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醫入門三字經

`;

想了解更多最新政策、訊息?

中醫入門三字經

從醫篇

一 引言

學中醫,繼遺產,登堂易,入室難。

三字文,文薄淺,撮精要,引玉磚。

治學道,貴恆鑽,紅與專,不可偏,

初淺精,繼博覽,多臨證,積經驗,

拜良師,勤而謙,承古訓,續新篇。

二中醫源流

中醫史,越千年,流與派,出一源。

有內經,及傷寒,本草經,金匱篇,

難經書,號經典,為後學,立規範。

漢華佗,外科專,曾創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脈經,廿四脈,始貫終。

皇甫謐,針灸通,專書始,甲乙經。

巢元方,病理尋,撰名著,源候論。

唐王冰,攻內經,注素問,釋文行。

孫思邈,醫理精,倡醫德,千金名。

宋錢乙,兒科長,著直訣,多新創。

陳自明,婦科詳,編精要,著良方。

金元時,四大家,張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劉河間;重脾胃,李東垣;

陰不足,陽有餘,主相火,朱丹溪。

李時珍,本草專,著綱目,海外傳。

楊繼洲,鑽針灸,集大成,詳且周。

陳實功,外科精,詳其學,閱正宗。

張介賓,重命門,著類經,擅溫腎。

葉桂書,溫熱論,闡病機,研究深。

程鍾齡,內科精,著心悟,切實用。

江筆花,醫鏡撰,臟腑綱,藥類編。

釋傷寒,有柯琴,獨見解,猶創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驗於今。

以外治,療內疾,獨一家,吳師機。

唐宗海,血證論,匯通派,志革新。

張錫純,出晚清,參西學,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醫之宗,數金鑑。

解放後,倡繼承,棄糟粕,存其精;

中西學,長並存。相結合,為立新。

1中醫將《黃帝內經》(包括《靈樞》、《素問》)、《神農本草經》、《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稱為四大經典,為醫家必讀。也有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復原為《傷寒雜病論》,再加上《難經》,為四大經典者。

2華佗,東漢末年人,古代傑出的外科醫生,並通曉內、兒等科。《後漢書》等載,他創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後,做內臟手術。著述已佚,現存《中髒經》是後世託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晉人,其所著《脈經》內,整理列出二十四種脈象,使脈學系統化。

4皇甫謐,西晉人,著《針炙甲乙經》,按部位分經,詳列腧穴、主治、症狀。

5巢元方,隋朝人,著《諸病源候論》,是一部很有價值的醫學著作,宋朝曾被指定為醫生的必修課。本書較系統地對病狀作了符合實際的描述及理論闡述,深受歷代醫家所重視。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問釋文》,對素問作了全面註釋,其中對運氣學說,尤有發揮。

7孫思邈,唐代大醫家,他不但有淵博的醫學知識,而且刻苦治學,重視醫德修養,所著之《備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是我國較早的醫學類書。

8錢乙,是宋代的兒科專家,著有《小兒藥證直決》。

9陳自明,宋代婦科專家,著有《婦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醫發展史上,將張子和、劉河間、朱丹溪、李東垣稱為金元四大家。

11張子和,名從正。著《儒門事親》,擴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療範圍。

12劉河間,名完素。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及《宣明論方》等。

13李東垣,名杲。著有《脾胃論》等。

14朱丹溪,名震亨。著有《格互致餘論》,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

15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國外有很大影響。

16楊繼洲,著《針炙大成》。

17陳實功,著《外科正宗》。

18張介賓,號景嶽。著《類經》等,後輯成《景嶽全書》。

19葉桂,字天土。著《溫證論治》,相傳為門人輯成,以衛氣營血、三焦,闡發外感溫病的病機。

20程國彭,字鍾齡。著《醫學心悟》,論述簡要,選方切用,很有實用價值。

21江涵暾,字筆花。著《筆花醫鏡》,是一本較好的門徑書,以臟腑為綱,對藥物進行歸類。

22柯琴,著《傷寒來蘇集》,為學習傷寒論的重要文獻。

23王清任,著《醫林改錯》,對瘀血為病的治療,有獨到之處,可謂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吳師機,著《理瀹駢方》,是以外用藥治內病的專著,在浩如煙海的中醫著作中,可稱獨樹一枝。現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編為《中醫外治法簡編》。

25唐宗海,著《血證論》,對氣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張錫純,著《醫學中衷參西錄》。

27即《醫宗金鑑》,是由清政府授意吳謙等編著的一部臨床綜合性醫書。

三醫德

做醫生,講醫德,真善美,是準則。

為人民,要全心,待病者,勝親人。

語言美,行為正,忌粗疏,遵規程。

紅與專,益求精,講文明,樹良風。

基礎篇

一陰陽

古哲理,寓陰陽,天地道,萬物綱;

