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管晏列傳》中,司馬遷為什麼將兩個相差百年的人一起合傳?

《管晏列傳》是管仲和晏嬰的合傳。管仲和晏嬰雖然都是齊國的相國,都為齊國的強大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兩個人生活的時代,卻相差了一百多年。司馬遷為什麼要把這兩個相差一百多年的人放在一起合傳呢?他這麼做究竟是源於什麼樣的情結呢?這還是要從司馬遷早年的經歷說起。

《管晏列傳》中,司馬遷為什麼將兩個相差百年的人一起合傳?

司馬遷十歲通讀古文典籍,二十歲周遊全國,曾師從孔安國、董仲舒,交遊京師名門,在圈裡小有名氣。這樣的一個才華橫溢、閱歷豐富的人,肯定是不安於承襲父位、做一個小小的太史公的,一定是想成就一番功業的。但命運弄人、時運不濟,司馬遷在仕途上一直沒什麼起色,只在父親死後承襲了一個太史公。縱有滿腹經綸,奈何無人賞識,就這樣,在懷才不遇的憂悶中,司馬遷度過了最好的青年時光。

適逢李陵兵敗,大臣們一邊倒的地譴責李陵,漢武帝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覺得機會終於來了,就結合形勢,公正、合情理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結果漢武帝覺得司馬遷在為李陵辯護、有意貶低自己寵妃的哥哥,遂將其打入大牢,判了死刑。“李陵之禍”後,司馬遷的那些故交舊友全都退避三舍,無一人替他辯護;在他四處籌錢贖身時,左右親近無一人伸出援手,最終,司馬遷不得已而腐身苟活。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曾傷心地描述了這一境況:“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管晏列傳》中,司馬遷為什麼將兩個相差百年的人一起合傳?

由此可見,“李陵之禍”之前,司馬遷極度渴望有人賞識,渴望能有伯樂發現他這匹千里馬。所以,當他讀到“晏子薦賢不問出身,連車伕與縲紲之人都能奉為上賓、薦為大夫”之時,心中又是羨慕,又是哀嘆自己生不逢時:“倘若能遇見鮑叔或晏子任意一人,我的命運也不至於此啊!”想及此,司馬遷更加慕拜晏子。所以,在《管晏列傳》文末,司馬遷寫道:“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在“李陵之禍”發生之後、“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之時、忍辱偷生撰寫《史記》之際,司馬遷始終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一個人在“戰鬥”,那時的司馬遷,一定極度渴望能有一個瞭解自己的知己、支援自己的朋友。所以,當其讀到“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之時,一定會情不自禁、想到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往,對管鮑之交,他一定是羨慕不已的。

《管晏列傳》中,司馬遷為什麼將兩個相差百年的人一起合傳?

鮑叔的賞識和理解,成就了管仲,晏子的知人善用、唯才是舉,成就了縲紲中的越石父和卑賤的車伕。不離不棄的知己、賞識引薦的良師,司馬遷這一生都不曾遭遇,所以他把這些美好,在他的文章裡一一呈現。或許,這也是另一種圓滿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