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虛心下士,幕府盛選才彥,成其志廣其名,談談唐代入幕成風的原因

“入幕之賓”一詞源於《晉書·郗超傳》:“ 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風動帳開,安笑曰:‘ 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可以看出“入幕之賓”指參與機密共同協商議事的幕僚。“幕”也就是“幕府”,是古代的軍事指揮機構,隸屬軍政大臣麾下,

在唐代很多士人都加入到“入幕”的行列之中,形成一股經久不衰盛行的入幕風氣。

我們熟知的很多唐代著名人物都曾做過入幕之賓,包括李白、杜甫、高適、杜牧在內等許多耳熟能詳的人物。

幕府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在唐代進入到巔峰時期,成為維持國家穩定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作為幕僚的唐代士人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探究唐代入幕成風的原因,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全面考量。

一視同仁,唯才是舉

唐代入幕的人員主要分為四類:布衣平民、屢考未中和已經考中的科舉考生,還有已經為官的在職官員,可以看出組成幕府的人員種類是非常豐富的。身為幕府之主的“節度使”對幕僚身份所給予的待遇並未因此而具有懸殊的差距

,反而儘可能的以才華為量化標準一貫賜予極為豐厚的優待,併為其提供了一個小試牛刀的平臺。

虛心下士,幕府盛選才彥,成其志廣其名,談談唐代入幕成風的原因

1.建功立業之心

自古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信條的儒家文人,在幕府找到了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一舉兩得的平衡點。幕府作為當時重要的軍事機構,大量的引入文人激發了他們“投筆從戎”的心理,豪邁英雄不再成為武人的專屬,李白也曾留下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瀟灑詩篇,可見文武雙全成為當時士人追求的一貫理想。

在安史之亂髮生後,節度使對其管理的地區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力,軍政與財務大權被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節度使以一己之力是無法每件事都做到親力親為、面面俱到的,因此招募大量有才能的幕僚成為幕主的一貫做法。

負責行軍、兵馬、錢糧、巡查、參謀等的重要職位大多由文人來擔任。

節度使是唐王朝為維護邊境穩定所設立的官職,加入節度使的幕府是文人們獲得軍功、平定戰亂等榮譽的重要渠道。由於中唐以後中央政治逐漸衰落,

士人普遍致力於以武力手段護衛中原,位於邊境地區的幕府成為他們入幕從戎、收復失地的首選。

2.一展才華之所

由於唐朝中央政府“賣官鬻爵”的現象頻出,使得中央出現了大量的冗官,在其位享其祿而無需履行職責,

當時朝廷中充斥著大量的無德無才之人,為矢志報國、一心為國的文人所唾棄。

因此幕府成為了他們施展才學的最佳場所。

虛心下士,幕府盛選才彥,成其志廣其名,談談唐代入幕成風的原因

入幕的文人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參加過科舉或者多次科舉也沒能中第的失意文人,例如無法參加科舉考試的李白就曾做過永王李璘的幕僚,

當然李白的結局比較慘,未能在政壇中大放異彩,就因永王謀反而被流放到了夜郎。

但幕府這一場所的出現讓這些出身比較低的文人得到了一試身手的機會,必定將自己的全部才華施展出來,以此受到更高層的關注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由於科舉考試並不能完全篩選出全部的人才,使得大量人才流失,幕府成為了這些有才氣但時運不佳的人的庇佑所,也成為了他們逐漸進入仕途的敲門磚。

唐代的幕府最早開始於李世民任秦王時期,謀士房玄齡也是當時的幕僚之一,

也成為了後來大唐的開國功臣,此後被大量士人爭相效仿,

以幕僚為契機一展宏圖,後來的宰相之中也不乏幕僚出身的文人。

食人俸祿,忠人之事

唐代的入幕文人往往被幕主尊為座上賓,享受著極高的禮遇,無禮對待文人的行為會受到人們的強烈譴責。因此,

幕主對待文人也不會對他們有一些太過強硬的要求,總體上幕僚與幕主的關係是較為平等與和諧的,“禮賢下士”成為當時對幕主的一貫要求。

這樣的氛圍也換來了幕僚們盡職盡責的回報,用自己的平生所學讓節度使的勢力慢慢壯大起來。

虛心下士,幕府盛選才彥,成其志廣其名,談談唐代入幕成風的原因

1.優厚俸祿的吸引

“追名逐利”在當時並不作為一個貶義詞,功名之外的利祿同樣是文人所追求的。在戰亂時期,中央常常入不敷出,對於官員的俸祿供給也一再降低。幕府財大氣粗,憑藉著強大的軍事時期早就積累了一筆難以想象的財富,而人才是千金難求的。

