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的小知識,你知多少?

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的小知識,你知多少?

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3893

篇文章

現在請你回憶一下,你身邊有沒有人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或是現在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並正處於藥物治療期間;或是至今還未發現自己已經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

據2022年衛生資料統計,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已達60%,這意味著我國有至少7-8億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i]。我國是全世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數較多的國家,我們應該對幽門螺旋桿菌這種疾病變得重視起來。2021年底,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了第15版致癌物報告,新增了8種致癌物,其中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慢性感染被列為明確致癌物[ii]。看到這裡,你還會認為感染上幽門螺旋桿菌是一件小事嗎?你還會對幽門螺旋桿菌熟視無睹嗎?我們應該及時防治、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讓這個隱性致癌物質遠離我們健康、陽光的生活。

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的小知識,你知多少?

(此圖展示的是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的第15版致癌物報告)

接下來,我會依次透過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途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身體可能會出現的症狀(不一定百分百出現,每個感染者的感染症狀是不相同的)、篩查幽門螺旋桿菌的醫學方法、如何正確防治幽門螺旋桿菌等不同方面向大家科普、介紹幽門螺旋桿菌。相信在我多方面科普完幽門螺旋桿菌之後,各位醫學小“萌新”們能對幽門螺旋桿菌有一個初步、基本的認識,對幽門螺旋桿菌的認識從無變到有。

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iii]。正常情況下,胃壁可以透過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與可溶性粘液層的保護作用等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防止微生物侵襲。但幽門螺桿菌可以穿過黏液層,寄生在人體胃部,黏附於胃黏膜及細胞間隙,並透過構建鹼性微環境來中和胃酸。

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的小知識,你知多少?

幽門螺旋桿菌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危害?

幽門螺桿菌可以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嚴重者會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惡性腫瘤。據調查統計,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約15%-20%發生消化性潰瘍,5%-10%發生消化不良,約1%發生胃癌等胃惡性腫瘤[iv]。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途徑是什麼樣的?

幽門螺桿菌被發現存在於人類的唾液中,幽門螺旋桿菌存在於口腔、消化道、糞便中,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口-口”“糞-口”傳播。共餐、嚼碎食物餵給小孩的餵食、用嘴吹涼食物餵給小孩、接吻、使用不潔餐具等都是“口-口”傳播方式。以共餐為例,口腔中的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會透過共餐傳染給其他人。研究顯示,在幽門螺旋桿菌者的家庭中,其他人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機率為60%,而在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家庭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僅為13%。如果衛生習慣不好,就容易造成“糞-口”傳播。例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A,去了廁所後手上沾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卻沒洗手。沒多久,他和B握手,幽門螺旋桿菌會沾到B手上,而B在吃東西的時候又沒有洗手,B就有可能被感染幽門螺旋桿菌[v]。

此外,牙菌斑、唾液以及口腔黏膜等部位均存在著幽門螺桿菌,口腔中的幽門螺桿菌不斷進入胃腸道,是胃幽門螺桿菌再感染的潛在來源,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幽門螺旋桿菌是條件致病菌,口腔環境改變或宿主免疫功能紊亂,可促進口腔幽門螺旋桿菌生長,而幽門螺旋桿菌隨唾液吞嚥到胃腸道,可引起幽門螺桿菌再感染。先進行口腔潔治,再清除口腔內幽門螺旋桿菌可降低再感染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存在家族聚集性,與家庭成員間密切接觸和共同的生活習慣及餐飲方式等密切相關,幽門螺旋桿菌可透過口口途徑傳播,患者根治成功後,與家庭成員中其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密切接觸的過程中,會發生再感染。因此臨床上發現一人感染,均應建議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其他家庭成員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對家庭中均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成員提倡共同根治,來提高根治率,同時降低再感染率[vi]。

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的小知識,你知多少?

如何正確防治幽門螺旋桿菌?

