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什麼中國人用“二百五”罵人?源於背後的3個歷史故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說到到很多俗語,但是這些俗語背後的淵源很少有人知道。例如“二百五”我們會用它形容別人不夠聰明傻頭傻腦、好出洋相、辦事不正經,但是卻不知道這個詞其實背後是有歷史典故的。今天就來說一下我們為什麼要用“二百五”來表示罵人。

為什麼中國人用“二百五”罵人?源於背後的3個歷史故事

第1, 要追溯到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有一說客名為蘇秦。他說服當時的六國,結成聯盟,一起抵制秦國。結果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正當他為齊國效力時,遭刺客襲擊,不幸身亡。齊王知道這件事,便下令捉拿刺客。但是刺客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於是齊王想到一招引誘刺客出現。齊王下令將蘇秦的屍體鞭打的渾身是血,掛在城門上,還貼出黃榜,上面寫道:“蘇秦是一個內奸,齊王一直想除了他,多虧這位勇士出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現在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勇士前來領賞。”結果真的有4人前來領賞,他們都親口說自己就是殺死蘇秦的勇士。齊王看著這幾個為了賞金不惜撒謊的人,雖十分生氣,但仍然說道:“那這一千兩黃金怎麼給你們分呢?”這四個人顯然都不是真正的兇手,既然還能說道:“這好辦,把這一千兩黃金分成四份,一人二百五。”齊王看他們這回復,更加氣憤了,於是下令將這四個“二百五”都處死了。這四個人為了賞金竟傻傻中了圈套,還送上了自己的性命。於是“二百五”就成了一個典故。後人就用“二百五”來形容傻瓜、笨蛋和為財色迷惑的人。

為什麼中國人用“二百五”罵人?源於背後的3個歷史故事

第2, 源於銀兩

明朝中期,當時每五百兩白銀被稱為“一封”,那二百五十兩自然就是“半封”。“半封”諧音“半瘋”,也就是“傻子”。久而久之,“二百五”就變成了“傻子”的代名詞。

還有清朝銀錠,當時中國的另一種重要通貨幣就是銅錢。而每五百枚銅錢稱為“一吊”,二百五十枚銅錢自然就是“半吊”。因此,“二百五”也是“半吊子”的同義詞,意思為說話不正經、辦事好出洋相。

第3, 來源於這民間傳說

為什麼中國人用“二百五”罵人?源於背後的3個歷史故事

從前有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每日苦讀。但是這個秀才苦讀了大半輩子還沒落個好的結果。他便放棄了追求名碌,反而這個秀才到了晚年,喜得二子,不禁感慨起了自己一生的成敗。於是將大兒子取名為成事,小兒子取名為敗事。從此以後便對兩個兒子進行栽培,教他們讀書寫字。一天秀才吩咐兩個兒子在家大兒子寫三百個字,小兒子寫兩百個字。而這個大兒子成事喜歡偷懶,他少寫了五十個字,並讓自己的弟弟多寫五十個字給自己充數。秀才回到家,詢問妻子兩個兒子的寫字情況,妻子說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人都是二百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兒子寫的字不夠數,小兒子還多寫了,兩個人都寫了二百五十個字。所以後來“二百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用來形容一個人辦事不牢,不可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