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蒙元統治中國後積極向漢文化靠攏

蒙元和滿清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是,他們之間的情況又有很大的不同。換句話說,滿族起事造反,是帶著“七大恨“入關的,而蒙古人似乎沒有那麼多的仇恨。

景定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漠南開平城(其王府所在地,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宣佈即位。為了更好的管理他的王朝,忽必烈大膽採用“漢法”,對以遊牧為主的蒙古帝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在他以前的蒙古各個皇帝繼位以後都沒有一個“年號”,只用一個簡單的12生肖來表示,比如“狗兒年”“鼠兒年等等”,而忽必烈不一樣,他參照前朝“定製”來紀年,於是,忽必烈將他即位那一年定為“中統元年”。

蒙元統治中國後積極向漢文化靠攏

忽必烈

向漢人學習,向漢文化學習,成了忽必烈當時的頭等大事。中統四年(1263年),忽必烈即開平城為上都;第二年,又定燕京為中都(1272年升為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從漠北轉移到中原漢地。

到了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問計語劉秉忠等漢人文臣,然後商定蒙元統治的國號為“大元”。

那麼,這個劉秉忠又是什麼人呢?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元代政治家,作家,城市規劃專家。字仲晦,原名侃。邢州(今河北邢臺)人。曾為僧,法名子聰。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寵任益隆,曾經位至三公,官居太保。

劉秉忠為忽必烈起草了一份詔書。這就是《建國號詔》,這份詔書說:“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

蒙元統治中國後積極向漢文化靠攏

劉秉忠

這就表明了蒙元建過號是遵循中原“古制”行事,進一步確定本朝的正統地位。詔書中還說來,本朝“輿圖之廣,歷古所無”,像漢唐那樣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為名,都不足以顯示其盛大。

於是,蒙元就在《易經》這部中原最古老的“經書”挑了一個“大哉乾元”,以“元”為國號。“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元,就是“大”,元朝,就是“大蒙古”的意思。

元朝建號以後,大蒙古國的國名在漢文文書中不再使用,但並沒有廢除,蒙文文書中仍用此號,通常是與漢名國號並稱。換言之,在元朝建國之初,忽必烈醉心於在中原文化中尋找“正統”的根據,“討好”漢文化。要統治中原王朝,必須學習借鑑中原文化,這就是忽必烈的高明之處,也是他與後金以及後來的清滿懷仇恨是不一樣的。

當然,忽必烈儘管沒有采取過激的行為,但畢竟還是有侷限性的,他拒絕科舉取士,也使得很多文人儒士歸隱山林,不願意為元朝效力。這種情況持續到元仁宗才結束。延祐元年(1314年),堅持漢化的元仁宗為了進一步加強統治,恢復了科舉取士,史稱“延祐復科”。

這一措施,才真正讓那些隱居的宋朝大儒們認為蒙元脫下了野蠻的獸皮,穿上了文明的大衣,才紛紛出山為元政府效力。以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還有很多漢族文人還以大元遺老自居,不願為明朝服務,這種輪迴確實驚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