白居易曾寫道:“職多於郡縣之吏,俸優於臺省之官”,可以看出節度使對於文人的重視,

因此這一時期有不少朝廷官員辭職卸任加入幕主麾下。

還有一些人為躲避戰亂與災荒,逃避朝廷敵對方的迫害而暫時加入幕府,作為安身休養的臨時居所,幕府給予他們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這次過程中得到了一些文人的回報,向幕主報恩答應長期為之效勞左右。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幕府有所作為,對一些渾水摸魚之徒幕主仍舊大多采取寬容禮讓的態度,這讓幕府更加受到文人們的推崇。

2.權利並存的美差

在豐厚的待遇之外,這些幕僚享受的權力也是非常大的。其中的“判官”甚至可以代掌節度使之事,節度使將萬一橫遭不測後的事宜都交由判官處理,其中一些能在此後接任節度使一職。完全一改文人只能在朝堂之上“紙上談兵”的局面,在出謀劃策、行軍佈陣、處理內政等方面都能夠得到節度使的充分尊重,

名、利、權三者融為一體,對於士人的吸引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虛心下士,幕府盛選才彥,成其志廣其名,談談唐代入幕成風的原因

入幕在當時的一些人眼中成為比科舉考試更容易、更快捷的入仕途徑,幕府出身的官員升官的過程往往更加容易,有才華的人定能得到賞識。而科舉中第的人因中央冗官現象嚴重而常常不能被立刻委以重任,幕府則恰恰相反,這些科舉中榜之人被馬上予以重要的實權職位,

而且未考中的人也能在入幕期間準備下次的科舉考試,直到考中為止。

文人往來,談笑風生

文人墨客不僅是幕僚中的主體,也肩負著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幕府的存在為文化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場所,唐朝的詩歌之所以在歷史上大放異彩與文人逐漸形成聚集的小群體之間是分不開的。在這種集體的氛圍之外,

每個士人還擁有著相對對立與自由的自我空間,促進了每個文人文風、詩歌風格的巨大差異,形成各具特色、群星璀璨的繁盛景象。

1.遷客騷人的彙集

俗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幕府中的文人匯聚,特別是詩人之間的碰撞與摩擦,使得詩歌在這一時期分化成不同的流派,以孟浩然、王維為首的山水田園詩,以白居易、元稹為首的新樂府詩、以韓愈、孟郊為首的韓孟派詩人。

他們的都或多或少的有過成為幕僚的經歷,也藉由幕府將自己的詩作推向更廣的階層之中,可以說幕僚與幕府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虛心下士,幕府盛選才彥,成其志廣其名,談談唐代入幕成風的原因

幕府離不開這些能言善辯的文人在麾下出謀劃策、各抒己見,幕僚也同樣需要幕府這個一試身手、名利雙全的舞臺來暢快發揮才幹。

2.獨來獨往的自在

幕府作為主管軍事的指揮機構,將文人與武將的隔閡巧妙地化解了。這一時期詩歌出現了一個新興的風格,也就是描寫邊塞風情表現報國理想的邊塞詩人。例如邊塞詩人王昌齡寫下的,流傳千古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將文人的才情與武人的豪邁躍然紙上,表現出當時文人發自肺腑的家國情懷。

幕主給予了文人充分的自主權,不同於朝廷一紙文書式的任職方式,一些想要帶兵征戰的官員受授予文職,而一些專於內政的文人卻被胡亂的推上了戰場。術業有專攻,文人在幕府一展長處,善戰的領兵抗敵,勤於內政的專心處理政事

善於謀略的在同僚面前眾說紛紜,一較高下,

擁有著來去自由的權力的同時,也幾乎不受任何的限制與約束。

總結

唐代士人入幕成風緣於多種因素,

與當時官場風氣的歪曲、幕主賓至如歸的禮遇、士人對功名利祿的追隨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虛心下士,幕府盛選才彥,成其志廣其名,談談唐代入幕成風的原因

入幕的風氣並非一時之間形成的,而是自先秦以來緩慢壯大與開拓,在唐代得益於朝廷的不加管制與放任自流,幕府的存在開始逐漸威脅到了中央政府的穩定,

安史之亂就是在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領導下發生的,可見入幕成風的現象給國家的安穩執行埋下了不少隱患。

唐代入幕成風的現象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看待。

首先幕府為廣大文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使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的文人們能夠以另一種途徑走上仕途,

也影響了唐代詩歌創作的繁盛。另一方面,由於這些由文人組成的幕僚主要為節度使負責,考慮的更多是幕主管轄地區的利益,

幕府興盛的同時整個唐王朝日漸分裂與割據,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唐朝的衰敗與滅亡。

參考文獻:

《唐代士人為何入幕成風? 原因有多種》

《唐代士人緣何入幕成風》

《論唐代文人入幕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以高適入河西幕府為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