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張仲景有五張方子幫助調理

生活中總

有這

樣的

人,

四季都處於

上火

的狀態

,但同時

也會

經常出現虛寒

乏力

的症狀,尤其

在身體的中下部

而且這類人

群較多地

喜歡用性寒

較強的

下火之物來

火,虛

反而加重

虛火的表現形式

甚至出現

心煩,貪杯冷飲,拉肚子或痛經等諸多問題。

如果也有這樣奇

異的表象

,那就應該

深入

思考是不是中醫

嘴裡

所說的上熱下寒體質。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張仲景有五張方子幫助調理

當身

體“

堵車

,身體會“

忽冷忽

熱”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海濤主任醫師

對此作了說明

:首先要講

"

三焦

",三焦為

六腑之一,指

於軀體

臟腑之間的空

,隔上

上焦,包含心

肺等臟器;

橫隔和肚臍之間是中焦,包括脾、胃等,下焦,是指肚臍以下的下腹部,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等。

我們把上下焦設為兩個車站,兩個車站各自出發,造成這種交換失敗的原因有二:一是車站不能出發,二是路途中存在堵塞。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張仲景有五張方子幫助調理

下焦“立”腎陽氣不足而不能正常啟動“,鼓動腎水上升,使得上焦”立“心火得不到腎水的滋養而出現”。上熱“症狀。”

同時,下焦[站]的腎臟得不到上焦[站]的溫暖,會出現下焦[站]的症狀,同樣,上焦[站]也沒有足夠的心陰,不能主動將下焦[站]的腎臟送到下焦[站],這也會導致上焦[站]受涼。

情緒緊張等飲食不適會引起中央焦(脾胃)氣道的升降,阻塞上焦和下焦之間的道路。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張仲景有五張方子幫助調理

那麼,上熱下寒該如何調整呢?

有五種不同的治療上熱下寒張仲景代表

在《傷寒論》有五種代表性方劑,梔子乾薑湯、黃連湯、烏梅丸、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湯,雖然這五種方劑都屬於“寒熱證”,但各有很大區別。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張仲景有五張方子幫助調理

1、胃熱脾寒。

此證相會導致出現胃脘灼熱、嘔吐、心煩、口乾舌燥、身熱、腹部畏寒、大便溏薄等症狀,患者舌苔淡紅,脈數或沉數。 經過辨證治療後病情得到了好轉。3。臨床研究:本次研究共觀察病例8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齡最大52歲,最小28歲。病程最短1個月。 本病的發生是由於患者體內熱氣紊亂,寒氣凝結下注所致。

《傷寒論》第80條對胃熱脾寒證有專篇論述,“梔子乾薑湯方”即由梔子和乾薑二味藥組成。 臨床上常用於外感熱盛或脾胃虛弱之發熱及胃脘疼痛等症。若應用得當,能收到較好效果。但也應注意其適應證,禁忌證及其配伍禁忌。 根據病情,可以適當添加藥物進行治療。

例如:對於脾寒證患者,可以選用乾薑、桂枝等溫脾散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於胃熱證患者,可以選擇黃連、石膏等清熱降火的藥物進行治療以及對於有嘔吐現象的患者,可以選擇陳皮、竹茹、半夏等清熱降火類藥物進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脾胃陰虛證的人群,是不適合使用此方進行調理的。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張仲景有五張方子幫助調理

2、胃熱。

胃熱腸寒證可引起心煩,心下痞滿,腹痛及乾嘔等症狀出現。 臨床上表現為胃脘部脹大,疼痛不適,噯氣納差,大便溏薄等。 中醫認為:陰與陽是相對應的關係,陰盛於上,則易導致人體陰陽不調、升降失常;

陰陽升降失常主要表現為胃熱、嘔吐和腸寒等症狀。 所以說:“陰常不足而陽常有餘”,人體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當人體陰陽平衡才能夠保持健康和長壽。 陰與陽相格架,上熱下冷皆逍遙。

根據《傷寒論》173的規定,““黃連湯”調理胃熱腸寒證症狀,黃連湯包括黃連、半夏、炙甘草、乾薑、桂枝、人參、擘大棗等,對於體溫過低的患者不宜使用。

3,寒熱格拒證者;

寒熱格拒證會導致進食後立即嘔吐,這意味著寒格;更多的嘔吐,然後死於嚴重的缺乏症,是更多的反芻症狀。 臨床中常見到這種情況,但未見有報道過此類病例的報告,筆者在工作中遇到一例,現介紹如下:患者男性,54歲。因腹脹嘔吐4個月入院。 下寒會使脾胃升降失常,進而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也就是說,下寒導致脾氣暴躁,而體溫過高導致胃氣不足,從而導致胃部發熱,胃部反胃,引起一系列症狀。

《傷寒論》厥陰篇359條中指出寒熱格拒證需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該方的組成包括乾薑,黃芩,黃連,人參4味中藥,脾胃陰虛證人群不宜使用該方。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張仲景有五張方子幫助調理

4。虛實錯雜證;

虛實錯雜證可引起肢體發冷、咽部不適、口乾、腹瀉等症狀,患者寸口脈沉遲者、脈閉者、脈遲脈幾乎不能觸及。 根據中醫脈診理論,此為本虛標實之候。由於人體正氣不足或陰陽失調而產生各種病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是因為陽氣被邪氣所困住,所以身體上的疙瘩就造成了“寒熱”,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系列的反常表現。

根據《傷寒論》第357條的規定,虛實錯雜證需要用“麻黃升麻湯”治療,麻黃、升麻、當歸、決明子、知母、黃芩、約瑟芬、萎蕤、白芍、乾薑、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組成。 其作用主要有:宣肺平喘;解肌發汗;清熱涼血;溫經散寒等功能。透過分析可知該方劑在臨床中應用廣泛且療效顯著。 此藥的組成成分包括多種藥物,能起到“寒、熱、溫、寒”多種特性,具有“清、散、宣、漏”的功效,可以說是“寒熱並用”盲目用藥,能滿足虛實錯雜證的複雜治療。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怎麼調?張仲景有五張方子幫助調理

5。正氣虛損證。

正氣虛損證會使患者出現上腹部劇痛、疼痛突然發作、噁心、反胃嘔吐症狀症狀。 同時伴有全身乏力等症狀。若病情加重則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該病多發生於青壯年人群中。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多為20~60歲之間。 有些病人甚至會在嘔吐時突出蛔蟲,伴有手部和腳部直到肘部和膝蓋的寒戰。 本病是由腸寒胃熱、正氣虛損、心神被擾等引起的胃氣上逆。

《傷寒論》338十八條規定:“正氣虛損證,宜用“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刺五加、蜀椒、桂枝、人參、黃櫱。” 該方主要用於脾胃虛弱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其臨床應用範圍較廣,尤其在內科雜病中運用更為廣泛。同時對該方劑配伍原則及用藥規律也有較多論述。 烏梅丸具有寒熱互濟、心甘酸苦、補瀉兼施、氣血兩調等功效。

症狀各不相同,出現症狀後,需要明確自己的“症狀”是什麼,然後尋求針對性的治療,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