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三七本草考證錄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乾燥根和根莖。秋季花開前採挖,洗淨,分開主根、支根及根莖,乾燥。支根習稱“筋條”,根莖習稱“剪口”。

三七本草考證錄

圖1 三七藥材

一、品種考證與基源植物

品種考證

三七最早記載於元代楊青廋撰《仙傳外科秘方》,其“飛龍奪命丹”一方中的配伍藥材就有三七,但沒有可供考證品種特徵的詳細描述。

明代張四維《醫門秘旨》記載:“三七草……七葉三枝,故此為名。用根,類香白芷”。首次記載了三七形態特徵、名稱來源、用藥部位和氣味。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三七:“釋名:山漆,金不換。彼人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蓋恐不然。或雲奔命山漆,謂其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此說近之。金不換,貴重之稱也。……採根曝幹,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芨;長者如老幹地黃,有節。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詳細闡述了三七名稱來源、用藥部位及形態特徵和藥材鑑別方法。

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引《識藥辨微》雲:“人參三七,外皮青黃,內肉青黑色,名銅皮鐵骨,此種堅重,味甘中帶苦”,進一步描述了三七藥材形態特徵。

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記載:“廣西通志:三七,恭城出。其葉七莖三,故名。……餘在滇時,以書詢廣南守,答雲:三莖七葉,畏日惡雨,吐司利之,亦勤培植,且以敷缶蒔寄,時過中秋,葉脫不全,不能辨其七數,而一莖獨直,頂如蔥花,冬深茁芽,至春有苗及寸,一叢數頂,旋即枯萎”。進一步補充三七葉、花和芽的形態特徵。

清代張紹棠《本草綱目》附三七原植物圖,特徵與現代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植物特徵比較接近。

清代張錫純《醫學中參西錄》記載:“三七,善化淤血,又善止淤血妄行,為吐衄要藥。……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確實可徵之處。如破傷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則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處已流出之血,著三七皆化為黃水,是能化血”。並記載相關驗案,詳細記述了三七功效和臨床評價,成為當今中藥學中三七的記述基礎。

從上歷代本草考證來看,三七的基源從明代《本草綱目》以來從未改變。

近現代則是按照西方恩格勒系統分類,三七為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傘形目五加科人參屬三七。

三七植物分類(恩格勒系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傘形目 Umbelliflorae

五加科 Araliaceae

人參屬 Panax

三七 Panax notoginseng

形態特徵

三七本草考證錄

圖 2 三七花

三七本草考證錄

圖 3 三七種植田

三七本草考證錄

圖 4 三七全株手繪圖

二、道地性考證

最早對三七產地的描述見於明代張四維《醫門秘旨》:“其本出廣西”。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和明代倪朱謨《本草匯言》也記載“山漆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其所記載的“廣西南丹諸州”為現在的廣西西北部河池市南丹地區。

清代陳士鐸《本草新編》記載:“三七根,各處皆產,皆可用。唯西粵者尤妙,以其味出上口時,絕似人參,少頃味則異於人參耳,故止血而又兼補。他處味不能如此,然以之治止血,正無不宜”。其記載了三七有多個產地來源,其中廣西(西粵)產功效最好。

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載:“三七,從廣西山洞來者,略似白芨,長者如老幹地黃,有節,味微甘,頗似人參”,記載三七產於廣西。

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載:“識藥辯微雲:出右江吐司,最為上品”,記載廣西右江地區生產三七最佳。

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記載:“廣西通志:三七,恭城出,其葉七,莖三,故名。……滇志:土富州產三七,其地近粵西,應是一類。……餘在滇時……昆明距廣南千里而近,地候異宜,而餘竟不能視其左右三七之實,惜矣。因就其半萎之莖而圓之。餘聞田州至多,採以煨肉,蓋皆種生,非野卉也”。說明廣西通志記載三七出產於廣西東北部恭城,滇志記載雲南文山州的富寧、廣南縣也有三七種植。

清代《鎮安府志》記載:“三七……小鎮安吐司出”。記載了今廣西靖西縣南坡鄉及安德鄉一帶出產三七。

清代趙翼《簷曝雜記》記載:“三七:皆生大箐中不見天日之處,所有人採其子,種於天寶隴茼、暮茼,以樹蔽之,不使見天日”,記載了今廣西德保縣種植三七。

民國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辯》記載:“三七,原產於廣西鎮安府,在明季鎮棣田陽。所產之三七,均貢田州,故名田三七。銷行甚廣,亦廣西出品之大宗也。有野生種植之分:其野生形狀類人者,稱人七,非經百年,不能成人形,為最難得最道地”。進一步明確了三七原產於廣西百色市德保縣(鎮安府),明朝時進貢三七均來自田州府,故稱為田三七。並記載三七有野生和種植之分。

陳仁山《藥物出產辯》雲:“產廣西田州為正道地。今日,雲南多種,亦可用”,記載了廣西田州為三七道地產地,民國時期雲南也有多地種植。

趙焗黃《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雲:“參三七:又名田三七,或稱田漆”和“原產於廣西、雲南等省,以雲南出者尤多,故名田(父作滇)三七。雲南學友王裕昌藥師曾贈本地出產之三七……”,記載了廣西、雲南出產三七,且雲南種植量最大,被稱為滇三七。

1955年《中藥志》記載:“三七主要栽培於雲南、廣西。在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

