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有調查發現,人群中約有1/3的人有暈車的問題[1]。而我恰好就是1/3裡的倒黴蛋,暈車、暈船的十級選手。

尤其是遇到堵車走走停停時,冒冷汗、噁心、嘔吐這些反應,經常讓我擔心自己是不是要交代在車上。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圖源:giphy)

暈車真真真真是太難受了!

先講點理論知識。

暈車、暈船、暈飛機,都屬於暈動病的一種。至於病因嘛,目前最廣泛被接受的是“感覺衝突”假說(具體病因學和精確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尚不明確)。

簡單地說,就是暈車的感覺是由於感覺和輸入之間的不匹配,特別是視覺和前庭系統之間的不匹配[2]。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前庭系統,就是身體裡的一個感知身體運動並讓身體保持平衡的器官。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耳的結構裡前庭的位置)

想象一下,當你處在一個明明不適合運動的侷限空間裡(比如坐在狹窄的大巴座位上),相對於周圍的人和座位,視覺感受是相對靜止的。

但前庭系統那邊卻感受到了加速、減速、拐彎等各種運動刺激,大腦接收到的訊號就會混亂,互相矛盾的資訊開始打架。

然後……人就暈了。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圖源:giphy)

最近流行起來的“大螢幕3D/VR”遊戲,也能驗證“感覺衝突”假說。

肯定有小夥伴跟我一樣,這類遊戲玩個十分鐘,就會頭暈目眩、想吐,但與暈車相反,遊戲這裡是身體覺得你沒動,逼真的視覺體驗讓眼睛覺得你動了[3]。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圖源:giphy)

同樣的道理也能解釋,為什麼暈車的人,自己開車的時候就不暈車。

主要原因就是當乘客還沒反應過來要拐彎的時候,司機早就已經判斷好要打方向盤了,大腦對運動狀態有預判,也就是

說司機不會有“感覺衝突”

,因此司機就很少出現感覺輸入之間的不匹配。

同時,開車的時候大腦處於高度集中狀態,

大腦皮層高階中樞高度興奮,這也會對前庭系統產生抑制作用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圖源:giphy)

氣味

很多人剛上車,一聞到汽油味就已經開始難受了。

雖然汽車通風好不好與暈不暈車沒有直接聯絡,但車內通風狀況不佳,可能會導致環境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不良氣體聚集。

因此可能透過呼吸系統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從而引起身體出現多種不適反應,降低人體對汽車振動的耐受性[4]。

翻譯一下就是,

封閉環境裡的各種氣體,會讓人更容易暈車。

司機的駕駛習慣

同一段路,不同的司機駕駛的區別很大,如果你不幸遇上一個“左左右右上上下下BABA”一腳剎車、一腳油門的司機,處理不過來的大腦自然就更暈了。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圖源:giphy)

個人的敏感性

暈車這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開頭也說了,有三分之二的天選之子,能在別人吐得死去活來的時候一臉淡然,

這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作用決定的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圖源:giphy)

另外,某些患有健康問題的人群暈車風險更高,

比如本身就有前庭疾病和眩暈的患者,他們對暈車會特別敏感。

乘車時的狀態

太累了,狀態不好,會更容易暈車。

太飽了,對胃部平滑肌的刺激增加,會更容易嘔吐。

太餓了,血糖低,如果引起連鎖反應,會加重暈車的不適感。

暈動病的主要症狀,

涉及了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三大系統。

所以除了噁心和嘔吐,暈車的人可能還會有面色蒼白,出冷汗,唾液分泌過多、胃部不適,以及嗜睡和持續的疲勞等症狀[5]。

至於解決這些症狀的辦法,

最快、最有效的當然是立刻下車。

但是呢,這個做法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畢竟總不能一輩子不坐車了吧?

