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賞識反成“絆腳石”:蒲松齡無緣附驥尾,只是因為考官“內幕”

賞識反成“絆腳石”:蒲松齡無緣附驥尾,只是因為考官“內幕”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號柳泉居士,乃山東淄川縣人士。著作《聊齋志異》,乃是明清志怪小說的巔峰之作。後人皆稱其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在蒲松齡的故里蒲家莊仍然保留著其故居並且還建立了聊齋城。《聊齋志異》中充斥著對於科舉制度的批判,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同時延續了這一觀點。

一、屢試不第的聊齋先生

糊眼冬烘鬼夢時,憎命文章難侍”。

這是蒲松齡在小說中,對於自己的評價。蒲松齡和吳敬梓的共同特點,就是同為落榜書生。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成就了二人。正所謂是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 少年科舉多坎坷

一世無緣附驥尾,三生有幸落孫山

”。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蒲松齡一生與體制內無緣,但卻在文學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詣。在古代讀書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打馬御街。包括現在的山東人仍然有人將,透過考公務員,成為國家公職人員作為人生大事。

作為山東人的蒲松齡,當然不例外。

《淄川縣誌》“順治十四年,柳泉先生童生試道、府、臺位列第一。文名甚籍”。

而這一年,他才十九歲。正可謂是少年得志,前途一片大好。隨後接連在縣試和府試中,連奪榜首。

賞識反成“絆腳石”:蒲松齡無緣附驥尾,只是因為考官“內幕”

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他能夠更上一層樓。對於當時的蒲松齡來說,這也是勢在必得的。有“南施北宋”之稱的施閏章所主持的院試中,他出了一個題目名為《蚤起》。這是取材於《孟子》中

“齊人有一妻一妾”

因為當時實行“八股取士”制度,要求士人根據儒家思想作出自己的評論,也就是議論文。而極富想象力的蒲松齡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創作了一篇描寫人情世故的小品文。施閏章為愛才之人,當即評價

“觀書如月,運筆如風”。

所以年僅二十歲的蒲松齡,在院試中拔得頭籌,獲得了秀才的名號。一時之間,鄰里左右非常羨慕

。當時還有許多人因為其是蒙元后裔而十分輕視,但自此之後便名聲鵲起。

隨後,他信心滿滿的籌備著下一步的打算,朝著進士之路一步步的邁進。

2.漫漫著書育人路

在第一次鄉試失利後,

蒲松齡趁空閒之餘便在路邊支起了茶水攤

。而別人這麼做是為了賺錢餬口,他卻是為了聽故事。往來的行人,路途顛簸,而古代又沒有現在隨處可見的超市。所以,看見路邊有人難免會駐足歇息。

蒲松齡從不收取茶水錢,他要的是故事。

每講一個故事,便能得到一碗茶水。就這樣,蒲松齡的素材逐漸多了起來。他將聽取的奇聞異事,都逐一記錄下來。晚上回家之後,便挑燈夜戰,進行文學處理。

賞識反成“絆腳石”:蒲松齡無緣附驥尾,只是因為考官“內幕”

同時,

為了養家餬口他還做起了教書先生。

去到當地王村有名的富戶王氏家中,傳道授業解惑。後來,還去往同鄉孫蕙所任職的江蘇寶應為其充當幕僚。因為思念家鄉故土,他又欣然返還。

於是重操舊業,到了當地員外畢際友家擔任教書先生。

畢家祖上在明朝為官,還曾擔任過康熙時期的通州知州。

在當地,是赫赫有名的大戶人家。蒲松齡在畢家的角色,相當於是師爺兼老師。除了教授知識外,還幫助他們出謀劃策,處理信件往來。

二、柳泉居士不第之因

魯迅先生評價蒲松齡道

“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於率意,亦多蕪穢,自題‘戲編’,得其實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文采奕奕,想象力豐富之人卻始終無法得到當權者的認可。這其實與當朝的科舉制度還有個人因素有著很大的關係。

1. 成也難施,敗也難施

“愚山先生,吾師也。方見知時,餘猶童子。竊見其獎進士子,拳拳如恐不盡。”

在古代所有的師生之誼和同學之情都是來自於科舉考試。一旦錄取,同批考試的就是自己的同學;而負責監考和批閱之人乃為老師。學生,就是其門生故舊。

施閏章對於蒲松齡而言,可謂是有著知遇之恩。在他看完蒲松齡的《蚤起》後評價:

“將一時富貴醜態畢露於二字之上”

。可見,就其個人而言是非常肯定蒲松齡的學識以及觀點的。所以,他才將蒲排在了第一。

賞識反成“絆腳石”:蒲松齡無緣附驥尾,只是因為考官“內幕”

