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糞便菌群移植或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糞便菌群移植或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目前,全世界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沒有治癒藥物。(視覺中國/圖)

近日,剛剛創下日本首相執政時間最長紀錄的安倍晉三,因為老毛病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第二次辭去首相一職。作為一種日益常見且病因複雜的腸道炎症,目前潰瘍性結腸炎尚缺乏治癒藥物。不過,近年來興起的糞便菌群移植療法有望成為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治療手段。

病因複雜

炎症性腸病是一組結腸和小腸的炎性疾病,包括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主要型別。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影響結腸和直腸,也被稱為潰瘍性大腸炎,而克羅恩氏病會影響小腸和大腸,以及口腔、食道、胃和肛門。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瀉、便血等,還會出現體重減輕、發燒、貧血等,併發症則包括巨結腸、肝炎等,嚴重時還可能發展成結腸癌。據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2020年丹麥和瑞典一項聯合研究表明,在經過連續近50年的隨訪研究之後,發現潰瘍性結腸炎發展成結腸癌的機率為1。29/1000人年,患者死於結腸癌的機率為0。55/1000人年,均高於普通人群的0。82和0。38;另據挪威一項長達20年隨訪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結腸癌發病率為1。6%。潰瘍性結腸炎嚴重發作時,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可能會致命。據《柳葉刀》報道,2015年全球約有4。7萬人死於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氏病。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原因複雜,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年齡、遺傳、環境、免疫功能障礙、腸道菌群變化等因素有關。潰瘍性結腸炎第一個發病高峰期為15-30歲,第二個高峰期則是60歲以上。猶太人表現出明顯的潰瘍性結腸炎家族遺傳趨勢,有研究表明,猶太人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一級親屬患病率要比非猶太人高出2倍多。同卵雙胞胎共同罹患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機率分別高達30%和15%,而異卵雙胞胎患病率均不到4%。

環境因素也是引發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因素。據2019年著名醫學雜誌《胃腸病學》上義大利和法國等歐洲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薈萃研究表明,吸菸、城市生活、闌尾切除、扁桃體切除、抗生素暴露、口服避孕藥、軟飲料消費和維生素D缺乏症等將增加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而體育鍛煉、母乳餵養、喝茶、高葉酸、高水平維生素D和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則可能降低患病率。越來越多的動物研究和人體臨床試驗證據表明,飲食中富含花青素的水果和蔬菜,可防止炎症和增加腸道通透性,並透過改善腸道菌群來改善結腸健康。

發病率漸增

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在世界不同地區差異較大,歐美國家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遠高於亞洲和非洲。據《柳葉刀》報道,全球約有1120萬炎症性腸病患者。其中北歐10萬人發病率可達90-505人,西歐發病率為43-412人,北美約為140-286人,南美約為4。7-44。3人,東亞約為4。6-57。3,南亞約為5。3-44。3人,西亞稍高,達4。9-106。2人,非洲該病研究較少,只有阿爾及利亞報道發病率約為10。6人。根據醫學雜誌《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的研究報告估計,北美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氏病患病人數超過200萬人,歐洲則超過300萬人,日本這一人數約為20萬。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氏病等炎症性腸病在越發達地區發病率越高。另外,在全球範圍內,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從2000年到2017年,英國潰瘍性結腸炎的患病率從每10萬人口的390增至570,克羅恩氏病的患病率從每10萬人口的220增至400,預計到2025年,炎症性腸病患病率將佔到總人口的1。1%。拉丁美洲發病率從1986年的0。04-8/10萬提高到2015年0。23-76/10萬。另根據模型測算,加拿大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將從2015年總人口的0。6%上升至2025年的0。9%。

中國屬於炎症性腸病發病率較低的國家,不過一些地區發病率也呈增長趨勢。據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崔廣林和瑞典諾德健康大學袁平分析2018年前公開發表的中英文文獻後發現,中國2010-2013年期間炎症性腸病的平均發病率約為1。8/10萬,其中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約為1。33/10萬,而克羅恩氏病發病率約為0。46/10萬。炎症性腸病的發生率最低的地區是四川和山西,為0。54-0。60/10萬。發病率最高的是廣東省,為1。97-3。44。雲南省、湖北省和黑龍江省的炎症性腸病發生率在0。61至1。96/10萬之間。整體來說,經濟發展越快、城市化越高的地區炎症性腸病發病率要顯著高於經濟落後地區,這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趨勢相同。另外炎症性腸病發病率也是逐年增加,以雲南省為例,其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從1998年的0。24/10萬增加至2013年的7。04/10萬。

