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曹操馬超交戰的潼關究竟位於何處?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關中之所以被稱為“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是因為關中地勢險要:靠秦嶺,環渭河,四面都有天險(潼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其中,潼關是四關之首,是大散關、武關、蕭關三關的方位參照物,故史稱“畿內首險”,有“三秦鎮鑰”及“四鎮咽喉”的美稱。

潼關,雖存世名氣盛於其它三關,但設定時間晚於西南北關,甚至連具體時間都未見於史料記載。潼關之名,最早見於史書,莫過於成書於西晉的《三國志》。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與馬超、韓遂在潼關大戰(又稱渭南之戰),潼關之名,始見於史。如《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超既統眾,遂與韓遂合從,及楊秋、李堪、成宜等相結,進軍至潼關

曹操馬超交戰的潼關究竟位於何處?

故自潼關出現在《三國志》裡始,其後史書均頻頻提及潼關。眾所周知,潼關,有漢、隋、唐之分。漢潼關的位置是確定,即設在今潼關縣秦東鎮楊家莊附近。《三國志》裡,只是記載建安十六年,潼關就已存在,卻未明確潼關是何時設定,或啥時修建。作為關中的四關之首,世人都希望潼關設定能更悠久些,方能與潼關的身份地位相匹配。然而歷史是一門科學嚴謹的學科,必須驗證求真,不容虛假,只能依據史料研討真相。

理順史書史料對潼關的相關記載,尋找出潼關前身的具體位置,才能探究出潼關的相關歷史。漢潼關所在位置,即今潼關縣,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不同的隸屬:商代稱桃林,隸定國;周代稱渭汭,錄虢國(北虢),為畿內地;春秋叫桃林塞,隸晉國;戰國先隸魏,後隸秦(屬寧秦縣);西漢叫船司空(官名,專管黃、渭河水運、船庫;以官名為縣名。),隸京兆尹;新莽改船利縣,隸後承烈郡;東漢複名船司空縣,隸司隸校尉部。

曹操馬超交戰的潼關究竟位於何處?

因此,《唐書》對潼關的記載:

古為桃林塞

。《春秋左傳·文公》:(文公)

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文公,指魯文公;文公十三年,即公元前614年。魏晉時期的經學家杜預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對詹嘉駐守桃林塞有一句註解:

詹嘉,晉大夫,賜其瑕邑,令帥眾守桃林以備秦。桃林,在弘農華陰縣東潼關

曹操馬超交戰的潼關究竟位於何處?

《春秋左傳》是最早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始設桃林塞的史料確認。《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流傳至今對《左傳》最早註解的一種,又是對後世研究《左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從公元前614年至公元211年,825年間,桃林塞的具體地點頗有爭議,古代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唐代張守節(學者)、李吉甫(政治家、地理學家)認為桃林塞為今河南靈寶以西至陝西潼關以東地區;另一種是高士奇(清代官員、史學家)、周昆叔(當代學者)主張桃林塞為函谷或函谷古道;近期研究桃林塞為秦函谷關以西逶迤而至於湖水西岸的湖縣(古縣名,西漢初置胡縣,建元元年(前140年)改作湖縣,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市西北閿鄉縣西南)故城之間的函谷古道,以此間穀道兩旁及其以南衡嶺塬(南部為焦村塬)、鑄鼎原的桃樹成林而得名。

潼關與桃林塞的具體位置或相致,或相近,或相差,就有待進一步探尋,方能認定《春秋左傳》就是對潼關前身的史料記載,方可確認桃林塞是潼關前身,那潼關的設定時間就能進一步確定。

筆者按:無可比擬,指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潼關,雖現存史料無法精確其設定的確切時間,但無法否認對在關中平原建都王朝的重要及險峻。正所謂:得潼關者得天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