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胃疼可能是腸道菌群惹的禍

胃疼可能是腸道菌群惹的禍

我們離證明特定食物對腸道微生物的影響,甚至是對健康產生特定的影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視覺中國/圖)

腸道菌群的複雜作用

人類身體中充滿了數萬億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它們被統稱為微生物群。這些微生物主要存在於腸道內和面板上。存在於腸道內的微生物又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腸道菌群中有多達1000種細菌,腸道菌群的組成因人而異,它們透過參與免疫反應和調節代謝功能,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腸道菌群失調被認為是引起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導致炎症性腸病、慢性疲勞綜合徵、肥胖症、癌症、代謝性疾病和腸易激綜合徵。腸易激綜合徵是胃腸道最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或與排便習慣改變相關的胃腸道不適。據報道,全球腸易激綜合徵的流行率為11%,南美洲最高(21。0%),東南亞最低(7。0%)。由於發病機制的不確定性及其臨床表現的多樣性,腸易激綜合徵並不能完全治癒。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的改變在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病中起著關鍵作用。2017年《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將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到健康小鼠體內會導致小鼠腸道不良症狀的增加。2018年同一本期刊上的另外一項研究發現,腸易激綜合徵、炎症性腸病患者和健康個體之間的微生物群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非常明顯,可以很快用於診斷這兩種腸道疾病的發生。2019年,《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上一篇文章系統評價了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腸道菌群的特徵,再次論證了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和對照組之間特定腸道微生物的差異。

一般情況下,腸易激綜合徵不會帶來致命的影響,但會影響生活的質量。科學家們在積極地尋求治療的方案,抗生素和益生菌是目前常用於治療腸易激綜合徵的手段。2019年,一項發表在《胃腸病學研究與實踐》(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上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即糞便微生物移植。該研究結果顯示,糞便微生物移植對治療小鼠腸易激綜合徵有顯著療效,副作用較少。這就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異常腸道菌群的恢復提供了一種創造性的方法。但這一研究僅是小樣本的短期研究,大規模的長期研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雙重角色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腸道菌群在影響人類健康方面扮演著雙重角色,對腸道菌群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各種常見疾病的理解和治療,包括肥胖、腸易激綜合徵和阿爾茨海默病等。

人自出生起,腸道菌群就開始影響身體的生長和發育。2017年《微生物組學》(Microbiome)上有研究稱,胎兒在子宮內以及胎兒透過母親產道時,都可能會接觸到腸道微生物。例如一些最初在嬰兒腸道內生長的細菌被稱為雙歧桿菌,它們負責消化母乳中的糖,對嬰兒的生長髮育至關重要。

從遺傳學到環境因素,決定一個人如何代謝能量的原因總是很多的。現在人類腸道菌群的組成或許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減肥的主要原因。2018年發表在《梅奧臨床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上的研究稱,成功減肥者和不成功減肥者的腸道細菌確實存在差異。比較容易減肥的人體腸道內考拉桿菌屬(Phascolarctobacterium)水平較高;而難以減肥的人體內則小類桿菌屬(Dialister)水平較高。這些細菌影響能量消耗和新陳代謝的實際機制目前還不清楚,但它們最初可以作為生物標誌物,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制定個性化的減肥計劃。

腸道菌群也會透過“微生物-腸-腦”軸調節宿主大腦功能和行為,這其中就包括非常重要的認知行為。2020年《細胞和感染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的一篇綜述顯示,與健康人相比,患有自閉症、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和多發性硬化症人的腸道黏液中含有不同型別的細菌,以及不同數量的好細菌和壞細菌。這是一種新的腸道-大腦連線,為科學家探索開闢了新的途徑,透過瞄準人類的“第二大腦”——腸道,來尋找更好地治療大腦疾病的方法。

飲食改變腸道菌群

飲食模式和環境因素對腸道菌群有深遠的影響。

古訓稱“吃什麼就是什麼”,這點對腸道細菌尤其適用。已經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食物會影響腸道細菌的多樣性。2014年,《自然》(Nature)發文稱,飲食可以迅速和可再生地改變人類腸道微生物群。2018年《營養學》(Nutrients)上發文稱,典型西方飲食中的高脂肪、高糖和高鹽含量會增加腸道微生物組的促炎潛能,並導致不同數量的擬桿菌和厚壁菌門細菌的大量繁殖,這種腸道細菌整體組成的變化,即眾所周知的腸型,與許多健康問題有關。加工食品中的乳化劑,被證實會改變小鼠腸道黏膜襯裡的黏度,進而對腸道細菌產生不良影響。但小鼠腸道菌群畢竟跟人類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對人類而言,食品中乳化劑是否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健康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但是在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方面,科學家在膳食纖維有益於腸道健康這一觀點上達成了初步共識。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就在《科學》(Science)上發文稱,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內的益生菌生長,從而能夠有效控制糖尿病。

現在關於如何保護腸道健康出現了許多科學性不夠嚴謹的論斷。例如理論上能給腸道新增有益微生物的食品和膳食補充劑的益生菌類產品頗受追捧,其實這類產品還未得到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援。2018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兩篇關於益生菌的相關研究成果表明,一些人的腸道對益生菌的定植有抵抗力,這意味著即使它們對某些人有效,也可能對所有人無效。所以,我們離證明特定食物對腸道微生物的影響,甚至是對健康產生特定的影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祝葉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