所以,想要真正解決暈車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3]。

1、建立耐受。

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有一陣子經常坐車,習慣了之後,暈車也會跟著減弱。公交車上的售票員,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車上也不見他們暈車,就是這個道理。

2、乘車時看窗外或者閉上眼睛。

看窗外時,眼睛也會和身體一樣,意識到自己在運動,可以適當減輕感覺上的矛盾。眯眼休息,則是直接阻斷來自視覺上的資訊輸入。

另外,

仰臥躺著

可以減輕暈車症狀,所以如果有條件,建議選擇臥鋪出行。

暈車到底是不是病?終於知道答案了!

(圖源:giphy)

3、準備一些暈車藥物

(具體什麼藥等下詳細說)。

4、避免過飽或者過飢時乘車。

5、攜帶一些橘子皮、風油精,或者及時開窗通風

,增加空氣流動性也能有效減輕症狀。

6、適當參加一些鍛鍊平衡能力的有氧運動

,提高小腦平衡能力和肌肉反射能力,事實上改善身體素質是避免暈車的最佳手段。

這裡要補充一點,一些傳統療法,

比如貼薑片或者指壓按摩等治療暈車的方法,在臨床實踐中仍有待證實。

口服藥類:

常見的比如地芬尼多片、茶苯海明片。

這類藥物能減少神經衝動傳入頻率,並且能抑制乙醯膽鹼的釋放而減少胃腸道的運動,從而減輕噁心和嘔吐,一般在服用30分鐘後起效。

服用方式:

乘車前半小時至1小時。

推薦場景:

中短距離的旅行

透皮貼片:

市面上常見的如東莨菪鹼貼片。

使用方式:

提前4~5個小時貼,藥效可維持2~3天,一般貼在一側耳後,沒有頭髮的乾燥面板上。

推薦場景:

長途旅行。

注意事項:

乘車結束後應及時取下,否則可能出現不良反應。有10%的人會發生接觸性皮炎[6],使用時應注意觀察,且東莨菪鹼可以進入乳汁,哺乳期婦女應慎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暈車藥效果較好,但若服用過多卻可能帶來生命危險,使用時一定要注意用量和禁忌症[7]。

大多數暈車藥會抑制中樞系統,會對兒童神經系統發育有一定影響,尤其是8歲以下兒童,應禁止使用暈車藥及長效暈車貼

服用時,應注意用藥間隔與用藥劑量,不要因為眩暈感持續存在,就高頻次、大劑量用藥,以免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加重身體的不適感。

審稿專家:陳敬國

|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耳鼻喉科博士

參考文獻

[1]Sherman Craig R,Motion sickness: review of cause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J] 。J Travel Med, 2002, 9: 251-6。

[2]胡珍,王建洪,龍盈,羅劍,羅小鄒,彭靜茹。暈車病患者的前庭功能結果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20,27(12):687-690。)

[3]Koch Andreas,Cascorbi Ingolf,Westhofen Martin et al。 The Neur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Motion Sickness。[J] 。Dtsch Arztebl Int, 2018, 115: 687-696。

[4] Golding John F, Motion sickness susceptibility。[J] 。Auton Neurosci, 2006, 129: 67-76。

[5]Leung Alexander Kc,Hon Kam Lun,Motion sickness: an overview。[J] 。Drugs Context, 2019, 8: undefined。

[6]Romita P, Foti C, Calogiuri G, Cantore S, Ballini A, Dipalma G, Inchingolo F。 Contact dermatitis due to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a clinical update。 Acta Biomed。 2018 Oct 26;90(1):5-10。 doi: 10。23750/abm。v90i1。6563。 PMID: 30889148; PMCID: PMC6502158。

[7]Koch A, Cascorbi I, Westhofen M, Dafotakis M, Klapa S, Kuhtz-Buschbeck JP。 The Neur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Motion Sickness。 Dtsch Arztebl Int。 2018 Oct 12;115(41):687-696。 doi: 10。3238/arztebl。2018。0687。 PMID: 30406755; PMCID: PMC6241144。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