兒童發病率也呈增長趨勢,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在英國10-16歲的青少年中,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從2000年的13。1/10萬上升至2018年的25。4/10萬人,相對而言,該國4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則有所下降。據上海市一項兒童炎症性腸病發病情況調查報告顯示,該市0-14歲兒童的炎症性腸病從2000年的0上升到2010年的6。1/10萬。

新的嘗試

目前,全世界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沒有治癒藥物,一般只能用5-氨基水楊酸、皮質類固醇藥物以及一些抗炎症的單克隆抗體藥物來緩解症狀。透過切除大腸可治癒潰瘍性結腸炎,但是將嚴重影響患者後續的生活質量,而且腸外症狀無法透過大腸切除手術根除。目前,很多研究小組正在嘗試糞便菌群移植療法,也展現出一定的療效。

糞便菌群移植是從健康志願者捐獻的糞便中分離糞便菌群,以菌液或製備成膠囊,採用灌注或口服等方式移植到患者腸道,以捐獻者的健康胃腸道菌群替換患者“不健康”的胃腸道菌群,改善胃腸道疾病症狀。糞便菌群移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國東晉時期,不過直到2013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開展糞便菌群移植治療複發性或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取得顯著療效,單次灌注糞便菌群的治癒率即達80%以上,二次重複灌注的治癒率則可達90%以上,而作為常規治療手段的萬古黴素(對照組)的治癒率不到30%。這一臨床試驗結果引發了全世界消化科醫生的興趣,糞便菌群移植也逐漸成為治療復發型艱難梭菌感染等胃腸道炎症的重要手段。

早在1988年,澳大利亞消化病中心托馬斯·布羅迪(Thomas Borody)教授利用糞便菌群移植治癒了一名對其他藥物無效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第二年,布羅迪團隊又用糞便菌群移植療法對59位患有便秘、腹瀉、潰瘍性結腸炎、迴腸炎等消化道疾病患者進行治療,結果20位患者得以痊癒,另有9位患者症狀顯著改善。

根據2017年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一項研究顯示,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悉尼市三家醫院開展了一項利用糞便菌群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多中心、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糞便菌群供體來自3-7名健康捐獻者的糞便菌群混合物,透過結腸鏡灌注,試驗為期8周,每週進行5天灌腸。結果顯示,接受糞便菌群移植的41例患者中有11例(27%)獲得症狀改善,而使用安慰劑的40例患者中只有3例(8%)症狀得到改善。進一步分析發現,接受糞便菌群移植後患者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其中幾種關鍵的菌群可能與症狀緩解有關,而患者體內梭狀芽孢桿菌的存在則可能導致症狀難以緩解。

根據陝西中醫藥大學唐麗麗(Tang Li-li)等人2020年5月在《國家腸道疾病雜誌》上的論文顯示,在2015年-2019年間,共有7項用糞便菌群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隨機臨床試驗,治療過程由7周到48周不等。涉及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31位,其中接受糞便菌群移植的患者217位,安慰劑組214位。結果顯示,接受糞便菌群移植的試驗組症狀緩解率達47。9%,顯著高於安慰劑組的31。3%,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在五項接受腸道灌注的臨床試驗中,糞便菌群移植組的臨床緩解率為50。8%,安慰劑組為31。4%,顯示糞便菌群移植療效顯著優於安慰劑;在另外兩項接受上消化道灌注(包括口服膠囊)的臨床試驗中,試驗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緩解率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透過多個供體、下消化道移植的冷凍糞便的效果要優於安慰劑,而來自單個供體的混合糞便經上消化道的移植沒有明顯的功效。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糞便菌群移植療法對潰瘍性結腸炎雖然展現出較好的安全性和療效,但是仍然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最佳化供體選擇、給藥方式等,以找到更具突破性的治療手段。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湯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