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內憂外患下,戴克裡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導言:

戴克裡先當上羅馬帝國之主後,透過加強集權統治,硬生生地將羅馬“三世紀危機”拉出來了泥潭。

俗話說得好,拔出蘿蔔帶出泥。如何讓蘿蔔恢復乾淨,免不了進行清洗。但用中央集權這一把水龍頭,根本衝不乾淨蘿蔔上的泥。

當時,單一的中央集權面臨著治理廣袤地域空間的困境,也抵禦不了1萬公里邊境時常來犯的入侵者。為了幫助羅馬渡過危機,為了鞏固自己的絕對地位,戴克裡先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就是歷史上的“四帝共治”制度。

內憂外患下,戴克裡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一、戴克裡先撿了個爛攤子:危機四伏的羅馬

戴克裡先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

盛極一時的羅馬和平時代,被前任們早就敗光了。戴克裡先當政的3世紀,歷史上史稱“三世紀危機”。那時,羅馬處於危機四伏的年代,混亂與危機並存、蕭條和無序比肩、入侵和暴力同在。總結一下,主要是內憂外患。

內憂體現在:

1。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不夠,羅馬帝國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中央政府集權統治基本形同虛設,處於癱瘓狀態。無能的中央政府,必然會招致被統治者的不滿和反抗,這是歷史向前發展的必然性。

羅馬中央政府也面臨著日趨激烈的權力鬥爭。這是世襲制王朝的弊端,憑藉血緣一任接續一任,統治者只上位,卻無所作為,導致內部管理混亂,各路人馬都蠢蠢欲動。

2。羅馬軍隊曾開疆拓土用力過猛。一直在持續不斷對外擴張,羅馬城的政治地位在風雨中搖擺,使得中央政府對廣袤土地的掌控權在慢慢削弱。在大肆開疆拓土的同時,以羅馬城為政治中心的帝國格局,伴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而顯得鞭長莫及了。

當時羅馬帝國發展到了地跨歐亞非三洲之大。這樣的領土面積有點過於龐大。沒有能力的統治者,會顧此失彼。

內憂外患下,戴克裡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三是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羅馬歷史上,軍隊的力量都讓帝王懼怕。27個合法皇帝中曾高達18個是被軍隊迫害的,其中16個被軍隊殺害了,2個被迫自殺了。起初,軍隊是皇家的僕人,後來居然成了主人。這個與皇帝們為了自保極力籠絡軍隊有著直接關聯。

塞維魯皇帝還留下了臭名昭著的遺訓,就是要讓士兵們都賺得盆滿缽滿、腰纏萬貫,其他人不用管其死活、貧富。結果軍隊就無限自我膨脹,連基本的軍事紀律都扔掉了,連武器都可以丟棄。這樣軍隊根本沒了戰鬥力,指望他們能抵禦外侮簡直不啻於緣木求魚。

外患體現在:

外部的其他國家,嗅到了“魚腥味”,紛紛想要乘機來分一杯羹,羅馬的邊境區域變得不太平,經常會受到外族的入侵。

日耳曼人對羅馬人開始了進攻性戰爭。在公元250年前後,戰火迅速燃起,並如野草被點燃後一般,迅速燒遍了多瑙河到萊茵河三角洲一帶。在公元258年,羅馬帝王在與薩珊波斯的戰爭中被敵軍俘虜,成了奴隸。這位帝王在波斯境內活得相當憋屈和屈辱,每次都要在國王上馬時弓下背當腳蹬,最終客死在異國他鄉。

當時的羅馬帝國四境,已然是危機四伏。

內憂外患下,戴克裡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二、戴克裡先站在巨人肩上推進統治改革,使好做法得以傳承

戴克裡先採用“四帝共治”制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了,不是激進改革的產物,是戴克裡先站在巨人肩上的結果。所說的巨人就是分權思想。分權思想為“四帝共治”的統治模式當了“先鋒”。

早在戴克裡先的統治者就開始了共治和分權統治的調整與探索。公元238年,元老院支援、推選、擁立了兩名元老上臺,分別是戈爾狄亞努斯一世的父親和兒子,當時老子和兒子是享有同等的權力。

公元253年,瓦勒裡安和兒子蓋勒裡努斯實行共治的格局,老子統治羅馬東部區域,兒子管理羅馬西部區域。這時候老子和兒子已經分工相當明確,實行的是區域分權。

公元283年,卡路斯和他的兩個兒子實行了三人共治。

戴克裡先上位後,地方上的離心傾向很嚴重,不僅有內部的人民起義,還要面臨外族入侵。戴裡克先為了平息這些叛亂和入侵,不得不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小亞細亞的科米底亞地區。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羅馬帝國的西部只能被他冷落了。