水為陰,火為陽,陰陽說,形象彰。

相對立,是其常,內外分,臟腑詳;

相依存,曰陰陽,陰內使,外守陽;

陰陽說,互消長,此之消,彼即長;

互轉化,陰和陽,極則變,反方向。

生病理,寓陰陽,陰陽秘,體安康。

陰勝寒,熱責陽,陰虛熱,陽虛涼。

診治療,細分詳,裡寒陰,表熱陽;

熱者寒,寒者熱,陽治陰,陰治陽。

《素問?陰陽之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指陰陽是相互對立的。針對人體而言:內為陰,外為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即“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即“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二五行

古學說,唯物論,木火土,水與金。

互制約,相資生,常變化,時運動。

木火土,金水行,依次序,相資生。

相剋序,木土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過,為相乘。若相剋,相侮稱。

五行說,萬類本,肝屬木,火主心,

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君須分。

療疾病,推五行,見肝疾,防脾病。

培脾土,金水生,壯水源,制火盛。

五行說,古今沿,取精華,糟粕刪。

相和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與變化所構成,故稱五行為萬事萬物之本。

即《難經?七十七難》提出的“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即“培土生金”,也稱補脾益肺。

即“壯水制火”,亦指滋腎陰,降心火。

三臟腑

言臟腑,心肺肝,脾與腎,五臟全;

大小腸,膀胱膽,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脈兼,開竅舌,榮顏面;

肝藏血,運化專,開竅口,華唇邊;

肺主氣,司呼吸,華皮毛,開竅鼻;

腎藏精,主水源,開竅耳,華髮髯。

腐水谷,胃府先;藏精汁,少陽膽;

別清濁,小腸專,傳糟粕,大腸權;

膀胱腑,貯小便;唯三焦,有爭端。

氣血和,津精盈,養臟腑,強功能。

四經絡

1 手太陰肺經

太陰肺,起中焦,出中府,雲門照,

沿上臂,內側前,下尺澤,列缺現,

循太淵,過魚際,拇指外,少商止。

2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起商陽,食指端,其位詳,

循二間,合谷上,經曲池,肩峰藏,

過頸部,上面頰,鼻翼旁,止迎香。

3 足陽明胃經

陽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

環口唇,過地倉,達天樞,膝下藏,

經三里,穿解溪,至二趾,歷兌息。

4 足太陰脾經

太陰脾,足大趾,起末端,隱白始,

內踝前,脛骨後,循三陰,衝門就,

沿腹胸,腋下尋,停大包,舌下盡。

5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起心間,上於肺,出極泉,

沿上臂,行尺門,循肘窩,少海舍,

向下行,經神門,止少衝,小指盡。

6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指旁,尺側處,少澤藏,

繞腕骨,過養老,循小海,肩貞到,、

跨肩胛,過顴髎,耳屏前,聽宮找。

7 足太陽膀胱經

目內角,起睛明,上額頂,夾脊行,

過大杼,穿背侖,循八髎,殷門注,

下委中,越崑崙,終至陰,小趾尋。

8 足少陰腎經

少陰腎,起小趾,出足心,湧泉始,

循太溪,過照海,上覆溜,陰谷載,

達胸腹,正中旁,鎖內端,俞府藏。

9手厥陰心包經

心包經,起胸膺,出脅肋,天池行,

循上臂,內側中,過曲澤,內關應,

經勞宮,掌心中,中指尖,止中衝。

10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起環指,指端處,關衝始,

上腕背,過中渚,三陽絡,天井出,

循肩髎,沿耳後,絲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陽膽經

少陽膽,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

循耳後,下肩井,沿體側,向下行,

經環跳,過陽陵,足四趾,竅陰停。

1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間,

循太沖,上膝關,繞陰部,小腹轉,

抵乳下,期門現,終止處,二肋間。

13督脈

督脈起,小腹內,沿脊柱,上脊椎,

出長強,四腰椎,過命門,至陽隨,

通巔頂,過百會,下神庭,齦交歸。

14任脈

任脈始,與督同,出會陰,正中行,

經曲骨,上關元,過氣海,穿三脘,

經喉結,達廉泉,繞口唇,入眶沿。

五病因

風火暑,溼燥寒,此六氣,本自然,

過不及,皆為偏,正氣虛,淫邪幹。

風善行,性數變,百病長,萬疾源,

常兼溼,挾熱寒,犯上部,頭暈眩。

火勢急,性上炎,身壯熱,口渴煩,

善動血,津液煎,減其勢,必苦寒。

暑熱邪,溼多纏,傷正氣,損真元,

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滲,並輕宣。

溼粘滯,性纏綿,頭沉重,身睏倦,

苔厚膩,別熱寒,論治法,清溫汗。

燥似火,其性幹,口唇裂,咳痰艱,

宜清潤,忌苦寒,分涼溫,酌輕宣。

寒傷人,痛難言,頭身冷,必畏寒,

乘風行,戀溼痰,除此疾,熱劑餐。

七情鬱,五志偏,與發病,素有緣。

喜傷心;怒傷肝;恐傷腎,氣下陷;