正確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最好的對策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幾條正確防治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

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夾菜,不要交叉使用碗筷、杯子(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外吃飯);

及時消毒,可以用75%酒精或高溫消毒;

不要口對口餵飯(形成口-口傳播),如將食物嚼碎餵給小孩;

不要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接吻、共用餐具;

飯前、便後及時洗手;

不要吃生食或者太燙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定期更換牙具,修復口腔問題;

高危人群定期檢測幽門螺桿菌;

食用烹飪過的食物並安全儲存,只喝乾淨安全的飲用水[vii]。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感染者身體會出現哪些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症狀主要是反酸、燒心以及胃痛、口臭。這主要是由於幽門螺旋桿菌誘發胃泌素瘋狂分泌,而發生發酸燒心,而具有胃潰瘍疾病的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狀胃痛的發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門螺旋桿菌了。

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引起慢性胃炎。所發生的主要臨床表現有:上腹部不適、隱痛,有時發生噯氣、反酸、噁心、嘔吐的症狀,病程較為緩慢,但是容易反覆發作。

患者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產生多種致病因子,從而引起胃黏膜損害,臨床疾病的發生呈現多樣性,而且患者多會出現反酸、噯氣、飽脹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比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多數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般有時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這時一般是透過檢查來判斷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幽門螺旋桿菌這種致病菌,很容易誘發胃腸疾病的發生。[viii]

篩查幽門螺旋桿菌的醫學方法

金標尿素酶檢測

要檢測的抗原標本為患者的糞便,而抗體標本指的就是患者的血清、血液、指尖血。這種檢測方法的優點為方便、快捷,一般15分鐘就可以得到檢查結果,並且也不會受到其他條件的限制。

C13呼氣試驗

此項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比較高,但做這項檢測必須在空腹狀態或者飯後兩小時進行,並且患者要保證在近一月內沒有服用任何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製劑等Hp敏感藥物,以免引起假陰性結果。相對來說,這是一種收費較高的檢查方法。

C14呼吸試驗

這是目前常用的一種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有效方法,患者在檢查前同樣需要空腹,並且需要用20毫升涼開水沖服一粒尿素14c膠囊,靜坐25分鐘後使用吹氣管往二氧化碳吸收劑中吹氣,把樣品交給醫生做檢測即可。這是一種具有放射性的檢查方式,因此不適合孕婦以及小孩使用。

快速尿素酶法

這是臨床中應用的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最廣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直接快速的觀察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並且也是一種無放射性、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收費較低的檢查方法。但這種方法是一種有創檢查方法,比較適合首次進行胃鏡檢查的患者,不適合做複查。

胃鏡及胃粘膜活檢

雖然病理切片精確度高,但這是一種侵入性檢查,很多患者都難以接受,並且檢查過程中容易遺漏小病灶,化學反應精確度低,檢查費用也比較高。

唾液檢測法

這是一種臨床中應用的間接檢出幽菌抗原的方法,不論是初查還是複查的患者都可以使用這項檢查具有簡單、安全、快速的優點。[ix]

每個醫院推薦做的篩查方式各不相同,當我們懷疑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之後,我們應立即抽空去附近正規三甲醫院進行正規的幽門螺旋桿菌檢測。

講到這裡,各位醫學“小萌新”有沒有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呢?我在此希望幽門螺旋桿菌永遠不要侵襲我們的身體。若看到這裡的你已經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也不要著急、擔心,只要配合主治醫生積極及時吃藥治療,細菌會很快離開我們的身體,我們很快會恢復身體健康。

1。資料來源於http://blog。eastmoney。com/xue446314265/blog_1128063936。html

2。資料來源於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的第15版致癌物報告,圖片資訊來源於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380882693949614&wfr=spider&for=pc

資料來源於幽門螺旋桿菌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幽門螺桿菌/1226672?fromtitle=幽門螺旋桿菌&fromid=681007&fr=aladdin

3。資訊來源於http://www。lunan。com。cn/Home/News/newsDetail/id/6555/nid/41。html

4。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圖片

5。資訊來源於http://www。lunan。com。cn/Home/News/newsDetail/id/6555/nid/41。html

6。資訊來源於https://m。baidu。com/bh/m/detail/vc_1316458941108128887

7。資訊來源於http://www。lunan。com。cn/Home/News/newsDetail/id/6555/nid/41。html

8。資訊來源於http://blog。eastmoney。com/xue446314265/blog_1128063936。html

9。資訊來源於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466208072617943&wfr=spider&for=pc

10。圖片資訊來源於“胃腸病”微信公眾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863621151848820&wfr=spider&for=pc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大一康復物理治療專業

朱瑋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