、下寒隔離而並存。

你缺乏運動嗎?

中醫說“動則生陽”,運動能直接補益陽氣,祛除下寒。運動還可以緩解心、腦的緊張狀態,情緒放鬆了,上熱也會緩解。運動能加快氣血迴圈,打破上熱下寒隔離的病態格局。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是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上火了,吃點祛火的食物;體寒了,吃點溫熱的食物,都很管用。然而,人體偏偏就那麼複雜,對於上熱下寒證,這個方法就不靈了。如果吃寒涼的東西來祛火,下寒就會加重。如果吃溫熱的東西來散寒,上火就加重。不管怎麼吃,總是顧此失彼,就像是拆了西牆補東牆,惡性迴圈。簡單的辦法已經行不通了,我們就看看古人有沒有高明的辦法呢?

【健康】頭涼腳熱是怎麼回事?關於頭涼腳熱的認識有哪些?

兩千年前,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一張藥方就是專門治療類似的病,叫做半夏瀉心湯。我們分析一下這個方子的結構,食療的思路就有了。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組成:黃連3g、黃芩9g、乾薑9g、半夏15g、人參9g、炙甘草9g,大棗4枚。功用: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

這個方子主治的寒熱錯雜之證,就包括了我們說的上熱下寒證。痞,即肚子脹滿,意思延申一下,可以理解為脾胃的上下通降出了問題,表現不一定是肚子脹。所以,這個方子和上熱下寒證的匹配度極高。

它的用藥特點有三條。

寒熱並用

【健康】頭涼腳熱是怎麼回事?關於頭涼腳熱的認識有哪些?

既然寒熱並存,就要寒熱藥都用,所以用黃連、黃芩清熱,同時用乾薑溫陽。

辛開苦降

【健康】頭涼腳熱是怎麼回事?關於頭涼腳熱的認識有哪些?

既然是上下不通,就要一種力量來打通上下,最好的方法是辛味和苦味一起使用。半夏和乾薑,味辛,向上通,叫做辛開。黃連和黃芩,味苦,向下通,叫做苦降。

健脾補中

【健康】頭涼腳熱是怎麼回事?關於頭涼腳熱的認識有哪些?

脾胃這個中軸太弱了,就要健脾,所以用了人參、甘草和大棗。

半夏瀉心湯畢竟是藥方,不宜長期吃,生活中我們更願意用些食療的方法。以下就照葫蘆畫瓢,組成一款亦藥亦食的茶飲,不僅口味好,還把半夏瀉心湯的治療精神融入在裡面。

蒲姜寒熱茶

蒲姜寒熱茶組成:蒲公英1g、乾薑1g、陳皮1g、棗片2g功用:清上,溫中,健脾。用法:以上材料,一起衝入熱水,悶泡5分鐘以上。代茶飲用。

我們和半夏瀉火湯做個對照。蒲公英清熱,對應黃連、黃芩的功能。乾薑和原方功能相同,溫陽散寒。陳皮和乾薑味辛,蒲公英味苦,辛開苦降,打通上下通道。最後用大棗健脾,補益中部樞紐。

當然這個小茶方的組成和用量可以靈活變通的,如果你熱重寒輕,就適當增加蒲公英的用量,如果你熱輕寒重,就適當增加乾薑的用量。人的身體是動態變化的,方子也跟著動態變化,即使是同一個人,每一天都可以不一樣。有一個原則至關重要,清熱的時候不忘溫護脾胃,散寒的時候不忘清上熱。

根本上緩解上熱下寒體質,還要從調整生活習慣上入手。對照上面的三條原因,如果你平時壓力大,用腦過多,就要改善作息習慣,調整心態,讓精神放鬆下來。如果你脾胃不好,就要特別注意養護脾胃,吃飯八分飽,忌吃生冷、肥膩、刺激性食物,多吃熟、軟、溫的食物。如果你平時運動少,就要給自己定個健身計劃,健身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和體育館,上下班路上騎騎車,爬爬樓梯,辦公室打一段八段錦,抓住點點滴滴的時間,都能讓自己動起來。

好物推薦

@所有人,快快掃下方二維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