1959年《藥材資料彙編》記載:“出產於雲南文山(開化),故有‘開化三七’之稱。其附近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廣南、富寧均有產。廣西田陽(田州)本為原產地,後因土壤不佳,移植鎮安、睦邊、靖西,但產量不及雲南大”。

1959年《中藥材手冊》記載:“主產於廣西田陽、靖西,雲南硯山、文山等地。

綜上考證得知,三七在明代主產於廣西南丹、百色及周邊地區,清代中後期開始在雲南文山、廣南、富寧等地開始種植生產,並逐漸規模化;從民國到當代,三七主產於雲南文山及其附近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廣南、富寧、丘北和廣西西南部田陽、靖西等地。廣西產三七被稱為田七,雲南產者稱之為滇三七或開化三七。

三七本草考證錄

圖 5 三七主要地理分佈區域

三、生境特徵

百色三七主要生長在海拔為800m-1500m;生長期最低溫不得低於-2℃,最高溫不得超過35℃;年平均氣溫19-22。12℃;年平均日照1906。6小時,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1500mm,無霜期為351天。分佈土壤型別為碳酸鹽類碳巖紅壤、泥質岩黃色赤紅壤,土壤pH 5。0-6。5。

文山三七主要生長在海拔為1400m-2000m;生長期最低溫不得低於-2℃,最高溫不得超過35℃;適宜年平均氣溫15℃-17℃,最冷月均溫8℃-10℃,最熱月均溫20℃-22℃;10℃及以上年積溫4500-5500℃;年無霜期300天以上;年日照數在1516h-2016h;年平均降水量900mm-1300mm。分佈土壤型別為碳酸鹽類碳巖紅壤、泥質岩黃色赤紅壤,土壤pH 5。5-6。5。

四、性狀特徵

主根:

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cm-6cm,直徑1cm-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反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

三七本草考證錄

三七本草考證錄

三七本草考證錄

三七本草考證錄

筋條(支根)

: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cm-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三七本草考證錄

剪口(根莖)

:呈不規則皺縮塊狀或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邊緣深綠色或灰色。

三七本草考證錄

五、藥典標準

藥材

性狀

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

筋條: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或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邊緣深綠色或灰色。

檢查

水分:不得過14。0%(通則0832第二法)。

總灰分:不得過6。0%(通則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通則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甲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6。0%。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人參皂苷Rg1(C42H72O14)、人參皂苷Rb1(C54H92O23)及三七皂苷R1(C47H80O18)的總量不得少於5。0%。

飲片

【炮製】三七粉 取三七,洗淨,乾燥,碾成細粉。本品為灰黃色的粉末。氣微,味苦回甜。

【鑑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同藥材。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用法與用量】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適量。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六、規格等級標準

根據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訂的《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三七分2個規格,各13個等級。

春三七規格標準

一等:

(2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克20頭以內。長不超過6cm。無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

(3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克30頭以內。長不超過6cm。無雜質、蟲蛀、黴變。

三等:

(4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克40頭以內。長不超過5cm。無雜質、蟲蛀、黴變。

四等:

(6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克60頭以內。長不超過4cm。無雜質、蟲蛀、黴變。

五等:

(8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克80頭以內。長不超過3cm。無雜質、蟲蛀、黴變。

六等:

(12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克120頭以內。長不超過2。5cm。無雜質、蟲蛀、黴變。

七等:

(16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克160頭以內。長不超過2cm。無雜質、蟲蛀、黴變。

八等:

(200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每500克200頭以內。無雜質、蟲蛀、黴變。

九等:

(大二外)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長不超過1。5cm。每500克在250頭以內。無雜質、蟲蛀、黴變。

十等:

(小二外)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長不超過1。5cm。每500克300頭以內。無雜質、蟲蛀、黴變。

十一等:

(無數頭):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長不超過1。5cm。每500克450頭以內。無雜質、蟲蛀、黴變。

十二等:

(筋條):乾貨。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間有從主根上剪下的細支根(筋條)。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質堅實、體重。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味苦微甜。不分春、冬七每500克在450~600頭以內。支根上端直徑不低於0。8cm,下端直徑不低於0。5cm。無雜質、蟲蛀、黴變。

十三等:

(剪口):乾貨。不分春冬七,主要是三七的蘆頭(羊腸頭)及糊七(未烤焦的)均為剪口。無雜質、蟲蛀、黴變。

冬三七規格標準

各等頭數與春七相同。但冬三七的表面灰黃色。有皺紋或抽溝(拉槽)。不飽滿,體稍輕。斷面黃綠色。無雜質、蟲蛀、黴變。

備註:

1。三七分春七、冬七兩類。“春七”是打去花蕾,在七月收穫的,體重色好,產量、質量均佳,應提倡生產“春七”。“冬七”是結籽後起收的,體大質松。除有計劃的留籽外,不宜生產“冬七”。

2。“冬七”外皮多皺紋抽溝,體輕泡,比“春七”質量差,其分等的顆粒標準均與“春七”同,不另分列。

七、市場常見劣等三七

1.爛七

三七本草考證錄

三七本草考證錄

2. 臭七

三七本草考證錄

3. 打蠟七

三七本草考證錄

三七本草考證錄

4. 蟲蛀七

三七本草考證錄

5、發黴三七

三七本草考證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