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位“封疆大吏”的跑官記錄:生動見證當時政治生態

晚清吏治腐敗、跑官賣官盛行是人所共知的史實。朝廷為籌集軍費大開納捐之門,掌握保舉之權的大官廣收賄賂,連一些寄生在權力之上的書吏也上下其手、雁過拔毛,在經手過程中將權力最大限度地兌現。長期在曾國藩幕府的李興銳在其日記中詳盡地記錄了他在京城“跑官”的經過,生動地反映了晚清時的政治生態。

一位“封疆大吏”的跑官記錄:生動見證當時政治生態

太平軍狂飆北上,進攻長沙時,瀏陽本地的幫會徵義堂聞風起事,李興銳聚集鄉人興辦團練以自保,後來協助前來圍剿的江忠源鎮壓了徵義堂。太平軍從江西上高、萬載縣向西入湖南境,圖謀長沙,他帶領團練又協助湖南巡撫駱秉璋派出的官軍,與太平軍鏖戰,將太平軍擋在瀏陽以東。他這番作為被求才若渴的曾國藩獲知,曾國藩率湘軍進入江西后,寫信招攬李興銳。李興銳便在曾國藩坐困江西與太平軍反覆拉鋸的灰暗歲月,投入曾氏的幕府,爾後十數年追隨曾國藩,成為其最為倚重的幕僚之一。

同治八年(1869),曾國藩從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又將李興銳帶到了保定。論功行賞,曾國藩當然要為這位出過大力立過大功的幕僚找出路,於是上奏保薦李興銳補了大名府知府的缺。

當時曾國藩位高權重,一言九鼎,他的保舉朝廷一般照準,於是李興銳被任命為大名府知府。可還沒有正式上任,他先被曾國藩派去辦一個急差——去直隸南部災區賑災,然後回到保定,準備赴京引見。何謂“引見”?就是初任或保舉府、縣官員的人,除非聖旨命令“毋庸引見”而直接去赴任外,一般要先進京城,由吏部的人帶著去拜見皇帝,由皇帝訓話。如此顯示皇帝對地方行政的重視,受到召見的府、縣主官才能正式去接印理政。

北京對秀才出身的李興銳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城市。他不比曾國藩其他幾位幕僚李鴻章、梅啟照、龐際雲,這幾位都考中進士且進了翰林院學習幾年,在京城熟門熟路。

而兩眼一抹黑的李興銳,採取了兩條簡單而又管用的辦法疏通門路:一是用錢開道,二是拜會同鄉和好友。

一位“封疆大吏”的跑官記錄:生動見證當時政治生態

同治九年五月十五(1870年6月13日)傍晚,李興銳由彰儀門(廣安門)進北京。據《李興銳日記》所載第二天的行程:

早起至吏部直隸股主掾管襄芬(字欣之,浙、紹人)家,託以辦理引見事宜,共允部費:府百六十金,併案引見,道加百金,但得無多話糾纏。是又書辦中之矯矯者。旋又拜曾劼剛戶部、許仙屏編修、錢調甫廉訪。是日晴。

李興銳和這位紹興師爺都是明白人,明碼標價,彼此不含糊。管師爺答應的是:如果最終以知府銜任用,交一百六十兩銀子,和其他官員批次引見;如果高配——即以道員銜任知府(道員為正四品,知府為從四品),則再追加一百兩銀子。而且管師爺叮囑他皇帝接見時別多說話,純粹走過場。

交了錢,還不放心,於是他馬上去拜見三位和他關係親密的人。曾劼剛即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此時任戶部員外郎,李興銳和曾國藩兩位公子關係密切,情同兄弟。許仙屏即許振禕,江西奉新人,咸豐年間和李興銳一起在曾國藩幕府中效勞,亦深得曾氏信賴;同治二年進京會試中進士,此時任翰林院編修;錢調甫即錢鼎銘,江蘇太倉人,曾受上海道臺委託,赴安慶乞曾國藩出兵上海阻擊太平軍而一舉成名,與李興銳結下過“戰鬥友誼”,此時任按察使。

我相信這三位哥們一定對李興銳面授機宜,甚至開具一個拜碼頭的名單。接下來一個多月,李興銳在北京的主要活動就是拜會官場的同鄉、朋友,請客吃飯。

果然是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六月二十五(西曆7月23日),李興銳獲得皇帝和太后的召見,其在日記中載:

午初叫起,吏部帶九排十四員,餘與安徽知府馬文夢為第五排,齊入乾清門,挨次詣養心殿,跪於階下,口背:李興銳,年四十歲。起,趨而出。天顏仰覲,英武巍嚴。兩宮坐紗簾之內,不得瞻仰。旋奉旨:李興銳著準補大名府知府,以道員任用,欽此。

如願以償,李興銳以道員銜高配任知府,得追加給管師爺一百兩銀子。這番北京跑官花了多少錢呢?

光借用的公款就多達千兩,加上自己的積蓄和私人借貸,在保定、北京一年花費巨大,連曾國藩也覺得驚訝。可是有什麼辦法,不如此又能如何呢?

一位“封疆大吏”的跑官記錄:生動見證當時政治生態

然而,李興銳並沒有去大名府履職,因為爆發了“天津教案”,曾國藩奉旨去救火,於是召李興銳前去天津輔佐他辦理這個天下第一棘手的事。李興銳和丁日昌成為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的左膀右臂,他和曾國藩一起嚐盡了箇中辛酸。曾國藩為此受天下之謗,弄得裡外不是人,一世英名墜地。後來其門生李鴻章代替他就任直隸總督,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於是他又徵求李興銳的意見,問願不願意和他一起回金陵。

李興銳當然巴不得,恩主曾國藩已不當直隸總督了,新任總督李鴻章雖是故人,但畢竟隔了一層,而且三省交界的大名府,哪如江南富饒。於是,曾國藩替他上奏朝廷,以李興銳高堂老母多病,且常住金陵,他必須回金陵奉養為由,請求能否就近在兩江地區安排個合適的職務?

吏部的憤怒可想而知,不甘心人事大權被疆臣侵佔,於是回覆說,如果要回金陵奉養母親可以,開缺——即辭官就可以。另外安排職務,沒門。但曾國藩有的是辦法,兩江轄區可以找許多差事給李興銳做。李隨曾回到金陵後,曾國藩馬上委託他在兩江轄區考察府縣官吏、水陸軍營、釐卡以及上海的官辦工廠。這個權力很大,李被兩江文武官吏視為“小欽差”,一路上有人送錢——當然其日記中多記載為“婉拒”。

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國藩臨死前幾天,委派李興銳前去上海管理機器製造局。後三年,李興銳被正式任命為上海機器製造局總辦。上海成為李興銳後來發達的最佳舞臺,他不但獲得很多錢財,而且積累了和洋人打交道的豐富經驗。這在大清官員隊伍中鳳毛麟角。加上他活到78歲高齡,因此以諸生出身,也沒有帶過兵,能官至封疆大吏。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古早故事”,其中有更多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宣告:本文轉載自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