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安倍遇刺現場,如果有麻醉醫生在,絕不會那樣搶救

前不久的安倍事件,成為媒體、甚至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之一。可以說,這是和平年代裡第一次感受到這樣的大事件。

安倍遇刺現場,如果有麻醉醫生在,絕不會那樣搶救

作為醫生,看問題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哪怕對方是一個多麼令人討厭的人,在醫生眼中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病人、一個生命。

然而,隨著這個生命的消逝以及最近媒體的報道,我們甚至對當時的搶救產生了質疑。如果當時不是那樣,他是不是還有機會活?

當然,我們必須拋開情感談這個問題。此時,他只是一個遭受嚴重槍擊的病人。

我們注意到,一個醒目的報道標題為“安倍被槍擊後沒麻醉直接開膛剖肚……”。

乍一看,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事!但冷靜一想: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當時的安倍已經處於心肺停止以及嚴重休克昏迷的狀態。

在那種狀態下,他是不可能感受到疼痛的。

這一點,從疼痛的定義就可以看出來。疼痛,是人體對不良刺激的一種不愉快體驗。

當大腦已經失去意識的時候,就不會有疼痛感的。

另外一個角度:現代麻醉的今天,其本質也僅僅是消除疼痛體驗,而並非讓整個身體按下暫停鍵。在手術麻醉過程中,雖然有麻醉藥物的作用,但心肝脾肺腎等重要器官仍然要繼續工作。

可以說,公眾看到“開膛破肚”這樣的字眼可能有一點兒殘忍,但從醫學上來說是沒有痛苦的。

其實,我們關注的並不是將安倍送到醫院之後的搶救工作。因為,在麻醉醫生眼中,那些搶救可能都是惘然。

為什麼這麼說,請往下看,我們細細道來:

安倍遇刺現場,如果有麻醉醫生在,絕不會那樣搶救

首先,他遭受的是嚴重的槍擊。從第二槍打響到他倒地,也不過幾秒鐘。這就說明,不是傷到心臟就是傷到通往大腦的大血管了。這一點,從之後的報道也證實了。

有人說,會不會是頭部中彈?

不會的。頭部中彈,他就不會有走下臺階那一步以及捂胸口的動作,而是直接喪失任何有意識的動作。

其次,現場的搶救有大問題。因此,後期的搶救基本都沒什麼用了。

現場搶救的最大問題是,立即進行了心肺復甦。

有人說,心肺復甦不對嗎?既然他們對安倍實施了心肺復甦,那就說明當時肯定發生了心肺停止。這一點,對於一個稍加訓練的人,都會做出判斷。

從麻醉醫生的角度看,錯就錯在這裡!

從各種報道中可以獲知,當時不僅做了胸外按壓、甚至也用了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安倍遇刺現場,如果有麻醉醫生在,絕不會那樣搶救

自動體外除顫器又稱自動體外電擊器、自動電擊器、自動除顫器、心臟除顫器及傻瓜電擊器等,是一種行動式的醫療裝置。

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是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用於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醫療裝置。

在心跳驟停時,只有在最佳搶救時間的“黃金4分鐘”內,利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對患者進行除顫和心肺復甦,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辦法。

種種跡象表明,當時心臟停跳無疑。

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心臟是怎麼停止跳動的!

從病因上入手,不僅僅適用於慢性病,更適用於急性病的診斷治療。爭分奪秒和生命賽跑過程中,是不允許跑錯方向的。因此,越是危機時刻,越要儘快搞清楚原因。

當時的那種情況,我想不會有人認為他是因為突發某種心臟病倒下的,也不會是因為腦出血或者缺氧導致的心臟停跳。

唯一的致命原因,就是心臟遭受破壞或者大失血。

從後續的搶救或者叫解剖來看,證實確實有心臟損傷以及大血管破壞、大失血。

這種情況下,心臟就猶如一臺漏油的汽車發動機,無論你怎麼打火或者強行拖拽汽車,都不可能使其執行起來。

唯一能救他命的,就是槍擊現場有一個手術室,具備強有力的心胸外科團隊、體外迴圈團隊、供血團隊以及麻醉團隊。

安倍遇刺現場,如果有麻醉醫生在,絕不會那樣搶救

有人說,還有時間麻醉嗎?

