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瘟疫流行,張仲景寫了這本《傷寒雜病論》,其中有什麼故事?

如果有人憂慮成疾,應該如何醫治?有一位醫生開了這樣一張藥方: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加水調製成丸,外邊塗上硃砂,一頓食用完畢。

結果,這個病人每天看著五穀雜糧做成的大面團,看一次大笑一次,沒多長時間他的病就治好了。

這位敢開出這張藥方的人就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有“醫聖”之稱的張仲景。

1

、出自南陽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是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縣(現在的河南省南陽)人。張仲景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張宗漢在朝廷為官,家庭生活比較優越,張仲景因此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閱讀各種古代典籍。

瘟疫流行,張仲景寫了這本《傷寒雜病論》,其中有什麼故事?

張仲景畫像,網路圖

張仲景從小博覽群書,同時他也酷愛醫學,他從《史記》等史書上讀到扁鵲望診齊桓侯的故事,十分欽佩扁鵲高超的醫術,激發了對醫學濃厚的興趣。公元161年,10歲的張仲景拜同郡的張伯祖為師,開始向他學習醫術。

張伯祖在當時很有名,他醫術高超,對待病人十分認真,經過他診治的病人十有八九能夠痊癒,因此深得百姓敬重。

張仲景聰明伶俐,學習勤奮刻苦,無論是跟隨張伯祖外出診病,還是上山採藥,他都不怕辛苦勞累,始終追隨在張伯祖左右。張伯祖十分喜愛這個弟子,就把自己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仲景。

除了跟隨老師學習之外,張仲景還仔細研讀《黃帝內經》、《難經》、《陰陽大論》等古代醫書,在學習書中醫學理論的同時,結合實踐對理論做了新的發展。

2

、長沙太守

張仲景有一個同鄉叫何顒,何顒比較善於相人,再加上他對張仲景比較瞭解,所以他對張仲景說道:“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他認為張仲景雖然才思過人,但是不適合做官,將來一定能夠能為名醫。

何顒的話顯然很對張仲景的心思,他所處的東漢末年,正是戰亂紛起的年代,官府爭權奪勢,一向為他所厭惡,從來不想步入仕途做官,只是一心要學醫、將來治病救人。

但是,因為張仲景的父親在朝廷做官,張仲景的前途早已被註定。漢靈帝時,張仲景被州郡舉為孝廉,不久就步入仕途,於建安年間被指派為長沙太守。

瘟疫流行,張仲景寫了這本《傷寒雜病論》,其中有什麼故事?

張仲景塑像,視覺中國圖

張仲景赴任長沙之後,仍然想用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當時有規定,為官者不能隨便進入百姓家中,這顯然為張仲景醫治病患設定了障礙。張仲景於是就選擇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衙門之中不辦理任何政事,而是專門用來為百姓看病。

訊息一出,百姓都拍手稱快,於是每到初一、十五兩天,長沙太守衙門前就擠滿了前來看病的百姓,張仲景在為百姓診治的同時,也不斷提高醫術,注重對民間驗方的採集與整理。

3

、趣事

當時的醫生只把醫術傳給自家子孫,一般不會外傳,但是張仲景卻並非如此,他不僅把自己的醫術教給別人,也注重向別的醫生學習。

南陽有一位老名醫,名字叫沈槐。這位名醫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卻苦於沒有子女可以傳承他的醫術,於是他整天長吁短嘆,愁悶不已,逐漸就憂慮成疾。

當地的醫生們都給沈槐看過病,可是卻都沒看好,眼看著老先生的病越來越重。

張仲景聽說這事之後,趕到沈槐家為他看病。

瘟疫流行,張仲景寫了這本《傷寒雜病論》,其中有什麼故事?

醫聖祠

張仲景仔細地察看了病情之後,確診沈槐的病症就是憂慮成疾,於是他馬上開了一個奇怪的藥方: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加水調製成丸,外邊塗上硃砂,一頓食用完畢。

這樣的藥方,就算是不懂醫術的普通人看了也會覺得可笑,更別說是沈槐這樣的名醫了。

果然,沈槐看到這個藥方之後,沒有和張仲景進行過多交涉,而是直接讓家人按照上面的做法,真的把五穀雜糧面做成藥丸,然後掛在屋簷之下。每當有人前來拜訪,沈槐就會指著這個藥丸把張仲景嘲笑一番:“這就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你們誰見過用五穀雜糧治病的?簡直就是個笑話!”

他一邊說還一邊笑個不停。

親戚來了他會說笑個不停,朋友來了他也和人大笑上一番,同行來了,他更是貶斥張仲景的作法,彼此說說笑笑上一番。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這位老先生居然每天都笑口常開,再也沒有憂慮成疾的症狀了。

張仲景於是就前來拜訪沈槐,對他說道:“恭喜先生,您的病治好了!”

沈槐一聽,這才恍然大悟,一時既佩服張仲景的醫術和做法,又慚愧自己的淺薄。

張仲景見狀,連忙勸說道:“先生不必如此,我們這些為醫的,圖的無非是為百姓解除病痛,祛病延年,您雖然沒有子女,我們這些晚生後輩難道不都是您的孩子嗎?為什麼要發愁後繼無人呢?”

沈槐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張仲景以及其他的年輕醫生。

4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我國曆史上極為動盪的一個時期,軍閥豪強各自為戰,百姓流離失所,瘟疫流行,給百姓增添了更多痛楚。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瘟疫爆發的次數十分頻繁:桓帝時大疫3次,靈帝時5次,到獻帝建安年間瘟疫流行更為厲害,很多人因此而喪命。在南陽地區的瘟疫大流行中,張仲景家族中原來多達200多人,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疫症,這些人中又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

瘟疫流行,張仲景寫了這本《傷寒雜病論》,其中有什麼故事?

張仲景著作

眼看親人都被疾病奪去生命,張仲景內心除了悲痛之外,還有更強烈的決心:一定要制服傷寒這個瘟神!

張仲景開始潛心研究傷寒病的治療,他仔細研讀《黃帝內經》中相關的理論,其中《素問》對他影響最大。《素問》中有:“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廣泛的醫療實踐對這個理論做了更深入的發展,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研究,在大量收集資料、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張仲景終於撰寫完成了《傷寒雜病論》16卷,書中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提出了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

《傷寒雜病論》系統概括地提出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繼《黃帝內經》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醫學典籍,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除了《傷寒雜病論》外,張仲景的著述還有《辨傷寒》10卷、《評病藥方》1卷、《療婦人方》2卷、《五藏論》1卷、《口齒論》等,可惜因為戰亂等諸多原因,這些著作都已經散佚不存。

然而,即使是僅存一部《傷寒雜病論》,它對後世醫學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