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總是加班的年輕人,怎麼降低猝死風險?

昨天晚上,一個訊息突然在微信群裡炸了。

一位元組員工猝死,僅僅28歲,而且妻子剛剛懷孕2個月……

總是加班的年輕人,怎麼降低猝死風險?

今天早上,位元組出面闢謠:事故發生在健身房,目前仍在醫院搶救。

總是加班的年輕人,怎麼降低猝死風險?

截圖:位元組迴應

從位元組對外公佈的情況看,吳同學情況危重,目前依舊在搶救(此處有一個小小的祝福)

我們這裡不談論大廠的加班環境,僅僅從醫學層面討論:

加班和猝死關係有多大?

為什麼猝死偏愛這屆年輕人?

希望本文能幫助大家對猝死建立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降低風險、提升健康。

猝死的定義,有說發生在 1 小時內,也有說發生在 6 小時內,總之是一個從發病到死亡時間很短的過程。

猝死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心源性猝死

,根據歐洲心臟病協會在 2001 年公佈的資料,這個比例高達 2/3[1]。

一、在我國,平均每天有1000人猝死

我國第一篇有關心源性猝死的發病率的報道,來自一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研究,其結果顯示心臟性猝死的年發生率為 41。84/10 萬,每年總人數為 54。4 萬人,也就是平均每天就有 1000 人猝死[2]。

作為一名男性,不幸的是,相比女性,

男性更易發生心源性猝死,而且發生年齡更小

[2,3];據統計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常見的

依次是冠心病(53.07%)、高血壓心臟病(19.74%)、其他疾病(10.65%)、肺心病(7.93%)、心肌病(4.61%)、風心病(2.72%)、先心病(1.28%)

[3]。

雖然近些年青年人猝死的新聞頻頻曝光,但目前來說,

猝死仍以老年人常見

[2,3]。

二、越年輕的猝死者,越可能是一個健康人

這方面國內資料較少,以歐美資料為主,同樣證實了年輕人猝死並不常見[4,5],但因為青壯年是家庭的未來,一旦發生就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更不幸的是,身為男性,

在罕見的年輕人猝死中,

也比女性易發

[4,5]。

澳大利亞一項歷經 10 年的調查發現,5-35 歲猝死的病因中,

心源性病因佔 56.4%,非心源性病因佔 39.3%,不明原因佔 4.3%

[5]。

總是加班的年輕人,怎麼降低猝死風險?

其中

三分之二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發生在 30-35 歲年齡組

[5],這其實從媒體報道的標題中也不難發現,他們通常這樣寫道「某某突發心梗逝世,年僅**歲」。

而最常見的非心臟性猝死原因是癲癇(23。8%)、腦出血(23。8%)、哮喘(16。1%)和肺栓塞(12。5%)。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張海澄主任醫師在人民日報刊文也表達了與這篇研究同樣的觀點:

心律失常是青壯年猝死的主要原因。

所以綜上,

青年人最常見的猝死原因是心律失常

,但是

對於職場男性,頭號殺手的稱號,心肌梗死受之無愧

是不是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心臟早已出現了問題呢?

也不是,上述研究中

有 1/3 的人心臟正常或接近正常

,並沒有結構性的改變[5];而另一篇研究中,

當研究物件更為年輕(1-18 歲)時,約有 2/3 發生猝死的人沒有相關病史

[6]。

也許

越年輕的猝死患者,就越有可能是一個「健康」的人

。而這群「健康」的人猝死機制,至今未明。

注:這裡健康,指限於目前技術水平,無法發現病因的健康。

三、「過勞死」與加班:相比工作時長,更重要的有多累

越來越多的報道將猝死與加班關聯起來,並且提到「過勞死」,那麼「過勞死」是怎麼回事?

過勞死一詞源自日本,目前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工人補償制度中得到正式承認[7],據《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稱,日本厚生勞動省的「過勞死認定標準」為每月加班 80 小時以上。

過勞死中過度的勞動一般被認為是誘因,而本質上,這類患者大多存在某種心血管疾病[8],

即這些心血管疾病才是真正的病因,加班僅作為誘發因素存在。

過勞死的發生在猝死前 24 小時內,並經常發生難以預料的煩惱,造成緊張、焦慮、恐懼或憤怒。

但是也有研究稱[9],過勞死,除原有心血管疾病外,促發因素是與工作性質過分緊張和勞累密切相關,但與工作時間較長的相關性並不密切。

比如焦慮或驚恐發作可啟用有豐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藍斑核腦區,引起嚴重的冠脈痙攣,使心源性猝死的機率增加 4~6 倍[8]。

目前對於過勞死具體怎麼回事,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進行明確,但我們必須注意防範它的發生[8]:

避免連續不休息的工作,工作數小時之後,應有短暫的休息;休息時間宜交替使用人體的各個部位,如左撇子宜多運動右側肢體,腦力勞動宜多活動肢體和頸腰部,體力勞動者休息時要用腦,交替使用人體的各個部位,是消除疲勞的一個良方;

工作時,也要避免產生過強的情緒,無論是憤怒、焦慮、還是緊張;

減少夜生活,提倡早睡早起,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轉移注意力,釋放和忘卻煩惱,下班後可選擇一種與工作無關,既能放鬆又有興趣的活動,如跳舞,聽音樂或游泳,調節情緒恢復疲勞;

