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何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其中有何講究?你知道五服指什麼嗎?

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中,一直都是“父系家族”式的發展模式,在這個基礎之上,又衍生出了“九族”之說,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國家在相關的律法制度上明確規定,但凡是觸犯了某些條文的規定,便會禍及“九族”,最終因一人而九族敗落,乃是當時社會之常態。

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又有一種“五服論”,且後世一直公認:出了“五服”便不是親戚。那麼,究竟何為“五服”?為何人們會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呢?

為何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其中有何講究?你知道五服指什麼嗎?

一、何為“五服”?

所謂的“五服”,單單是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就好,簡單粗暴的理解便是“五種衣服”,不過具體些來理解的話,倒是有一番講述了。“五服論”所圍繞的核心便是當時的皇帝,以其為中心點來劃分親疏關係,內外分為了5層,最接近皇帝那一層便是和皇家最親的,以此類推。在一開始之時,“五服”被劃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賓服)、要服、荒服五大類,但是在後世的發展過程當中,又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意義。

為何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其中有何講究?你知道五服指什麼嗎?

關於“五服”的興起,在漢朝之時,《漢書。地理志》便曾記載:“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由此可見,“五服”在當時是一種行政區域的劃分,像我們所熟悉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便也是其中之一的形式,而這“服”則是意味這對最高統治者進行服務。

不過,除此之外,“五服”還是一種喪服制度。

在喪服上來定義“五服”,始於儒家思想中的禮制,不過正式被記載在冊納入國家的法典是在西晉時期,但是,此時所側重的並不是喪服禮制,而是服務於當時的罪行衡量,結合了儒家之禮制與法律,開始“禮律並重”,以儒家之禮儀規範來完善法律制度,同時也使得儒家之禮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何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其中有何講究?你知道五服指什麼嗎?

在喪服這方面,古代的人將“五服”定義為五種不同的衣服,以此來表示不同的等級,在這個基礎之上,在進行親疏的劃分,在親人離世之後,便透過五種不同的喪服劃分親疏來進行悼念,其中喪期等都是根據此來進行定論的。

不過,這“五服”在製作上也是相當之講究的,都是採用麻布來當製衣的面料,雖說是如此,但也進行了極為細緻的劃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以此,人們可以根據喪服的不同,看出不同的人和離世之人的親疏關係。

為何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其中有何講究?你知道五服指什麼嗎?

二、為何出了“五服”不算是親戚?、

具體而言,這喪服之中的“五服”制度,其實單純地從親屬輩分上來說,便是這一家之中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其兒女一輩,由上及下的5代人。在古代,很多時候都是根據這個來進行相關事宜的,比如說最為常見的婚姻,在當時都是要在“五服”的基礎上來進行的,“五服”之外都是可以結婚的,“五服”之內就是自家人,不會有婚姻。

當然,很多人好奇,古代的時候表兄妹成婚難道不是屬於“五服”嗎?其實,兄妹是在“五服”之外的。母系的親戚在當時被認作是外親,不屬於本宗親,其中所講究的規矩相當之多,倒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說得清的了。但是,之所以說出了“五服”不算是親戚,其實是和實際的情況有關係,在喪禮中不用穿喪服,且基本上“五服”外的人在平日裡的走動也不多。

為何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其中有何講究?你知道五服指什麼嗎?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現如今大家倒是沒有那麼講究,“五服”制度也算是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不過,瞭解一下還是有必要的,畢竟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在現實的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在平日裡的相處,只要感情好,倒是也不在乎是不是親戚了,即便是朋友,依舊是可以親如一家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