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第一部養生寶典,此書重講“治未病”,即怎樣才能少生病、不生病。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黃帝內經》中的十二時辰養生法,以順應天時,調養身心,掌握長壽的秘訣。

子時(23時~1時)

膽經當令,為膽減負

《黃帝內經》中指出:“膽足少陽之脈。”

子時一陽生,是最適合膽經休息的時段。

此時吃夜宵,會使膽汁濃縮,大大增加膽囊結石的發病機率。

臨睡前喝一杯全脂牛奶,可有效預防膽結石。

牛奶能刺激膽囊運化,使其排空。

膽囊內膽汁就不易駐留,結石也就難以形成。

丑時(1時~3時)

肝氣最旺,滋養肝血

肝臟有貯藏、調節全身血量的作用。

《黃帝內經》裡講:“人臥血歸肝。”

人在睡覺時,血液流速放緩。

肝臟開始活動,貯存盈餘的氣血。

所以,中醫講究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

應在子時以前上床,這樣丑時就能進入最佳睡眠狀態。

若此時仍在熬夜,就是陽氣外溢、血虧傷身。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寅時(3時~5時)

肺氣始降,靜臥養肺

很多老年人,每天寅時就會醒來。

《黃帝內經》裡講:“老者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意思是,老年人氣虛,對內供養不足,對外抵抗力下降。

所以白天精神不濟,夜間難以入眠。

清晨正好是肺氣生髮的時候,靜臥休息可避免肺氣受到干擾。

若過早起床,反而會使肺氣過早消耗。

相當於“竭澤而漁”,不是健康之道。

卯時(5時~7時)

腸道蠕動,排便通腸

《黃帝內經》說:“大腸者,傳道之官。”

大腸管理人體輸送,能使營養吸收,又把糟粕排出。

卯時,氣血執行到大腸經。

此時大腸蠕動最快,功能最活躍。

人產生了便意,理所當然應該排出。

即便沒有便意,也不妨在馬桶上坐坐。

養成規律的排便時間,有利於體內殘渣毒素的排出。

辰時(7時~9時)

胃酸分泌,早飯養胃

《黃帝內經》曰:“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辰時,胃開始大量分泌胃酸。

若不吃早飯,胃酸就腐蝕胃壁,長此以往會造成消化道潰瘍。

還可能引起低血糖和營養不良,導致機體抵抗功能下降。

總而言之,早餐是一定要吃的。

巳時(9時~11時)

脾土當道,思慮傷脾

脾為陰土,特性為喜燥而惡溼。

溼氣傷脾,人就容易睏倦和乏力,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

容易出現厭食,胸中鬱悶,脘腹脹滿等症狀。

《黃帝內經》認為:“脾在志為思。”

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思慮過多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

巳時養脾,尤其要注意放鬆心情。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午時(11時~13時)

心經當令,睡子午覺

《黃帝內經》認為,心是“君主之官”。

午時心臟“如日中天”,是人體陰陽轉換的一個臨界點。

明朝太醫劉純說:“飯後小憩,以養精神。”

子時大睡、午時小憩,不僅可以養心蓄神,還可以防病祛病。

未時(13時~15時)

小腸傳導,按摩潤腸

《黃帝內經》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盤曲於腹腔內,上連胃幽門,下接盲腸。

有上傳下達的功效,是體內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

順時針按摩小腹,可以幫助腸道蠕動。

幫助排氣、排便,降低便秘和腸梗阻發病率。

申時(15時~17時)

膀胱活躍,喝水排毒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

上班一族常常會因工作關係,疏忽了飲水。

長時間處於缺水狀態,膀胱會受損害。

申時膀胱經當令,多喝水,幫助身體排出毒素。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酉時(17時~19時)

腎氣充足,敲打腎經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腎強則腎精足。

人就會充滿活力,健壯,精力充沛。

酉時敲腎經,可以使腎經的氣血充足。

腎經在腿的內側,用手握成空拳,稍加用力敲打。

感到發熱時,就可以停止了。

戌時(19時~21時)

養心包經,抵禦外邪

《黃帝內經》雲:“心包為心之外膜,邪不能容,容之心傷。”

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

戌時心包經最興旺,按揉心包經,效果會更好。

最好在飯後半小時施行:沿著手臂的內側往下,經過掌心,直達中指尖。

可以用大拇指來揉,也可用魚際來揉,動作要柔和,力量要滲透。

亥時(21時~23時)

安心定神,揉三陰交

亥時,又稱“人定”。

此時應當停止活動,準備休息。

若氣機失調,難以入眠,不妨揉按三陰交。

搓到有熱感為度,在10分鐘內上床睡覺,很快便可入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