定期參加體檢,早期發現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及時加以干預,

也是防止發生過勞死的一個必備條件;

對於有情感障礙的人,如抑鬱症、焦慮症等,應儘早到醫院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和干預。

四、很無奈,不是所有的猝死都有預兆

相信這是所有人都關注的一個問題,但是很無奈的是,並不是所有猝死的發生都有預兆:

在「健康」(無病史)而發生心源性猝死的年輕人中,約有 25~50% 有先兆症狀[4],常見為暈厥或抽搐,其它前驅症狀包括:心慌、心悸、胸痛、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黑矇等。

對於過勞死,除了前述提到的情緒變化外,容易疲憊、健忘、頸部肩部緊縮感、頭痛、肌肉痛、胸悶、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低落、失眠、自殺傾向等也是高危症狀[10]。

發生以上症狀,都應該立即停下手裡的工作,好好的調整自己,以免發生不幸。

關於猝死的危險因素,其實我們可以參考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比如[11]吸菸比不吸菸者冠心病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增高 2~6 倍,高血壓病人患冠心病機率增髙 3~4 倍,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也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者死亡風險增加 12%,糖尿病風險增加 37%,高血壓風險增加 17%,冠心病風險增加 26%[12]。

五、猝死會遺傳嗎?

當自己家中有親屬不幸發生猝死時,時常會非常恐懼,擔心自己哪一天也突然離世,就目前而言,遺傳因素在猝死中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並未研究清楚。

前述某些猝死病因確實存在遺傳特點,比如肥厚型心肌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通常父母輩有,孩子也會有;而之前網易離職員工罹患擴張型心肌病目前是部分病人表現出了家族遺傳性。

六、總是加班的年輕人,怎麼降低猝死風險呢?

前面已經寫了過勞死的一些預防措施,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以下這些事:

不要諱疾忌醫

,很多人害怕或者反感去醫院,如果本身具有疾病,請儘早治療,病不是查出來的,是透過治療去控制的;

量運動且堅持

,運動的好處無需多說,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但是並不是所有運動都是好的,有個詞叫做「過猶不及」,

在勞累之後請不要立即運動

,否則可能導致運動性猝死,也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健身身體好可以隨便造,

猝死是單發的,單次量夠了是不太管你底子如何的

熬夜之後請儘快補覺

,睡眠不足之後的補覺是有意義的,曾經有個白人做了睡眠剝奪試驗後都產生錯覺認為自己是黑人了,但是在補覺之後,奇蹟般的沒有留下任何問題(當然這是個案,長期的睡眠剝奪,仍然會導致很多問題);

保持身心健康

,除了身體健康以外,我們還要保持心理健康,哪怕是熬夜,我們也要對自己好一點,開心一點,不要帶著怨氣,否則雙重傷害、雪上加霜。

保持理想體重

,醫學家們發現,如果超過標準體重 20%,則冠心病突發的危險性增加 1 倍。因此,超重過多特別是肥胖者,頗有減肥的必要。不過,減肥的最好方法不是飢餓節食,而是堅持運動。喜歡運動的人,其冠心病突發的危險性比習慣久坐者減少 35%~55%。當然,運動宜適度而持久,不可劇烈;

防止便秘

,大便秘結排便時增加腹壓影響心臟,誘發冠心病急性發作,故平時應多吃水果和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

戒菸禁酒

,要徹底戒菸禁酒。研究證實,在心臟病死亡中有 21% 是由吸菸造成的。每天吸 1~14 支菸的人,死於冠心病的危險性比不吸菸者高 67%;每日吸 25 支菸以上者,則死亡危險性要高出 3 倍。但是戒菸以後,這種危險性可逐漸降低,3~5年後降至不吸菸的水平。

所以各位朋友:

工作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健康第一啊!

參考資料:

[1]歐洲心臟病協會心性猝死專題組。 關於心性猝死的專題報告(一)。 現代實用醫學。 2002, 14(10): 56。

[2]Hua W, Zhang LF, Wu YF, et al。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12):1110-1118。

[3]張在其, 駱福添, 陳兵, 等。 我國大中城市院前心臟性猝死流行病學調查分析。 中國實用臨床醫學。 2010, 10(9):5-7。

[4] Ackerman M, Atkins DL, Triedman JK。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Young。 Circulation。 2016, 133(10):1006-1026。

[5] Puranik R, Chow CK, Duflou JA, et al。 Sudden death in the young。 Heart Rhythm。 2005, 2(12):1277-82。

[6] Winkel BG, Risgaard B, Sadjadieh G, 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ldren (1-18 years): symptoms and causes of death in a nationwide setting。 Eur Heart J。 2014, 35(13): 868-875。

[7] Li J, Yang Z, Loerbroks A, et al。 Compensation for disease-caused sudden death at work in China 2006-2012。 Occup Environ Med。 2014, 71(9): 661。

[8] 楊菊賢, 卓楊。 過勞死的發生和預防。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2006, 15(7): 577-579。

[9] Uchiyama S, Kurasawa T, Schizawa T,et al。 Job strai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ypertensive Japanese workers。 J Occup Health, 2005, 47: 102-111。

[10] Ke DS。 Overwork, stroke, and karoshi-death from over-work。 Acta Neurol Taiwan。 2012, 21(2): 54-59。

[11] 內科學(第 9 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12] Itani O, Jike M, Watanabe N, et al。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health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J]。 Sleep medicine, 2017, 32: 246-256。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