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

李伯聰先生在他的《扁鵲與扁鵲學派研究》(西安,陝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 版)一書中提出:第一,中醫的學派爭鳴始於戰國時期,而不是“醫之門戶分於金 元”;第二,中醫史的發展歷程不是“一元,一個學派,一脈正統傳承”的過程,而 是“多元,多個學派,爭鳴並進”的過程。因此,扁鵲學派是中醫史上出現最早, 在戰國、秦漢時期享譽最高、影響最大的學派。李伯聰先生還具體考證出:中醫史上 的第一個學派不是黃帝學派而是扁鵲學派。它是戰國、秦漢時期影響最大、聲譽最高 的學派。它有本學派醫經和醫方。《黃帝扁鵲之脈書》(指《史記 倉公傳》所引 《黃帝之脈書》、《上經》、《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

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

《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等十部)是戰國時期扁鵲派著作;《扁鵲內 外 經》是其派醫經;《扁鶴俞附方》是其派經方。古籍中所見署名“扁鵲”、“子義”、 “吳普”、“李當之”的本草,都是扁鵲派的本草著作。今傳之《難經》、《中藏經》, 不是發揮《內經》奧旨之作,而是扁鵲學派東漢和六朝時期的著作。《漢書 方技 略》醫經總論使用了扁鵲派傳統術語,反映了扁鵲派某些獨有的醫學觀,是以概括 扁鵲學派醫經為主而撰寫的。《褚氏遺書》、《扁鵲心書》是宋代扁鵲派著作。其派人 物有漢代著名醫家淳于意、華佗、涪翁、程高、郭玉,南北朝世醫徐氏(七世十一 人,如徐文伯、徐嗣伯、徐之才等)及以“第三扁鵲”自命的南宋竇材等。

李伯聰先生的研究頗有獨到之處,為我們揭開祖國醫學神秘的面紗提供了活潑的 思路。從扁鵲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早期醫學的醫、藥不同源的特徵,而且還可以 進而明確祖國醫學的基本源頭是黃老學派。黃老思想作為完整的道醫學,在扁鵲時 代,還是完整的,但是後來,醫學的源頭只剩下了 “黃”,而不見了 “老”,神治一 脈不再為人所知。

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

一、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

(一)扁鵲學派的源頭之一是禁咒

黃帝學派是不主張禁咒的,禁咒顯然另有其源。《素問 五臟別論》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在扁鵲學派存在並興旺時期的戰國秦漢之際,醫巫尚未分 離,醫學仍把巫術當成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直至唐代都是如此。據《史記》載, 長桑君傳扁鵲“我有禁方”,陽慶傳淳于意十種醫書中,也有《接陰陽禁書》。以後 南北朝時世醫徐氏的醫術,從《南史》的記載中也有巫術成份。《中藏經》中也可見 “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 程”(《中藏經 陰陽大要調神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5。)等提法。雖 然史載淳于意是堅決反對巫術的,但從整個學派來說,是保留了不少巫術成份的痕 跡。

長桑君,道教仙人。據傳說,長桑君曾傳扁鵲醫術,是扁鵲的師父。扁鵲年輕時 為舍長,長桑君寄宿在舍內,扁鵲覺長桑君非同一般的人,便恭敬禮貌待長桑君十餘 年。一日,長桑君悄悄地將扁鵲叫到一旁,對扁鵲說:我有醫道方面的秘方,我現在 老了,想傳授與你,希望你不要外傳。扁鵲答應他後,他拿出懷裡的藥對扁鵲說:你 服用此藥後三十日,可以洞察一切。並將珍藏的秘方全部給了扁鵲後,忽然隱身化形 不見了。扁鵲按照長桑君給他說的方法服藥後三十日,果然就能看清楚病人的五臟六 腑病因所在,以此診病而成為名醫了。

禁咒既為“不可外傳”的“禁方”,故後世只聞其名,不明其理。至於扁鵲本人 雖然身懷絕技,也不曾為此絕學張目,也在情理之中。

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

(二)本草源頭是“五苦六辛”

“五苦六辛”出自《漢書 方技略》,是扁鵲學派本草學的重要理論,其義今已 不傳,《內經》亦無此說。張子和根據攻邪理論及汗吐下三法的運用經驗,結合藥物 性味,闡釋為:“五者,五臟也,髒者裡也;六者,腑也,腑者表也。病在裡屬陰分,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洩之,病在表屬陽分,宜以辛溫之劑發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 意也。”並結合五積六聚、表熱裡寒、用藥方法等具體臨床運用說明這一理論。《儒 門事親》舉吐藥29味,汗藥如味,下藥30味,《本草綱目》參照此錄人,對後人影 響較大。但有相當比例的藥物在歷代本草著作中,均未載它們的汗吐下功用,後世醫 家習慣上也未把它們作汗吐下藥對待。據史料記載,高後八年陽慶傳淳于意之書有 《藥論》,扁鵲弟子有《子儀本草》,華佗弟子有《李當之本草》、《吳普本草》,現均 不存,僅《吳普本草》部分佚文儲存在《證類本草》、《本草綱目》中。《吳普本草》 引“扁鵲”、“神農” 二家,不同之處頗多,當各是一家之言。然而張子和引用這些 藥物時,均申明“以本草考之”,“以本草校之”,必有所本。既然《神農本草》系統 無載,則極可能在扁鵲學派本草中這些藥物均被認為有汗吐下效用。

(三)決死生

“決死生”,後人亦稱“短期”,即敢於準確預測患者的生死,是扁鵲學派的重要 學術特徵。淳于意自述:“即嘗巳為人治,診病決死生,有驗精良”(司馬遷《史 記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96: 2813),在其“診籍” 25例 醫案中也貫穿“決死生”思想。華佗治督郵徐毅、軍吏梅平、廣陵太守等案,均有 決死生之預測(陳壽《三國志》卷二十九。方技。北京:中華書局,1959: 799。)。 《脈經 第五》有“扁鵲診諸反逆要訣”的篇目,也反映了這種學術特徵。而《內 經》中卻迴避甚至批評這種理論。《素問 陰陽類論》中,“雷公曰:問短期,黃帝 不應。”《素問 疏五過論》:“……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 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

二、扁鵲學派的影響

扁鵲學派自唐以後已漸衰微,但仍承學有人。特別是到了宋金時期,在中醫學的 格局又一歷史性轉折的前夜,竟又出現了一些極力推崇和讚譽扁鵲學派的醫家。如宋 代醫家許希以針術治療仁宗疾愈,得帝之賜,“希拜謝巳,又西向拜。帝問其故。對 曰:“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乎”(脫脫《宋史》卷 四百六十二。方技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宋代名醫龐安時雲:“世所謂醫術, 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求於其書,而言之不詳, 意者使人自求之歟!予之術,蓋出於此”(同上)。南宋初,竇材著《扁鵲心書》(公 元1146年)自稱為“第三扁鵲”。李伯聰先生認為竇材是最後一位扁鵲派醫家,《扁 鶴心書》是最後一部扁鵲派的著作,扁鵲派發展的歷史也至此而宣告終結。但據其 他學者研究,張子和應是黃、扁兩大學派交融的重要人物,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張 子和更多地傳承了扁鵲學派的理論及治療方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