思傷脾,納谷減;悲傷肺,氣消散。

心神悅,體康健,多憂愁,助邪焰。

有飲食,與勞倦,如不慎,亦為患。

六四診

望聞問,不可偏,切脈象,四診參。

望神色,形態顏,虛與實,粗略辨。

動自如,病輕淺;久臥床,病深纏。

瘦多火,胖多痰。面萎黃,血虛見;

面色白,氣虛寒;面晦黯,責腎肝。

舌質紅,內熱燔;舌質淡,多虛寒;

舌苔薄,病輕淺;舌苔厚,溼濁痰。

嗅氣味,聞聲音,別疾病,曰聞診。

發聲重,多實證;體虛弱,語聲輕;

神昏迷,語不清;言謇澀,風痰湧。

呼吸粗,實熱屬;呼吸微,虛證主。

新病噦,莫驚恐,久病呃,壽將終。

嗅氣味,重二便,穢多熱,腥屬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濁熱,名鼻淵。

十問歌,當熟念,察表裡,問熱寒;

辨虛實,當問汗;問頭身,痛或安;

問飲食,預後辨;問口渴,別熱寒;

問耳鳴,診腎肝;問胸腹,痛證患;

邪屬實,痛拒按,虛寒疼,喜熱暖;

小便黃,大便幹,裡熱證,已明顯;

大便溏,尿清長,主虛證,內寒傷;

問舊病,用藥參,問病因,十問全。

切診巧,功熟練,細體察,指下驗。

浮與沉,表裡辨;數遲脈,辨熱寒;

脈洪大,內熱燔;脈沉微,氣息奄;

緊如繩,主痛寒;弦如弦,病主肝;

細如絲,血虛見;弱如綿,主虛寒;

滑如珠,孕或痰;澀精虧,脈來難;

促代結,當細辨;反關脈,亦常見。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問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促脈數而時見一止,主陽極;結脈緩而時見一止,主陰極,二脈均止無定數。代脈緩而時見一止,止有定數,主臟器衰弱。

七八綱辯證

主八綱,表與裡,寒熱辨,虛實區,

陰陽統,前六字,諸辨證,此為基。

論表證,寒熱兼,脈見浮,緊數變,

表熱證,稍惡寒;寒象重,是表寒。

病在裡,證多端,分虛實,別熱寒。

新急實,素體健,脈實大,證象顯,

毒瘀痰,常為患;久慢虛,老弱殘,

脈虛小,行動難,扶正氣,固本元。

裡熱症,不惡寒,身壯熱,口渴煩,

脈洪大,苔黃幹,溲短赤,便結堅;

裡寒證,體畏寒,四肢冷,身縮蜷,

脈沉緊,舌質淡,五心熱,口咽乾,

脈數細,苔少現;陽虛證,常自汗,

四肢冷,形體寒,苔白滑,舌質淡。

八臟腑辨證

臟腑證,當細辨,此略述,舉要點。

心氣虛,神疲倦,心動悸,並氣短。

心血虛,唇舌淡,夜不寐,健忘兼。

心陽虛,肢體寒,胸痺痛,脈結代。

心陰虛,常躁煩,眠多夢,口咽乾。

口舌瘡,心火炎;神志亂,多責痰。

心血瘀,怔忡見,胸憋悶,舌瘀點。

肺氣虛,久咳喘,形體瘦,甚盜汗。

肺躁咳,咯痰難;痰阻肺,湧痰涎。

脾氣虛,食納減,日漸瘦,身睏倦。

脾陽虛,腹脹滿,大便溏,舌質淡。

脾統血,紅不全,鼻齒衄,或紫癜。

若脫肛,中氣陷;肢浮腫,脾虛寒。

溼困脾,身睏倦,頭沉重,不思餐。

兼吐瀉,膚黃染,脾胃經,溼熱患。

肝鬱痛,乳脅牽,久症瘕,脈象弦。

肝火炎,頭暈眩,面目赤,口苦幹。

肝陽亢,易怒煩,頭脹痛,伴失眠。

肝風動,筋拘攣,卒昏僕,繼偏癱。

少腹冷,肝經寒;溼熱重,發黃疸。

腎陽虛,必畏寒,伴浮腫,腰膝痠。

氣不固,溲頻短;氣不納,久咳喘。

腎陰虛,五心煩,耳失聰,視力減。

精不足,發育緩,齒髮脫,孕亦難。

胃腑病,有諸般,氣上逆,噯腐酸;

