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陳根:熬夜的基因,癌症的伏筆

文/陳根

睡眠是大腦和身體喚醒的自然迴圈狀態,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睡眠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事實是,睡不好覺,已經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一種通病。

《2018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超過3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84%的90後存在睡眠困擾,90後比老年人面臨更加嚴重的睡眠問題。失眠、睡眠效率不高、質量不高、睡眠呼吸障礙等都是睡覺時常見的異常狀態。

“睡不好覺”的代價,可能是巨大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顛倒黑白(晝夜節律紊亂)的生活與癌症等健康問題密切相關

。事實上,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首次將熬夜(涉及晝夜節律打亂的輪班工作),歸為了2A類致癌因素。

不論是主動熬夜還是被動失眠,睡眠問題都值得人們認真對待。

陳根:熬夜的基因,癌症的伏筆

熬夜的基因,癌症的伏筆

眾所周知,長期熬夜和睡眠不足會對人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其中就包括癌症。

此前,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與預防》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就透過對 61 項近400 萬參與者的全球各地研究進行薈萃分析得出結論,

與不長期上夜班的女性相比,長期上夜班的女性患癌症的風險高出 1/5,女性患面板癌的風險增加 41%,患胃腸癌的風險增加18%,乳腺癌風險增加 32%

諸多研究認為,熬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而生物鐘的紊亂則可能增加患癌風險。過去的研究並不能很好地解釋熬夜與癌症直接更細緻的聯絡,

而現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則從某些癌症相關基因的角度出發,進一步揭示了生物鐘紊亂以致癌的機制。

生物鐘是人體的內在機制,使人體保持健康的24小時晝夜迴圈。其中,位於下丘腦前部、視交叉上方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是調節從進食、睡眠到荷爾蒙分泌各種生命活動的節律的重要生物中心 。

當然,雖然大腦中有一個核心生物鐘,但幾乎每個細胞也都有自己的時鐘。

而細胞時鐘則與一些有節律表達的時鐘基因相關,這意味著它們的活動水平會隨著白天或夜晚的時間而變化

。基於此,研究人員猜測,癌症相關基因的表達也可能是有節律的,而熬夜工作可能會破壞這些基因的節律性。

為了驗證這一猜測,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模擬倒班工作的實驗

。他們讓14名參與者在睡眠實驗室中待了7天。其中7人完成了三天的模擬夜班工作,另外7人則完成三天的模擬白班工作。

在完成模擬倒班後,所有參與者都進入下一階段的實驗,以研究人體內部產生的生物節律(不受任何外部影響)。他們在恆定的光照和室溫下以半臥姿勢保持24小時不睡覺,每小時給予同樣的零食,並在每三小時抽取一份血樣。

對血樣中的白細胞的分析表明,與白班相比,許多癌症相關基因的節律與在夜班條件下存在差異——

與DNA修復相關的基因在白班條件下表現出明顯的節律,而在夜班條件下則失去了這種節律性

。並且,進一步研究顯示,從夜班參與者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白細胞顯示出比白班參與者更多DNA損傷的證據。

也就是說,熬夜擾亂了癌症相關基因的表達時間,從而在人體最需要進行DNA修復時,降低了修復效率,以至於DNA損傷修復缺陷進一步驅動腫瘤發生

陳根:熬夜的基因,癌症的伏筆

熬夜背後,放縱作祟

不健康的睡眠模式帶來了不健康的風險。但即便是人人皆知“熬夜不健康”,卻也未必人人做得到,甚至可以說,少有人做得到。

技術的進步重塑了人類社會。自從進入工業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鐘發生了變化,電燈的出現延長了白晝,也改寫了人的時間觀。

伴隨著現代性的演進,夜的概念日趨與睡眠解綁,人們不斷對自身的作息時間進行著突破,晚睡成為現代社會中愈發流行甚至普遍的現象。

“沒有不能熬,只看熬多晚”成為無數人當前生活的真實寫照。據Amazfit資料,52。5%的年輕人更傾向夜晚,主動加入熬夜大軍。

一個難以否認的現實是,雖然有睡眠障礙的人群龐大,但比起學習和工作的“不得已而為之”,更多人是在主動熬夜。

《2020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人在2019年的平均入睡時間已經推遲到23:55。80%的人都有晚睡的習慣,其中近乎一半人存在嚴重的睡眠問題。熬夜成為當代人生活的常態。

儘管有些人熬夜是因為生活所迫,工作加班的需求導致不得不犧牲掉睡眠。但是事實上,這種因工作性質而熬夜的比例只有23。4%。也就是說每10個熬夜的人中,有將近8個人是主動熬夜。

大部分的人熬夜,只是在放縱自己

就像報復性消費一樣,報復性熬夜正是大多數人熬夜快感的本質。

人們的報復性熬夜,實則是一種過度補償的行為。由於白天對控制時間的需求未被滿足,因此便透過熬夜來增加對時間的掌控感,或者實現自己之前沒有被滿足的需要。

然而,以犧牲健康來換取生命真實感的行為,卻足以在身體裡埋下一顆隱性炸彈,最終把健康體質轉變為亞健康體質

陳根:熬夜的基因,癌症的伏筆

熬夜帶來的種種不良影響,最終殊途同歸,反饋到人們的臉上。而那些放縱不自律的生活習慣,也最終形成人生的風水。

但這並非無解,自我主動選擇的掌控感是對抗報復性熬夜的最有利工具。

一方面,是增加對工作時間的掌控感

。2015年,美國媒體《In These Times》刊載過一篇名為《Slacking 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全世界摸魚者聯盟)的文章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

在全世界範圍內,員工平均每天的摸魚時間有1到3個小時,60%網上購物發生在工作時間

顯然,人們在工作時間裡多多少少存在著時間浪費行為,而這就是導致報復性熬夜的一個關鍵因素。學習用放空的時間防空,用工作的時間工作,跳出工作時間不可掌控的誤區,積極尋找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把握手裡所擁有的時間,儘可能地避免夜晚的報復性熬夜。

另一方面,是增加對娛樂時間的掌控感

。丁香醫生在2019睡眠狀況洞察報告中的調查結果顯示,73%的人會熬夜追劇,46%看小說,聊天人群佔40%,打遊戲有28%。這些不太用腦的被動性娛樂,卻往往使得人們交出自己的時間、任由娛樂情節帶著走,以至於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導致娛樂時間遠遠超出預期。

要擺脫報復性熬夜的無效行為模式,意味著需要構建全新的行為習慣

。顯然,即使熬夜會讓人心情愉悅,但是我們的身體卻不會因此得到真正的放鬆。因為對於人體而言,再快樂的熬夜也是一種負荷。

不好好睡覺的每個晚上,都是對我們身體健康的消耗。夜晚偶爾是安慰的時間,但按時睡覺卻可能比任何安慰都更有效,因為睡著意味著喚醒一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