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寄籍皇城下,

談笑今古間。

俯仰共一笑,

滄溟有餘音。

——滄溟笑笑生

各位讀者朋友,我們又見面了。

最近,劇集《清平樂》的熱播,讓廣大觀眾的關注點,聚焦到宋仁宗這位“仁君”和他御極天下的42年“盛世”。

拋開“狸貓換太子”“包公的領導”“駙馬陳世美”這些認知標籤,這位有宋一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不僅擁有晏殊、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當朝名臣,還一手培養了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曾鞏等大批年輕官員,一生節儉,寬厚和善,在歷史上享有極高的評價。《宋史·仁宗紀》結尾處,在歷數他在位期間的眾多成就後,稱讚他的一生,著實無愧於一個“仁”字。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宋仁宗坐像

但在這極高評價的背後,也一直不乏質疑之聲。比如清初學者王夫之,便在他的《宋論》裡,提出了一個驚人觀點:“宋之亂政啟於仁宗”,認為仁宗漫長的統治,埋下了日後北宋滅亡的禍根。

號稱極盛的宋仁宗一朝,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亂政起源之時呢?這一切爭論的起源,不過就一個字——錢。

極盛之世卻特別缺錢

北宋一朝,一直都很有錢,也一直都很缺錢。

仁宗朝,和太祖、太宗時期相比,國家的版圖變大了,國家的人口變多了,為什麼日子反倒越過越緊了呢?思考的第一個結果,是真宗後期大興祭祀,把財政搞壞了。

於是乎,當時垂簾聽政的劉太后,聽從大臣建議,將真宗後期濫設的宮觀予以裁撤,不必要的祭祀活動全部停止,暫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太后劉娥,後世常將她與漢代呂后、唐代武后並稱

但好景不長,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甫一親政,便遭遇連年饑荒,涉及範圍廣大。此後,寶元元年(1038年),割據陝北的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王朝。次年,宋夏之間,開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爭。

這次戰爭,為北宋的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河北、河東、陝西等地收不抵支的情況越發嚴重。

太后劉娥,後世常將她與漢代呂后、唐代武后並稱

但好景不長,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甫一親政,便遭遇連年饑荒,涉及範圍廣大。此後,寶元元年(1038年),割據陝北的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王朝。次年,宋夏之間,開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爭。

這次戰爭,為北宋的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河北、河東、陝西等地收不抵支的情況越發嚴重。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宋夏戰爭前後河北、河東、京畿、陝西各地收支情況。來源:汪聖鐸《兩宋財政史》(上),第19頁。

戰爭結束後,對夏開始連年歲幣,對遼歲幣又有增加,軍隊人數居高不下,財政情況並未好轉。嚴峻的形勢,迫使仁宗君臣開始尋找收不抵支的更深層原因。

這時,一些有識之士,逐漸將視角,轉向一個“冗”字。

就在宋夏戰爭爆發的寶元二年(1039年),宋祁向仁宗呈遞一封《上三冗三費疏》,在前人思考的基礎上,認為當前存在冗官、冗兵、冗僧道“三冗”和道場齋醮、京師寺觀、使相節度“三費”,後世熟知的“三冗”一詞,開始出現。

此後,經過含義修定,“三冗”作為“冗官”“冗兵”“冗費”的合稱,成為困擾北宋一朝的財政痼疾。

既然已經思考到了這一層,我們不禁還要再往下問一句:為什麼北宋會出現這種問題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北宋的立國之本說起。

錢都用來買了“和氣”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瞭解了,這裡我們不妨再回顧一下。

這個故事裡,趙匡胤先說了一句“你們沒有異心,但如果你們的部下把黃袍也加在你們身上,那你們也沒招了”,嚇得石守信等人立馬磕頭,緊接著趙匡胤又說了一句“人生如白駒過隙,追求的不過是富貴,多攢金錢,好好娛樂,讓子孫不受窮罷了,你們為什麼不捨棄兵權,去外地當官,找好房好地多買一買,天天喝酒享樂安度晚年,我跟你們結個兒女親家,互相信任,有什麼不好?”於是大家紛紛同意,連著上疏請罷軍權。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元代錢選臨摹《宋太祖蹴鞠圖》