實熱痛,渴拒按;虛寒痛,喜揉暖。

大腸熱,便結幹;便稀溏,屬虛寒。

膀胱熱,尿赤短;頻而清,責虛寒。

膽附病,病相連,多溼熱,見黃疸。

九衛氣營血辨證

溫病學,著專篇,衛和氣,營血全。

衛分證,惡風寒,發熱重,渴微煩,

脈浮數,紅舌邊,宜辛涼,銀翹散。

氣分證,裡熱顯,四大證,為特點,

大汗出,大渴煩,脈洪大,白虎餐。

營分證,舌絳幹,神煩躁,清營煎。

血分證,神昏譫,伴出血,發瘀斑,

犀地湯,安宮丸,臨證時,酌加減。

十治則

治則首,整體觀,扶正氣,保後天,

療疾病,標本分,急治標,緩治本,

調陰陽,固根本,祛邪氣,除病因,

虛則益,實則損,攻與補,宜酌斟。

正治法,性相反,寒則熱,熱則寒;

反治法,從治焉,熱因熱,寒因寒。

順天時,參地利,時地人,各制宜。

方藥篇

一中藥學

(一) 概述

論藥性,分四般,溫和熱,涼與寒。

寒則熱,熱則寒,療疾病,不可反。

藥五味,甘苦酸,辛與鹹,甘附淡。

辛發散,甘補緩,酸斂陰,鹹軟堅,

苦瀉火,通大便,淡滲利,澀同酸。

諸味藥,有專能,入某髒,曰歸經。

講配伍,首七情;十八反,莫合用;

十九畏,不順情;妊娠時,有忌用。

升與降,浮與沉,藥作用,趨向明。

生藥材,需加工,曰炮製,宜遵從。

煎服法,要求嚴,用藥量,不可偏。

將藥物的作用與臟腑經絡的關係結合起來,說明某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起一定的治療作用,謂之歸經。

七情:前人透過長期臨床實踐,把各種藥物配合的變化,概括為: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加上單行合稱為七情。

十八反:烏頭(包括草烏、川烏)反半夏、瓜蔞、白及、白蘞、貝母;甘草反大戟、芫花、海藻;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等各種參類及細辛、芍藥(赤、白芍)。

十九畏: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稜;人參畏五靈脂;肉桂畏赤石脂。

妊娠禁忌:妊娠期間對於作用強烈、毒性較大的藥品禁用或慎用。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於體內上下表裡的趨向而言。

中藥多系植物的根莖或動物、礦物,用前必須加工,這一過程叫炮製。

(二) 解表藥

解表藥,醫表證,味多辛,發汗功。

麻黃莖,發汗強,平咳喘,水道暢。

嫩桂枝,散寒凝,溫心陽,水道行。

全紫蘇,表寒除,理氣機,安胎服。

荊芥穗,辛溫性,炒止血,生祛風。

療行痺,選防風,配荊芥,表寒寧。

川羌活,辛苦溫,醫痺痛,偏上身。

香白芷,醫頭痛,通鼻竅,排癰膿。

北細辛,溫腎經,化痰飲,療牙痛。

川藁本,上巔頂,味辛溫,醫頭痛。

化暑溼,香薷用,辛微溫,消水腫。

大蔥白,善通用,散寒凝,輕解良。

川辛夷,木筆花,通鼻竅,效可誇。

生薑片,有專功,止嘔惡,散寒風。

霜桑葉,苦甘寒,散風熱,兼清肝。

瀉肺熱,桑白皮;嫩桑枝,功療痺。

杭菊花,甘苦寒,祛風熱,亦清肝;

