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饑荒糧食絕收,河中魚蝦鮮美,為何災民吃土也不下河捉魚蝦

西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司馬衷,沒有繼承其父親司馬炎的卓越才能,反倒走起反向路線“名揚天下”,其中最經典的“成名作”就是那句“何不食肉糜”;時值西晉國內鬧饑荒,災民們吃絕了草根樹皮後,只能活活餓死,大臣將此事彙報給了司馬衷後,他說道:“百姓沒有糧食吃,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司馬衷雖然愚蠢,但是同樣的疑問也存在於其它地方,在我國古代時常鬧饑荒,既然糧食絕收百姓吃不上飯,為何不下河抓魚,或者上山打獵吃呢?

古代饑荒糧食絕收,河中魚蝦鮮美,為何災民吃土也不下河捉魚蝦

古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早在《三皇本紀》中,伏羲氏就將打漁結網、馴養家畜的方法,傳授給了他的子民;起初人類祖先們以打獵為生,後來周圍的禽獸越打越少,而且根據專家研究,在一萬年之前全球氣候發生了一次巨大變化,很多動物都在這次劇變中死去,人類的食材也開始告急;因此神農氏開始將種植五穀的方法廣播天下,《周易》與《白虎通》中,有眾多古代先民根據神農氏的方法,學會種植五穀來飽腹,自此古中國的祖先們,為後世定下了農耕社會的基調。

古代饑荒糧食絕收,河中魚蝦鮮美,為何災民吃土也不下河捉魚蝦

由於植物受氣候環境的影響較大,在古代低下的生產力社會中,每逢災害糧食都會絕收,例如水災、旱災、蝗災等災害,都會使農作物顆粒無收;在《三國志》中就有記載,說當時爆發了一場蝗災,蝗蟲們吃光了糧食後才悻悻而去;這些災害過後,百姓一整季的心血與口糧,都會付諸東流,為了活命只能吃其他難以想象的東西;然而有時官府不通人情,依然要徵收稅賦,這讓許多家庭都因此家破人亡。

古代饑荒糧食絕收,河中魚蝦鮮美,為何災民吃土也不下河捉魚蝦

明崇禎元年北方大旱,爆發了五年的饑荒,隨後又來了為期六年的大洪澇,農民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威脅;陝西巡撫馬懋在奏章中,稱當地百姓每日都在爭搶草皮,草皮吃完後就開始剝樹皮吃,最後連觀音土都被災民們吃進肚子裡,大批災民最後飽腹而死;到了崇禎七年,兵部尚書在外考察回京後,在奏章中報告許多地方爆發饑荒,村中的狗都被餓死了,但依然會有官吏上門催繳糧稅,以至於大批農村地區人丁銳減,路上盡是餓死的災民白骨,每到夜晚似聞鬼哭。

古代饑荒糧食絕收,河中魚蝦鮮美,為何災民吃土也不下河捉魚蝦

細心的網友能發現,在古代災荒的史料記載中,說災民會吃草根樹皮觀音土等物來活命,但都沒有提到他們下河捉魚蝦,按照當代人的理解,古代水源未遭到汙染,河中的魚蝦定是十分眾多,災民們餓的飢不擇食連土都吃,為何不去捉魚蝦呢?顯然魚蝦比觀音土、草根樹皮更適合飽腹,再不濟也能上山打獵來活命。

古代饑荒糧食絕收,河中魚蝦鮮美,為何災民吃土也不下河捉魚蝦

然而事實上,古人認為引發災荒的蝗蟲,都是河中魚蝦所變,宋代的陸佃就曾在其著作中,稱蝗蟲是魚卵所化,因此古人們並不敢吃這種“不詳之物”;而且蝗災都是發生在旱災之後,久旱不雨連農田都缺少灌溉,河中也會水源枯竭,水中的魚蝦也定是早已絕跡。

古代饑荒糧食絕收,河中魚蝦鮮美,為何災民吃土也不下河捉魚蝦

而且我在古代農耕社會中,大面積的土地被開發成農田,農耕文化的繁榮使野獸的棲息地越來越少,許多動物都因為失去家園而滅絕;此外在災年之時人類都被大量而死,僥倖留下的動物們不能勞作,也定會餓死在人類之前;因此在災年,災民們不下河捕捉魚蝦,或者上山打獵來飽腹,都是因為沒有可行性,這和司馬衷“何不食肉糜”的思想一樣催人發笑。

【參考資料:《晉書》,《明史》,《中國災害通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