用今天的視角來看,趙匡胤的前半句和後半句,一句是大棒,一句是胡蘿蔔,實際是借厚養以收實權。北宋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諸多措施,都是在這個思路下,得以推行的。這可謂是北宋一朝的,“祖宗之法”。

這個“祖宗之法”,可闡述為“立紀綱”和“召和氣”兩個方面。從制度設計的角度收兵權、財權等等,可以視為“立紀綱”;而透過一系列政策優惠來照顧統治主體,可以視為“召和氣”。

也就是說,北宋得以成功收權,背後的代價,就是一個字——“養”。宗室繁衍,養;官吏冗餘,養;兵員臃腫,養……把他們全都養起來,堅守祖宗的成憲不變,內亂就可以避免了,朝廷的紀綱就保住了,趙氏家族的江山也就保住了。

宋朝前期常備軍增長情況一覽表。來源:汪聖鐸《兩宋財政史》(上),第25頁。

在這樣的思路下,北宋出臺了一系列制度,來保障這種“和氣”。比如大規模擴招的科舉制度,又比如官員提拔奉行的“磨勘法”,只要不犯錯,到點就提拔,且常常只升不降。而且,不僅本人能夠得到優寵,還可以透過恩蔭、任子等制度,將這種優寵,傳給後代。

號稱極盛的宋仁宗一朝,就是這樣供養起來的。困擾北宋的“三冗”問題,也是這樣產生的。但在嚴重的財政危機面前,這條看似不可變更的“祖宗之法”,也不免開始動搖了。

埋下禍根:有錢人的蛋糕動不得

在思考如何解決“三冗”問題的過程中,許多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上述問題,但茲事體大,難以啟齒。

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親身經歷對夏戰爭的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當年九月,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為清理時弊,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條對策。 後世知名的“慶曆新政”,正式拉開帷幕。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清平樂》中范仲淹

范仲淹的各項對策,實質觸及了產生“三冗”的根本問題,但沒有反對“祖宗之法”,只說“庶幾法制有立,綱紀再振”,希望恢復祖宗時的綱紀,從具體制度層面進行修正,比如改革“磨勘法”,縮減恩蔭名額等等。

可惜,這些看似利國利民的措施,動了滿朝士大夫的蛋糕,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兩年後,范仲淹被免去參知政事之職,同期在朝的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也先後外放,新政至此失敗。

此後,寬厚和善的仁宗,終其一生,也沒能從根本上扭轉財政窘勢。改革的步伐,暫時停止了。

仁宗過世六年後,新政前一年考中進士的一位官員,擔任了參知政事,這一次,他膽子更大,走得更遠,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頹勢,實現富國強兵,公然打出了“祖宗不足法”的旗號,史稱 “王安石變法”。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王安石像

這一次,從錢的問題出發,圍繞祖宗之法該不該變,士大夫公開分裂為兩派,都認為自己憂國憂民,抱著一心為國的拳拳赤誠,數十年爭鬥不休。結果,朝臣傾軋,民力衰竭,恰逢外敵入侵,國事遂不可為。

從這個角度來說,仁宗一朝,既是北宋極盛的四十二年,也是埋下亡國禍根的四十二年。

尾聲:

士大夫的黃金時代,或非百姓的“盛世”

仁宗過世八年後,熙寧四年(1071年),宋神宗召集宰相王安石和樞密使文彥博開會,討論新法事宜。神宗和王安石都主張實行新法,文彥博素來反對。討論期間,彥博說“祖宗法制俱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所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彥博當時回了一句“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最後一句話的前半句,常常被用來形容兩宋政治的基本特點,稱有宋三百年為文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但是,“三冗”的問題告訴我們,這批被供養起來的人,本身並不創造財富。

因此,各位讀者在欣賞《清平樂》中這看似煊赫的盛世圖景時,也請不要忘記,是一個又一個普通勞動者為國家上交的各種賦稅,供養起了這極盛之世,雕琢出了這趙宋風物。

宋仁宗的時代真那麼好?

參考文獻

1。【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3。【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4。【清】王夫之:《宋論》,收入《船山全書》第十一冊,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

5。鄧小南:《“立紀綱”與“召和氣”:宋代“祖宗之法”的核心》,《黨建》2010年第9期,第46-47頁。

6。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7。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撰文 |滄溟笑笑生

編輯 | 李睿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