野菊花,療瘡專,降血壓,目赤選。

香薄荷,平肝膽,透隱疹,消腹脹。

升麻根,舉下陷,透斑疹,牙痛痊。

牛蒡子,化熱痰,透麻疹,風熱散。

紫浮萍,味辛散,透疹毒,可發汗。

蔓荊子,醫頭痛,苦辛寒,療目腫。

功解痙,粉葛根,煨止瀉,生透疹。

北柴胡,清肝膽,升清陽,舉下陷。

淡豆豉,味苦寒,解表證,除虛煩。

(三) 清熱藥

清熱藥,多苦寒,裡熱證,當可煎。

生石膏,瀉火專,除煩渴,牙痛痊。

肥知母,味苦寒,退骨蒸,潤燥兼。

生山梔,利化膽,清三焦,兼除煩。

夏枯草,化熱痰,消癭瘰,止暈眩。

淡竹葉,除熱煩,清心火,利小便。

嫩青蒿,味苦寒,退虛熱,截瘧專。

生地黃,滋腎肝,營分清,血分安。

黑玄參,醫渴煩,療咽痺,化熱痰。

粉丹皮,腸癰煎,清營血,化瘀痰。

赤芍藥,瘀血散,可涼血,偏清肝。

地骨皮,化熱痰,退骨蒸,消腫兼。

犀牛角,大寒鹹,清心火,散瘀斑。

川黃連,味苦寒,清心火,熱痢蠲。

子黃芩,清肺專,醫熱痢,退黃疸。

川黃柏,清下焦,醫熱淋,帶下療。

龍膽草,清肝膽,熄熱風,療赤眼。

寒苦參,燥溼功,治室早,兼殺蟲。

苦秦皮,治痢疾,利溼熱,醫痛痺。

療血痢,白頭翁,清熱毒,殺滴蟲。

金銀花,清喉咽,消癰腫,瘡家專。

青連翹,苦辛寒,散風熱,除心煩。

蒲公英,解毒功,兼利尿,療乳癰。

大青葉,味苦寒,療溫病,熱毒燔。

用其根,名板藍,解瘟毒,腮腫散。

魚腥草,味辛寒,治肺癰,熱淋餐。

敗醬草,辛苦寒,療腸癰,醫肝炎。

山豆根,味苦寒,抗癌腫,利喉咽。

嫩射干,專利咽,配麻黃,定咳喘。

味極苦,穿心連,醫上感,能消炎。

草決明,其性寒,清肝膽,止暈眩。

虎杖根,苦而涼,解熱毒,醫燒傷,

排膽石,可退黃,老慢支,用單方。

有蚤休,重樓名,解蛇毒,消結腫。

半枝蓮,療癌腫,肝硬化,水臌證。

半邊蓮,治癌腫,醫蛇傷,消癤癰。

聞喜樹,有小毒,白血病,可內服。

有白花,蛇舌草,抗癌腫,少不了。

窒早:即窒性早搏。

(四) 溫裡藥

溫裡藥,祛內寒,大辛熱,陽虛餐。

辛大熱,制附片,能回陽,益火源。

川烏頭,祛外寒,止疼痛,寒痺散。

上肉桂,辛熱甘,療陽虛,下焦寒。

論乾薑,化寒痰,溫脾腎,厥逆參。

吳茱萸,溫胃寒,辛苦熱,止嘔酸。

高良薑,功散寒,溫脾胃,腹痛痊。

公丁香,辛苦寒,降胃逆,溫補腎。

小茴香,理氣功,暖下焦,亦溫中。

蓽撥穗,可溫中,降嘔逆,止胃痛。

(五) 瀉下藥

瀉下藥,多苦寒,療溼熱,除水患,

破瘀血,通大便,妊娠期,宜慎選。

川大黃,下實堅,破瘀血,宜先煎。

番瀉葉,苦甘寒,通大便,當茶啖。

言甘遂,味苦寒,逐水邪,散腫堅。

黑白醜,研末餐,治腹水,奇效顯。

溫下藥,巴豆強,破寒積,消臌脹。

火麻仁,味甘平,潤腸燥,大便行。

郁李仁,性和平,緩下藥,利水腫。

用番瀉葉通便,可取~10克,以開水沖服當茶飲。

(六) 祛溼藥

祛溼藥,多平淡,通水道,利小便。

豬茯苓,均平甘,利水溼,豬苓顯;

