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水西之地的來歷

水西之地的來歷

本文源自雲上畢節

水西,是宋末元初以來,對貴州省畢節地區(2011年10月22日,畢節撤地設市)以大方縣為中心區域的畢節東部地區的大方縣、黔西縣、織金縣、金沙縣和七星關區、納雍縣,六盤水市水城縣、六枝特區的部分地域的一片地方的稱呼。水西古代屬於盧夷國、夜郎國、羅甸國、羅氏國方國區域之內。此前及宋、元、明和清初年皆為阿哲家族即水西安氏統治,習慣上也稱安氏統治地區為“水西”。但是水西安氏的統治區域,還包括今貴陽市的修文縣、清鎮市以及安順市的平壩縣、普定的大部分地方。

水西之地的來歷

水西”與“水東”相對稱呼,兩者的劃分是以鴨池河(六廣河)為界,鴨池河以東為水東,鴨池河以西為水西。水西方國政權的彝語稱謂叫做“慕俄格”(也稱為“慕臥勾”等),系由其第27代君長畢額抹勿在蜀漢時期所建,到公元1698年結束,共沿襲了1474年。另還有“六號”和“羅施國”或“羅氏鬼國”等方國名。“六號”據《大定府志》載為“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長水西,受命於中朝,為蠻長,為羅甸王,為姚州刺使,為順元宣撫使,為貴州宣慰使,為水西宣慰使,號凡六更,而於其國常自稱為苴慕”。“羅氏鬼國”是唐宋時期的別稱。水西的方國型的地方政權建構尤具特色,其阿哲部建立的“慕俄格”彝族方國政權,由阿哲藺(尼)升格而來。“藺”和“格”是對彝族方國政權的兩種彝語稱呼,“藺”(也稱為“尼”)政權和“格”(也稱為“勾”)政權的區別在於,“藺”政權的構建是以一個家族為主的,而“格”政權則是以一個家族為主的同時聯合多個家族、甚至多個民族來構建。阿哲部的“慕俄格”政權在所有彝族的烏蒙、播勒、阿著赤等十二個稱“格”的政權中,也是具有典型意義的。阿哲部的“慕俄勾” (格)政權結構緊密,體系發育完善,在內閣設定上引進、借鑑了南詔的“九爽”制度,阿哲部稱之為“九扯”,即九個部門,所謂“九扯九縱”即是“九個部門,九位主官”的意思,在“慕俄勾” (格)政權下屬的地方機構設定上,把水西(含貴州其他地區的一部)地盤按十三個行政區來劃分,即十三“則溪”, “慕俄格”政權中央直隸一個慕胯“則溪”

水西的統治區域分為兩個部分,鴨池河以西、三岔河以北之地稱為“水內”,有四十八土目;鴨池河以東、三岔河以南之地稱為“水外”,有“水外六目”。水西曆代的統治者都是彝族阿哲家,即明代以後的安氏家族。“水內”是安氏的根基,是水西統治者的大本營,根據自然條件人們習慣上把水內分為“中水”即大方一帶,“底水”即織金一帶,“下水”即黔西一帶,分別形成水西區域的三個中心,構成一個品字形。彝語稱大方為“慕俄格”,織金為“毗那”,黔西為“默木果珠”。“水外”為水西的“外藩”,與水東宋氏及唐朝所封羅甸國(黔西南境)交錯。

“水西”之名,最早見之於《元史》。《大定府志•舊事志》:“額歸、普色蓋當宋之末造,復侵有貴州,乃分其地為水東、水西二部。鬼主(耿苴)仍居水西,號羅氏鬼國。”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元世祖在貴州設定了八番順元宣慰司,在水西地區設定亦溪不薛宣慰司,此時水西稱為“亦溪不薛”(蒙古語)。阿哲家族以方國形式進行統治的歷史結束。《元史•本紀》:“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秋七月丙寅,立亦溪不薛宣慰司。……壬申,立亦溪不薛總管府,命阿里為總管。”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元順元宣撫司為貴州宣撫司,以靄翠為宣撫使。次年,升貴州宣撫司為貴州宣慰司,詔靄翠位各宣慰之上。貴州宣慰使治所在貴陽(至安貴榮做宣慰使時,被允許“以印授宣慰同知”就可以經常回水西巡察,後遂常居水西,其實際治所已經在水西),但管轄的地區包括水西、水東兩部分,水東地域在貴陽、開陽、龍里等地,親領洪邊十二馬頭和水東、貴竹、中曹司、青山、扎佐、龍里、白納、乖西、養龍坑、底寨等十長官司。這時的水西既包括了水西地區的四十八目(土目)之地,也包括今修文縣、清鎮市一帶稱為水東地區的水外六目之地。明末,奢崇明、安幫彥起義,於崇禎二年(1629)被平定以後,朝廷招撫貴州宣慰使安位。次年,安位獻出了水外六目之地,明朝廷降安位為水西宣慰使。

清代康熙四年(1665),平定水西、烏撒土司政權,實行“改土歸流”,設大定、平遠、黔西、威寧四府。此後,水西僅有其名,不再有土司統治,但仍然有土目遺存。土目的殘留,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全部消失。

水西地區的自然地理

水西由於在歷史上沒有一個明確的行政區域,它在元代以前甚至連名稱都還沒有出現,而在明代時期才有一個基本的輪廓,因此無法對之進行明確分界。但是就明代的情況來看,水西地區包括了現在畢節地區的大部分疆域。

水西地區屬於黔西北山區,屬北溫帶山區氣候。其西北部的最高的山就是貴州最高峰韭菜坪,海拔2900米,其東南部最低的金沙縣邊界赤水河谷底部,海拔457米,海拔高差大,山多地少,河谷深切,交通閉塞,資訊不靈;除黔西縣一帶以外,沒有大面積的平地,地上物產較為貧乏,生存條件艱苦。礦產資源以煤、鐵、磷、鉛、鋅、銅為主。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夏多雨潦,秋季涼爽,冬春乾旱,小區氣候變化也很複雜,曾經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比喻。農作物主要有蕎麥、四季豆、燕麥、水稻,後來引進了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畜產主要以雞、羊、牛、馬為主,水西馬、烏蒙馬曾經是宋、元、明時期的名馬。銅器、披氈、漆器、鑄錢曾經聞名一時。境內古代居住著彝、仡佬、布依、漢、苗、回、蒙古、滿等民族。(王明貴 王繼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