答案是,沒有。

但麻醉醫生的作用並不是麻醉,而是手術檯下的指揮官。此時,手術檯上的指揮官控制手術檯上的一切;手術檯下的指揮官控制手術檯下的一切。兩組人必須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從死神手中搶回來這個人。

從細節看,無需消毒、無需打麻藥,直接開胸、甚至連帶開腹才有機會。

當然,如果他當時還有一點意識,也需要用麻藥的。這時的用藥,一方面是消除疼痛體驗;另一方面,麻醉狀態下可以降低器官代謝率,從而保護失血狀態下的器官。

旁邊的體外團隊,也無需消毒,直接就插各種管子。

運氣好的話,在血流乾之前把體外建立好。尤其是大腦供血的及時恢復,將決定最終的結果。

麻醉醫生可以在兩側大腿部位的股靜脈穿刺置管,兩條粗大管路,還是有可能及時將流乾的血在數分鐘內補回來的。

從細節上看,這個時候也無需嚴格把關輸血流程了。其他的不說,輸每一袋血的過程中都要先慢後快觀察10多分鐘有沒有異常,這一點就辦不了。因為,沒有那時間!

安倍遇刺現場,如果有麻醉醫生在,絕不會那樣搶救

如果4-6分鐘內重新建立了腦供血、30分鐘內恢復了心臟等重要器官的供血,這條命才有機會搶救回來。

但是,前提是不要搶救錯方向。

就像有媒體質疑的,第一時間的胸外按壓,就在在擠出安倍心臟裡面的最後一滴血。毫無疑問,這是在加速他的死亡。

誰能夠第一時間判斷對方向呢?

目前各個學科的分科越來越專科化,外科醫生不會內科病,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同樣是內科,腎內科、呼吸內、消化內,中間也似乎隔著一座大山。這一點,大家去醫院掛號就能體驗到。不是“半個醫生”,你很難掛準科室。

但有,幾個科室的醫生還是曉知多個學科知識的。

為什麼用“曉知”而不用“精通”?

因為,醫學有太多知識了,一個醫生終其一生都很難把自己學科的內容搞明白,何況是那麼多學科!

那麼,是哪幾個學科呢?

舉幾個例子:全科醫生、急診科醫生、重症醫學科醫生以及麻醉科醫生等。

安倍遇刺現場,如果有麻醉醫生在,絕不會那樣搶救

麻醉科醫生上榜,也許是令大家最驚訝的事。但是,這就是事實。

曾經,普京總統隨行人員就會安插一名麻醉醫生。

有人說,難道還要在遇襲現場做手術不成?

當然不是。

麻醉醫生此時的作用,並不是麻醉,而是急救。此時,麻醉醫生會立即整合各個學科知識,第一時間判斷出總統怎麼了?哪處的傷最致命?最好的處置辦法是什麼?

比如,安倍事件。如果第一時間發現他頸部大量出血,他會第一時間壓住出血點。如果發現心臟部位受傷,肯定不會直接去按壓。因為,越按壓出的血越多。並且,心臟已經破損,按壓也不會讓心臟重新發揮血泵的作用。

在這裡,我們要明確一點:胸外按壓的意義不是讓心臟重新跳起來,而是讓心臟重新發揮血泵的作用。

安倍遇刺現場,如果有麻醉醫生在,絕不會那樣搶救

因此,安倍遇刺現場大喇叭找AED也純屬浪費時間。那個時候,還不如快點抬著他就往醫院跑,也許還有一點點的機會。

在具體施救方面,麻醉醫生說第二,也沒有幾個敢說搶救技能會超過麻醉醫生的。

大多數危急情況,只要守住傷者呼吸和迴圈這兩條線,就有機會挽救。這時就要用到人工氣道建立、輸血輸液通道建立技術,而這些技術都是麻醉科基本技術。

從迴圈維繫管理上,麻醉醫生也是用藥高手,可以使用各種藥物留住生命。

這其中,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比如,大出血的病人就不能一味升壓,血壓過高可能使血液白白流失。

有人說,重新再輸血唄。

再輸血,血的質量與自身血是沒法比的。另外,大量輸血也會影響凝血功能,影響體溫。一旦體溫過低,凝血功能就會紊亂,各個器官功能就會下降,整個機體就會進入惡性迴圈、病情會不斷惡化。

到了這裡,拋開情感以及民族仇恨,就事論事、僅從醫學角度,我們不僅唏噓:當時如果有一位麻醉醫生在場,結局可能不同!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