安心神,茯苓專,常合用,醫水患。

建澤瀉,味甘寒,瀉腎火,利小便。

車前子,味甘寒,利水溼,化熱痰。

飛滑石,暑熱煎,利水道,熱淋蠲。

細木通,味甘寒,能通乳,利小便。

薏苡仁,甘淡寒,排膿毒,溼痺專。

冬瓜仁,排膿痰,皮消腫,利小便。

赤小豆,甘平酸,排膿毒,消腫專。

茵陳蒿,味苦寒,利溼熱,退黃疸。

漢防己,苦辛寒,醫腎病,關節炎。

川萆解,苦平甘,除溼痺,膏淋痊。

言瞿麥,性平寒,破瘀血,石淋安。

扁蓄草,苦平兼,治結石,配金錢。

石韋葉,甘苦寒,通石淋,醫腎炎。

金錢草,甘鹹寒,石淋除,腫毒安。

海金砂,性寒甘,莖中通,石淋專。

冬葵子,味甘寒,能通乳,石淋煎。

廣藿香,味香竄,辛微溫,療霍亂。

省頭草,名佩蘭,味辛平,療口甜。

炒蒼朮,可以汗,苦辛溫,治痿專。

白豆蔻,辛而溫,健脾胃,除脘悶。

草果仁,可祛寒,功燥溼,截瘧痰。

祛風溼,獨活專,配寄生,諸痺安。

左秦艽,功兩般,療虛熱,關節炎。

辛而溫,威靈仙,通經絡,止痛專,

化魚骨,利喉咽,食道癌,亦可煎。

桑寄生,強筋腱,壯腰腎,胎動安。

五加皮,益腎肝,利水腫,風溼專。

宣木瓜,辛溫酸,療轉筋,醫霍亂。

嫩桑枝,性和緩,療痺痛,解拘攣。

豨薟草,味苦寒,祛風溼,療痺證。

蒼耳子,辛苦溫,治鼻淵,療風疹。

白花蛇,善搜風,療頑痺,亦定驚。

八角楓,藥用根,療痺痛,用酒浸。

(七) 止咳化痰平喘藥

咳痰喘,病同源,治其要,重祛痰。

法半夏,化寒痰,味辛溫,治咳喘。

制南星,燥溼痰,味苦溫,療風眩。

白芥子,平虛喘,味辛溫,除痰滿。

旋復花,辛苦鹹,止嘔吐,療寒喘。

辛苦溫,嫩白前,性不燥,醫痰喘。

白附子,祛風痰,配蠶蠍,療面癱。

北前胡,苦辛寒,散風熱,化熱痰。

苦桔梗,利喉咽,載浮藥,肺癰痊。

川貝母,陰虛煎;浙貝母,化熱痰。

全瓜婁,胸痺專;瓜婁仁,療肺喘。

天花粉,味苦寒,清肺經,解胸煩。

葶藶子,辛苦寒,瀉水腫,兼平喘。

淡竹茹,甘微寒,止嘔吐,化熱痰。

昆與藻,化熱痰,治癭瘤,為其專。

苦可仁,味辛溫,咳喘平,大便潤。

炙紫菀,善化痰,配冬花,定咳喘。

枇杷葉,化熱痰,止嘔吐,醫流感。

百部根,肺癆餐,甘苦溫,滅蝨顯。

桑葉皮,味甘寒,瀉肺火,利水兼。

馬兜鈴,味苦寒,清痰熱,兼平喘;

青木香,胃疼專,藥用根,血壓減;