但自明朝開始,以至清朝一直實行的

“八股取士”

法則。即出題和答題內容,必須經世致用。並且,都繞不開

“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種思想。而蒲松齡的文章,完全是和八股文背道而馳。

八股講究“

代聖人而立言”

,讓你用聖人的口吻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蒲松齡的文章,雖然都是發自肺腑而且感情真摯但在時人看來這與離經叛道無異。當時康熙也曾想過八股取士的壞處,但苦於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

《左傳》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雖然蒲松齡一生未能考取功名,但他從未忘記立言一事。閒來無事,他還是喜歡收集各種奇譚怪想。並且,在整理時加入自己的特殊感情。於是便形成了不朽名篇

《聊齋志異》。

2.釋放錯誤訊號

當施閏章承認了《蚤起》之後,蒲松齡便自然而然的認為自己的獨具一格始終能夠得到其他老師的認可。首先來講,

施閏章本人的文學成就也非常高

,並且他能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是那種不拘一格之人。

對於敢表達自己觀點之人,他自然是非常認同

。但這就給了蒲松齡一個錯誤的訊號

,在他眼中,既然如此英明的施閏章能夠賞識自己,那麼其他同仁還不一定如他。自然,也會受到除施閏章之外其他人的肯定。

賞識反成“絆腳石”:蒲松齡無緣附驥尾,只是因為考官“內幕”

正所謂是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可以說蒲松齡是懷著一種僥倖心理,他不想著去改變自己的作文觀點而想著能夠碰到所有人都像施閏章一樣。那麼既然你抱

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想法,就應該去揣度統治者真正需要什麼。

施閏章給了蒲松齡以自信,但也給了他錯誤的觀點。蒲松齡在第一次鄉試過後,開始了自己的撰書之路。他用

靈活文筆

以小說的方式,去應對

呆滯、古板的八股取士

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

三、惜才的愚山先生

“觀書如月,運筆如風”

,這是施閏章對於蒲松齡所作八股文之評價。拆開來講,就是說蒲松齡將前人之書讀的非常透徹;而且做起文章來如行雲流水一般,一氣呵成。這是非常正面的評價,蒲松齡也一直堅持著這種寫作風格。

1.科舉政策的嚴格

當然,如果是運用在小說的創作上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八股文講究的是句子長短,音調高低必須對仗工整且絕不允許自由發揮,就連字數也要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康熙要求士子“

窮經考義無雜荒誕之談,所擢之文,必令清真雅正”

而且康熙皇帝自己作文也是樸實簡明,從不追求辭藻華麗。正所謂

“上行下效”,

既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都已經明確了八股文的考試方法,那麼就不應該再去追求些其他內容。

賞識反成“絆腳石”:蒲松齡無緣附驥尾,只是因為考官“內幕”

在古代讀書的目的就是

“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既然中舉是蒲松齡孜孜不倦的追求那麼在科考時就不應該再去寫神鬼怪誕之事。施閏章當時之所以能夠錄取蒲松齡,除卻其自身原因外還有當時清朝剛坐穩江山對於科舉之事管理並不嚴格。

2. 幸得君王憐憫

蒲松齡前往省城濟南,準備參加鄉試

。眼看著離著夢想的京城,只有一步之遙。但前行之路卻戛然而止

,這一次他落榜了。然而其並未灰心,畢竟自己還年輕受點挫折不算什麼。於是其一次次的參加鄉試,但屢屢落第。在七十三歲時,參加最後一次秋闈。朝廷念其年邁,於是給了他貢生的頭銜。

歸根結底,科舉是為皇家招攬人才。那麼老闆都已經明確了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員工,底下官員就絕對不敢再因為欣賞一個人的文采而破格錄取。

畢竟,什麼樣的事情也比不過自己頭頂的烏紗重要。

蒲松齡屢試不第,不能單純的將責任歸咎於施閏章。

他也是出於愛才之心,才將蒲松齡收至麾下。也正是施閏章給的信心,才能夠使蒲松齡一次次的參加鄉試。不過好在最後蒲公還落得了貢生之名還任職

“儒學訓導”

。雖然只是虛名,但總對得起他一生的科舉事業。

四、

一世無緣附驥尾,三生有幸落孫山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如果蒲松齡鄉試成功,或者再進一步成為翰林學士。那麼可能中國文壇就會少了一個小說家,政壇上有多了一位衣冠之輩。進入了仕途,他就只能忙於政務而無心修行文學。不論他是否中第,都不妨礙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蒲松齡志》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