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和大家一起讀經典,傷寒論中太陽類證,溫病

《傷寒論》整本講的都是狹義的傷寒,主要講風寒外感。張仲景在說了風寒以後提出來溫病和風溫,是因為這種病有一些像太陽病,是太陽病的類證,也可能有頭疼、發熱,開始的時候也可能有輕微惡寒,但是它是溫邪所致,會出現口渴這些傷陰的症狀,為的是提醒大家不要把傷寒和溫病混淆。

溫病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和之前的太陽的風寒外感不同。中風和傷寒這些太陽表證都沒有口渴,在傷寒體系裡,如果出現了口渴,一定是傳到陽明或者少陽了。在傷寒論的體系中,只有邪氣入裡化熱而出現傳變,才會出現口渴。

和大家一起讀經典,傷寒論中太陽類證,溫病

溫病就不一樣了。溫病是溫熱之邪導致的疾病,在“太陽病”這個表證階段,也可以說是在衛分階段,就會出現口渴這些熱邪傷陰、傷津液的症狀,這是溫病的特點。因為是溫熱之邪致病,不是風寒之邪,所以不惡寒。但根據劉渡舟教授臨床經驗,溫病初期的時候也會有輕微惡寒,但惡寒的時間很短,症狀也很輕。

黃帝內經中對於溫病的解釋:

第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說的是溫病是伏邪所致。當時寒隱伏在肌肉裡面,沒有發出來。到了春天的時候是陽氣生髮的時候,結果陽氣一生髮,或者一些外因的誘發,身體就察覺到有寒在裡面,人身的陽氣就化熱了,這時就看到溫病的症狀。

第二,“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就是說人沒有按照四季規律調養身體,冬天沒有儲藏足夠的陰精,體內陰精不足,必然導致陽熱有餘,到了春天感受了邪氣就會化熱,出現一些溫熱的現象。

第三,“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夏至以前化熱的病叫做溫病,夏至以後化熱的病叫做暑病。詳細講就是,如果我們用二十四個節氣來計算的話,從霜降以後進入冬天開始冷,受了傷寒,隔年到春天到夏至以前,發出來的熱病,熱症,就是叫做溫病,在夏至以後就看不到溫病了。夏至以後就是暑熱,熱症還有溼熱。到了清朝,對於溫病的認識更進步了,認為溫病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傷了手太陰肺經所致,叫做太陰溫病。熱邪勢必傷陰,以太陰為主。

和大家一起讀經典,傷寒論中太陽類證,溫病

雖然說法不同,但是認識是一致的。溫病是溫熱之邪所致,溫邪耗傷津液,化熱最快,最能傷人的陰氣、津液。張仲景就應該是這種看法,所以在傷寒論裡寫了“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因為熱勢較甚,所以惡寒為輕,甚至不惡寒。

如果將溫病與傷寒混淆,往往會造成對溫病的誤治,劉渡舟教授認為溫病是溫熱傷陰,用麻黃、桂枝這些辛溫之藥不但治不了溫邪,還會助熱傷陰,後患無窮。

雜學博記,學以歸真

博學廣記,溯本清源,返璞歸真,專注健康、科技、職場、手工等領域。本文由雜家歸真原創,轉載請註明。歡迎指正交流,喜歡請關注。

和大家一起讀經典,傷寒論中太陽類證,溫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