通經絡,擇天仙,果根藤,各有專。

海蛤殼,苦鹹平,清痰熱,散瘤癭。

指殭蠶、全蠍。

即昆布與海藻。

三藥是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根名青木果,果名馬兜鈴,藤名天仙藤。

(八)理氣藥

氣滯證,痛脹滿,其病變。肺脾肝。

論病因,有多端,氣機暢,自可安。

廣陳皮,燥溼痰,辛苦溫,除脹滿。

炒表皮,破氣專,醫食滯,血瘀餐。

枳實殼,苦微寒,化痰結,消滯滿,

枳實速,枳殼緩,有專治,中氣陷。

川厚朴,善除滿,苦辛溫,可平喘。

廣木香,脹痛專,治痢疾,配黃連。

制香附,偏入肝,辛苦平,婦科選。

臺烏藥,溫腎寒,少腹冷,痛可痊。

縮砂仁,胃痛專,嘔吐止,胎動安。

香櫞皮,佛手片,理肝氣,可化痰。

大腹皮,消滯滿,善行水,利小便。

廣沉香,溫腎寒,辛苦溫,平逆喘。

薤白頭,燥溼痰,配姜夏,胸痺安。

川楝子,味苦寒,理肝氣,脅痛痊。

(九) 理血藥

血瘀證,較常見,活血藥,諸痛蠲。

川芎窮,入肝膽,辛而溫,頭痛專。

言丹參,苦微寒,可安神,兼舒肝,

活血脈,冠心餐,月經病,常予煎。

益母草,辛苦寒,調經血,療腎炎。

茺蔚子,可清肝,高血壓,眼科選。

川紅花,入心肝,辛而溫,瘀痛痊。

桃仁泥,苦平甘,配紅花,活血專。

有澤蘭,利小便,調經血,功效顯。

懷牛膝,益腎肝;川牛膝,瘀血散。

紅蘇木,消腫痛,療跌損,醫閉經。

五靈脂,瘀血散,心絞疼,有效驗。

制乳沒,止痛專,氣滯消,血瘀安。

廣鬱金,辛苦寒,破瘀血,利肝膽。

片薑黃,入脾經,通經血,風痺安。

京三稜,破血專,蓬莪術,破氣先。

穿山甲,通乳專,排膿血,癰腫散。

延胡索,辛苦溫,功活血,滯痛斟。

雞血藤,苦溫甘,通經絡,血瘀散。

幹水蛭,鹹苦平,逐瘀血,消瘕症。

苦微寒,炒虻蟲,破症積,兼通經。

毛冬青,化熱痰,通經絡,冠心餐。

(十) 止血藥

止血藥,有諸般,辨虛實,分熱寒。

田三七,辛苦溫,活瘀血,消腫斟。

土三七,名景天,可止血,醫紫癜。

仙鶴草,性收斂,味苦涼,出血痊。

茜草根,苦性寒,涼血熱,瘀血散。

槐花米,苦微寒,醫腸風,止血便。

藕節炭,甘平澀,生化瘀,炒止血。

血餘炭,苦而平,止血淋,水道行。

白及塊,苦甘寒,醫潰瘍,肺癆餐。

側柏葉,苦澀寒,功涼血,止血兼。

白茅根,味甘寒,止吐血,血淋安。

大小薊,甘微寒,醫赤淋,血色鮮。

溫經脈,艾葉炭,療腹痛,止血專。

苦澀平,棕櫚炭,善止血,性收斂。

花蕊石,酸而平,能止血,化瘀腫。

炒地榆,苦酸寒,醫燙傷,血淋安。

(十一)芳香開竅藥

開竅藥,醫閉證,多芳香,神志清。

雄麝香,消癰腫,開心竅,散瘀痛。

京牛黃,苦甘涼,解熱毒,定驚狂。

香冰片,辛苦寒,善開竅,多入丸。

蘇合香,善通竅,醫冠心,中風療。

(十二)安神藥

安神藥,有二般,一曰鎮,二曰安。

飛硃砂,甘微寒,功重鎮,心神安。

生磁石,眼科選,納腎氣,兼平肝。

琥珀粉,療失眠,鎮驚悸,石淋專。

廣珍珠,甘鹹寒,鎮心神,善平肝。

有龍骨,澀平甘,煅固脫,生平肝。

又龍齒,性偏寒,只重鎮,不收斂。

鹹牡蠣,澀微寒,鎮心神,宜生煎。

生潛陽,軟結堅,煅收斂,止胃酸。

酸棗仁,偏養肝,安心神,療失眠。

柏子仁,味平甘,益心血,潤腸專。

炙遠志,心神安,苦辛溫,兼化痰。

夜交藤,入心肝,味平甘,療失眠。

生磁石可補血養肝,治療眼疾。

(十三)平肝熄風藥

熄風藥,內風專,平肝陽,鎮痙兼。

石決明,鹹微寒,平肝陽,止暈眩。

雙鉤藤,醫驚癇,配天麻,療暈眩。

明天麻,味平甘,止眩暈,善驅風。

羚羊角,味鹹寒,解熱毒,涼肺肝。

代赭石,味苦寒,配旋夏,止嘔喘。

白殭蠶,辛平鹹,散風熱,療面癱。

地龍寒,醫偏癱,解熱痙,定哮喘。

全蠍子,功入肝,味辛平,解痙攣。

(十四)消導藥

消導藥,莫輕看,增食慾,體質健。

六神曲,辛溫甘,善消谷,疳積蠲。

炒麥芽,味平甘,消麵食,除脹滿。

又谷芽,性和緩,消穀食,是其專。

雞內金,味平甘,療食積,石淋煎。

焦山楂,甘溫酸,肉積消,瘀腫散。

萊菔子,辛平甘,善消脹,亦化痰。

(十五)驅蟲藥

驅蟲藥,有效驗,蟲有別,藥有專。

苦楝皮,味苦寒,善驅蛔,可單煎。

使君溫,榧子甘,炒熟食,味美鮮。

南瓜子,驅絛專,配檳榔,效更顯。

北鶴蝨,苦辛平,消疳積,功殺蟲。

鉤蛔絛,用雷丸,煎失效,宜為丸。

