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不只分飯前與飯後!服法不同,中藥的藥性亦不同

本文轉自:科普中國

今年春節,王大媽的女兒女婿都回家團圓,王大媽一高興就多吃了點兒,結果,胃不舒服,牙也疼得厲害。到中醫院,醫生給開了清胃散藥方。回家後,女兒趕緊煎好藥,端給王大媽——

不只分飯前與飯後!服法不同,中藥的藥性亦不同

為什麼有的中藥要趁熱服,有的則需冷服?中藥的服用方法對藥性有什麼影響呢?

不只分飯前與飯後!服法不同,中藥的藥性亦不同

中醫講究對症下藥,不同的藥物用於不同的病證,對服用方法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服用方法不同,對中藥藥性的影響也不同。服用方法合理,則可增進療效、降低副作用;服用方法不當,則會降低療效,導致事倍功半。

服法影響“四氣”

“四氣”是指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同種藥方,服用方法不同,則表現出的藥性不同。

1 時間不同,藥性不同

由寒性藥和熱性藥組成的同樣一張處方,服藥時間不同,則會表現出不同的寒熱藥性。

例如,大黃和附子配伍,白天服藥,方中溫熱性的附子能得到外界陽氣的資助而易於發揮作用,方中寒涼性的大黃被陽氣制約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夜間服此藥則會呈現與之相反的效應。

2 溫度不同,藥效不同

發散風寒藥,藥性溫熱,主治風寒表證,溫服可助藥力。如果半溫半冷服用,則汗不能出,邪氣外出無路,病癒緩慢。例如,香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之功效,有“暑月麻黃”之稱。加酒煎煮並溫服,則顯其發汗解表之功;若煎煮後放置水中沉冷服,促藥下行,則顯其利水消腫之效。

文章開頭提到的冷服,是指中藥煎煮後放置陰涼處,待藥液溫度放涼後服用,以助藥物寒涼之性。開頭提到的清胃散,記載於《蘭室秘藏》,組成藥物有黃連、生地黃、牡丹皮、當歸、升麻,有清胃涼血之功效,主治胃熱證,證見牙痛、頭痛、面赤等。此方適宜冷服,清熱之效更佳。

“熱藥冷服”是治療上熱下寒證的服藥方法之一。如桂附地黃方,冷服用以治療上寒下熱證,藉藥液溫度低,有下行之性,可將溫熱之藥帶入下焦,徑補下焦陽虛,陽氣得補,則上焦虛火下納歸元,於是上熱得清、下寒得溫。若此熱藥溫服,則可能資助上焦虛火之弊,呈現虛不受補之象。

服法影響“升降浮沉”

1 劑量大小有講究

1。 少量頻飲可助藥性升浮:一次服藥劑量小者主升,劑量大者主降。《溫病條辨》中所記銀翹散,用少量頻飲法可使藥物更好地作用於肺衛,透散肌表風熱之邪。

2。 大量頓服可助藥性沉降:一次服藥的劑量增大,可加強全方的藥性沉降。湯劑服用劑量小,到達下焦時藥力甚微,可減少服藥次數、增加服用劑量,促使藥物入走下焦以治其位疾患。如《金匱要略》中治脾不統血而便血的黃土湯,與同書大多方藥相比,其每次服藥量偏大、每日服藥次數減少,以助全方沉降之性直趨大腸,厚腸胃、止便血。

2 飯前飯後大不同

病位在上焦者,服藥時間應在飯後,由於飲食的託載,藥物下行受阻而作用於上焦。故凡咳嗽、喘息、面板、頭面或胸膈疾病等,皆適宜飯後服藥。某些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飯前服用會直接刺激胃腸,引發不適;飯後服用則可藉助飲食對胃腸黏膜起保護作用,避免刺激性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如控涎丹(由大戟、甘遂、白芥子組成),主治痰涎伏於胸膈上下之證,藥物攻逐頑痰。為了徹底祛邪外出,應使其具有一定升浮之性以作用於胸膈,服藥應選擇飯後,同時儘快取臥位,有助於藥性停留胸膈。白芥子可搜除痰飲,再借大戟、甘遂的峻猛之性,一舉盪滌胸膈痰飲自二便排出。

反之,飯前服藥,先藥後食,則飲食可推進藥物下行,能加強藥物沉降之性,適宜於病位在下焦者,利於藥物直達病所。另外,補益藥也宜飯前服,以使補益成分效能充分吸收和發揮。如右歸丸,作為治療腎陽虛的代表方,原方要求飯前服用,意在加強其下行入腎的補益之功。

3 服藥方式亦有影響

含化、咀嚼使藥物緩慢吸收,可助藥性升浮以作用於上焦。如主治咽喉疼痛的咀華清喉丹,其方將生地黃一片,包裹少量硼砂,細細嚼服,生地黃經細嚼慢嚥的方式可使藥液常清潤患處,藥性持續作用於上焦,避免了煎湯頓服藥力下趨而過病所。

服法影響“補瀉”

補和瀉是中醫治療的兩個重要原則。“補”,主要用於治療虛證;“瀉”,主要用於治療實證。攻積藥、驅蟲藥、補益藥等尤適於空腹服用。

1。 攻積藥:如舟車丸(由牽牛子、大戟、甘遂、芫花等多味藥物組成),行氣逐水,主治水腫、胸水,邪氣盛而正氣不虛者。需在五更時分胃腸排空時服用,可增加藥物吸收率和瀉下逐水作用。

2。 驅蟲藥:蟲性饞,空腹時人蟲俱餓,進食藥物,蟲趨往而食藥,則被毒殺。

3。 補益藥:空腹服藥,藥物吸收率提高,滋補作用增強。

不只分飯前與飯後!服法不同,中藥的藥性亦不同

除了以上的幾點外,中藥的不同服用方法還對藥物毒性、藥物偏性有影響。為提高臨床用藥的療效和安全性,中藥的服藥方法應予以重視。如果您正在服用中藥,一定要詳細諮詢醫生和藥師正確的服用方法,方能藥到病除,健康痊癒!

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藥劑科 主管藥師 孫萌

稽核專家: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藥劑科 副主任藥師 李彬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藥劑科 主任藥師 李正翔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