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蹲起困難、膝蓋怕冷?可能是你的膝蓋骨“軟化”了!

作者: 歐陽劍鋒 珠海市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髕骨軟化症”是一個離日常生活很遙遠的疾病嗎?並不是。也許是在上下樓梯時感覺到的膝蓋疼,也許是某一瞬間腿部不敢使勁或者突然腿發軟,也許是在蹲起困難、膝蓋怕冷時,卻不知原因……這些表現都預示著,你可能患上了

“髕骨軟化症”。

那什麼是髕骨軟化症?怎麼就“軟化”了呢?帶著這些疑惑,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髕骨吧。

蹲起困難、膝蓋怕冷?可能是你的膝蓋骨“軟化”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什麼是髕骨?

髕骨,俗稱“膝蓋骨”,它與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共同構成了膝關節。髕骨上連人體最強大的肌肉——股四頭肌,下端經髕韌帶固定於脛骨前側,透過肌肉的收縮與放鬆來控制膝關節的屈伸。

其中,髕骨與股骨相互形成了髕股關節。髕骨與股骨之間有軟骨,起到緩衝、減震作用。膝關節正常屈伸時,髕骨就在股骨的“凹槽”內(股骨內、外髁之間)上下移動。髕骨只有在受力平衡的情況下,才能在這個凹槽內保持正確的執行軌跡。

二、什麼是髕骨軟化症?

髕骨軟化症,嚴格意義上稱為

“髕骨軟骨軟化症”

,所謂“軟化”,並不是字面上看到的變軟了,其實是

軟骨發生了腫脹、侵蝕、碎裂和脫落變性等退行性變化

跟軟硬沒有關係

。最後與之相對的股骨髁軟骨(前文所述的髕股關節中,覆蓋在股骨表面的軟骨)也發生相同的病理改變,就形成髕股關節的骨關節炎病。

三、哪些因素容易導致髕骨軟化症?

很遺憾,目前尚無一種學說能解釋所有髕骨軟化症的症狀及發病原因【1-2】。但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1。先天性因素:髕骨【2】發育障礙、位置異常及股骨髁大、小異常;或後天性膝關節內、外翻,脛骨外旋畸形等【1-3】,均可使髕骨不穩定,在滑動過程中髕股關節面壓應力集中於某點,成為慢性損傷的基礎。

2。長期磨損:膝關節長期、用力、快速屈伸,增加髕股關節的磨損【3】,是本病的常見原因。

3。關節營養不良:髕骨軟骨的營養主要來自關節滑液【4】,各種原因所致滑液成分異常,均可使髕骨軟骨營養不良,易受到輕微外力而產生退行性變。

4。疾病因素:原發性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

蹲起困難、膝蓋怕冷?可能是你的膝蓋骨“軟化”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四、患髕骨軟化症會有哪些表現?

髕骨軟化症多發生於

青壯年

,且多有明顯外傷史,或有慢性積累性小損傷。如腳踏車、滑冰運動員等。

髕骨軟化症發病初期只感覺

膝部疲軟無力,隨著疾病的發展,髕骨深面疼痛

上下樓梯時明顯,休息後疼痛消失

屈膝久坐或下蹲下跪時疼痛加重,半蹲痛是本病的重要症狀表現。患病時間長的患者,還會出現股四頭肌萎縮。

醫生檢查時發現異常體徵:

1。 髕骨邊緣壓痛:醫生推動髕骨時發現有摩擦感,患者或伴有疼痛。如果此病加重,繼發了滑膜炎,那麼同時還會發現有關節積液。更嚴重者,可能伴有股四頭肌萎縮,尤其股內側肌最為明顯。

2。 單腿下蹲試驗 :患者單腿逐漸下蹲到90°~135°時出現疼痛或發軟,蹲下後單腿不能起立,

則這個試驗結果為陽性,說明患者髕股關節發生了損傷。

【5】

蹲起困難、膝蓋怕冷?可能是你的膝蓋骨“軟化”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五、確診髕骨軟化症需要做哪些檢查?

專業的骨科醫生除了體格檢查外,一般還要配合影像學資料輔助檢查,主要包括膝關節X線片,膝CT、磁共振及關節鏡檢查等。

l X線檢查是首選檢查方式,在發病早期,X線片顯示可能無異常,而在疾病晚期因軟骨大部磨損,髕骨與股骨髁部間隙變窄,髕骨和股骨髁部邊緣可有骨質增生。

l CT可清楚看到關節間隙的改變,觀察髕股軌跡是否異常,可以作為X線片的補充檢查手段。

l 磁共振檢查明確髕骨下軟骨損傷的程度,不僅能明確診斷軟骨是否遭到破壞,也可以透過對解剖結構的觀察發現結構是否異常,避免漏診。

l 關節鏡檢查是髕骨軟化症確診與治療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在鏡下直接觀察軟骨面的變化,還可在發現問題時進行治療。但因其為有創操作,故應用率較低。

參考文獻:

【1】王斌,邢丹,董聖傑,帖儒修,張志強,林劍浩,衛小春。 中國膝骨關節炎流行病學和疾病負擔的系統評價[J]。 中國循證醫學雜誌,2018,18(2):134-142。

【2】嶽強,王大麟,蔣維海。 髕股關節炎的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誌。2020。11(1) 959-963,

【3】宋娜,蔣金金,馬琪,胡文清。 從生物力學角度探討髕股關節炎的病因[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誌。 2020。5(2)477-480。

【4】陳世益,袁旬華,HC。Wang。人類髕股關節三維運動規律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誌,1997,16(2):107-113。

【5】中華中醫藥學會。髕骨軟骨軟化症[J]。風溼病與關節炎。2013。2(1):78-80。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歡迎微信搜尋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