臭蕪荑,辛苦溫,醫疳積,諸蟲侵。

貫眾根,殺諸蟲,解熱毒,止血崩。

獨頭蒜,可殺蟲,解熱毒,消癰腫。

雷丸,多入丸劑,煎服影響療效。

(十六)補益藥

補益藥,虛證驗,氣血分,陰陽辨。

甘人參,補真元,微苦溫,五臟安。

潞黨參,平味甘,補脾肺,舉中陷。

太子參,苦平甘,補肺脾,益腎肝。

炒白朮,苦溫甘,健脾胃,利小便。

綿黃芪,益衛陽,利水腫,託毒良。

懷山藥,性平甘,肺脾腎,皆可安。

白扁豆,性溫甘,暑溼解,脾胃健。

制黃精,味平甘,補肺脾,溼邪蠲。

粉甘草,甘而平,補中氣,療咽痛。

止咳喘,醫怔忡,治潰瘍,和藥性。

大紅棗,味甘平,益脾氣,安心營。

熟地黃,微甘溫,補心血,滋肝腎。

秦當歸,辛甘溫,善調經,又潤便。

杭白芍,緩痙攣,益血分,陰分斂。

阿膠珠,味平甘,滋補陰,止血驗。

蛤粉炒,清肺專;蒲黃炒,出血痊。

何首烏,苦甘寒,益精血,補腎肝。

生解毒,通大便,高冠心,可試驗。

枸杞子,味甘平,益肝腎,療目蒙。

肉蓯蓉,甘溫鹹,溫腎陽,兼通便。

壯腎陽,巴戟天,祛風溼,強筋腱。

菟絲子,養目肝,補腎脾,洩瀉痊。

鹿茸片,甘溫寒,生血精,益腎肝。

補骨脂,溫腎寒,止久瀉,縮小便。

炒杜仲,益腎肝,強筋骨,胎動安。

苦微溫,川續斷,續筋骨,崩漏專。

金狗脊,痺證蠲,壯筋骨,補腎肝。

沙苑子,功暖肝,固腎精,明目兼。

淫羊藿,辛溫甘,壯腎陽,寒痺蠲。

益智仁,辛溫兼,固腎精,縮小便。

骨碎補,骨科專,補腎虛,耳聾痊。

言仙茅,溫腎寒,療溼痺,腰痛減。

廣蛤蚧,味平鹹,補肺腎,專定喘。

胡桃肉,性溫甘,壯腰膝,療虛喘。

紫河車,即胎盤,補精血,益真元。

論沙參,肺胃安,北養陰,南祛痰。

天門冬,甘苦寒,滋肺胃,除胸煩。

肥玉竹,味平甘,扶正氣,陰虛餐。

鮮石斛,甘淡寒,入肺胃,津液添。

女貞子,滋腎肝,烏鬚髮,療暈眩。

生百合,甘微溫,燥咳寧,心神安。

旱蓮草,止血專,補腎陰,烏髮髯。

敗龜板,鹹平甘,潛浮陽,益腎肝。

言鱉甲,鹹微寒,生滋陰,制軟堅。

指北沙參偏於養陰,南沙參偏於祛痰。

(十七)收斂藥

收斂藥,有諸般,止遺精,療盜汗。

醫帶下,縮小便,久洩瀉,皆可煎。

山萸肉,澀溫酸,補肝腎,斂汗專。

五味子,溫酸甘,入肺腎,療咳喘。

止久洩,並斂汗,生降酶,醫肝炎。

覆盆子,酸溫甘,可澀精,縮小便。

桑螵蛸,甘平鹹,同覆盆,功效顯。

金櫻子,性平酸,固腎精,亦縮泉。

烏梅肉,味平酸,可安蛔,澀腸專。

有訶子,肺氣斂,生津液,潤喉咽。

肉豆蔻,辛溫兼,久洩止,腹痛安。

蓮子肉,療失眠,補脾腎,澀腸專。

芡實米,澀平甘,固腎精,久瀉痊。

赤石脂,澀甘酸,止洩瀉,崩漏痊。

白果仁,苦澀甘,其性平,專定喘。

烏賊骨,微溫鹹,止崩漏,制胃酸。

麻黃根,味平甘,功止汗,是其專。

浮小麥,味涼甘,止汗出,療心煩。

椿根皮,苦澀寒,療溼熱,赤帶痊。

(十八)外用藥

外用藥,多外用,解熱毒,功殺蟲,

訊息肉,定腫痛,化腐肉,新肌生,

斂傷口,出血寧,貼塗敷,吹點等。

制硫黃,殺疥蟲,溫腎陽,大便通。

飛雄黃,醫蛇傷,治溼疹,療疥瘡。

毒性大,數水銀,可祛腐,以重新。

有輕粉,滅真菌,可內服,逐水飲。

紅白砒,為砷霜,祛腐血,蝕癰瘡。

煅硼砂,甘鹹涼,醫赤眼,療口瘡。

爐甘石,消溼瘡,退目翳,善止癢。

樟腦晶,配成酊,外殺蟲,內止痛。

制明礬,味酸寒,功燥溼,殺蟲癬。

蛇床子,治疥瘡,殺滴蟲,止陰癢。

孩兒茶,苦澀平,療潰瘍,止疼痛。

言血竭,可斂瘡,散瘀痛,跌打傷。

大蟾酥,消咽腫,闢溫疫,止疼痛。

大楓子,醫麻風,療疥瘡,苦參充。

番木鱉,名馬錢,有大毒,味苦寒,

止疼痛,再障餐,用過量,肌痙攣。

露蜂房,味甘平,可殺蟲,療痺痛。

斑蝥蟲,治頑癬,醫斑禿,有效驗。

指再生障礙性貧血。

本品有毒,過量可致肌肉痙攣,甚則死亡。

橘香園學堂——中醫師承教育

1、百餘位名醫導師資源幫助學友順利進行中醫師承公證,並舉辦拜師儀式,整個流程我們將邀請權威媒體進行報導。

2、橘香園學堂為您推薦的導師醫術醫德雙馨,學習的同時也將是您人脈積累的過程。

3、不僅安排跟師學習,優秀學員可推薦到省級醫院工作。

關注豫醫會公眾號 ,每天獲取圈內最新資訊

喜歡本文記得右下角點在看哦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