為了防範一觸即發的危險和集中優勢對抗外族,戴克裡先延續了前人的理念,分割槽域共治。戴裡克先緊盯羅馬東部的發展,讓小亞細亞地區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成為抗擊外族的橋頭堡。羅馬西部的事務委託給他人負責。

內憂外患下,戴克裡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三、戴克裡先為保證權力有序交接推進改革,使帝國相對穩定

戴克裡先上位前,羅馬繼承問題相當混亂,導致了權力真空、權力鬥爭的弊端。

克勞狄王朝、安敦尼王朝實行的是養子繼承製,弗拉維王朝、賽維魯王朝實行的是父子繼承製、兄弟繼承製。這些王朝的繼承方式,只有一條血緣套路可言。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謂是災難。事實也證明,羅馬帝國後期災難頻現。公元235年到公元284年,短短的50年間,羅馬帝國曾出現了24名皇帝。這些帝王都是短命的。

戴克裡先推行共治制度,在人選方面,並沒有實行一家獨大的慣例,打破了子承父、弟承兄的格局。這與戴克裡先的出身有關。戴克裡先是達爾馬提亞人,就是如今的克羅埃西亞沿海區域。戴克裡先的父親是一位身份低賤的被釋放的奴隸。

戴克裡先沒有一點背景,白手起家,從一名普通士兵,一步一步爬上了宮廷近衛軍首領的職位。赤腳出身的他,在軍隊裡很有威望。

內憂外患下,戴克裡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公元284年,戴克裡先被手下的軍隊擁立為羅馬新皇帝。在權力鬥爭中,戴克裡先所向披靡,擊敗了同樣覬覦帝位的對手,順利登上了皇帝寶座。

戴克裡先,堅持了任人唯賢的原則。

公元285年,戴克裡先提拔了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凱撒(副皇帝),一年之後,心腹大將的作為讓戴克裡先很滿意。為了繼續拉攏人心,公元286年,將其提升為奧古斯都(相當於正皇帝)。

戴克裡先發現這種的做法,很省心,也很有用。所以,後來波斯國王在東方發動了戰爭,戴克裡先複製了先前的經驗,在公元293年,任命了兩個年輕有為的軍官——-土坦提烏斯和加列裡烏斯為凱撒(副皇帝)。

這樣整個羅馬帝國被戴裡克先分成了四大部分,並選擇了四個重要的戰略地點作為四名正副皇帝的根據地,形成了名義上的四帝理事的格局。戴裡克先和馬克西米安為共治皇帝,兩人一起share奧古斯都的頭銜,兩位軍官是他們的繼承人,share凱撒的頭銜。

這樣避免了一位統治者無限掌握權力變得驕奢淫逸、專橫無度,也讓權力從奧古斯都從凱撒得到有序傳承。

內憂外患下,戴克裡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四人組合統治羅馬的格局,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戴克裡先始終是四人組合中的核心,他以君主的地位自稱,握著最高權力,好似現代企業中的董事長。但戴克裡先這位董事長很勤政,既統籌全面工作,也有自己單獨的一塊工作。

戴裡克先,還聘請了三位職業經理人。這三位職業經理人,給予了他們相對大的自由裁量權,在職責分工內有著說一不二的權威性,但需要服從整個企業發展大局,聽從董事長戴克裡先的指揮。

職業經理人的發展前景也十分光明,不會止步於職業經理人的天花板,可以得到晉升,可以從凱撒(副皇帝)升級為奧古斯都(正皇帝)。

這樣關係的四人組合,讓戴克裡先不僅能成為核心,也能統攬帝國的全域管理,更能讓三個鐵哥們誠心為他賣命。三個鐵哥們,在各自地域稱帝中,也很有存在感。可以說,各得所需。

內憂外患下,戴克裡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結語

戴克裡先創設的“四帝共治”制度,是非常時期一種非常政治手段、或是政治形態。

戴克裡先採用這一制度,是在羅馬帝國面臨嚴峻形勢挑戰下的應急選擇。國內社會危機四伏、邊境蠻族勢力騷擾不斷、中央集權管理混亂,這些客觀存在因素,是戴克裡先推行“四帝共治”制度改革的外因。

戴克裡先創設的“四帝共治”制度,也是對百年來君王世襲制度發起了挑戰,想要取而代之。血緣世襲制在歷史上滋生了腐敗等弊端,也讓統治者變得不思進取。

草根出身的戴克裡先從主觀上,想要糾正傳統陋習。

文/枕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