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順著歷史脈絡來分析,呂后應該向商山四皓使用了“殺手鐧”——承諾太子劉盈上位,那麼西漢將會把“黃老之學”定為官方顯學,並且依靠“無為而治”的思想來治理國家。相信再也沒有什麼條件比這個更能打動商山四皓的了。

在歷史上,從漢初到漢武帝之前,西漢一直是用“黃老之學”來治理國家的,到了漢武帝之後才開始有所改變,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歷經三朝,她本人更是“黃老之學”最大的支持者。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黃老學說)

而商山四皓,是秦漢交際時黃老學派中的領軍人物,如果呂后是這樣的承諾的,商山四皓不可不能不出山。在《留侯世家》中記錄了呂后請出商山四皓的三個方法:

一,語氣謙恭的一封太子書信,代表著呂后對四皓的態度;

二,金玉璧帛的厚禮,代表著呂后對四皓的誠意;

三,請“舌辯之士”跟著去,一起說服四皓出山。

個人認為,“商山四皓”也是當年去過咸陽見秦始皇的人物,一封書信和厚禮就能把他們請出,這不太可能。因為比起“未來皇帝之位”來說,呂后所給的這些都是小恩小惠,太輕了。而且太子劉盈後來當了皇帝之後,商山四皓也跟著退隱了,這也說明了“四皓出山”也不是因為漢朝的官祿爵位!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商山四皓與太子面見劉邦)

那“商山四皓”最終出山應該就跟第三條有關了——“舌辨之士”。“舌辨之士”到底得到了呂后什麼樣的指示?又向四皓承諾過什麼?又是如何說服四皓出山的呢?答案應該只有一個——黃老學派的治世理想和道統傳承。

對於士人來說,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了!我們都知道,任何一門學說,是否能實現其治世理想,或者它的傳承是否久遠,都要看這一門學說是否能得到當朝統者的需要。比如秦始皇為了推行“大一統”的理念,因此法家學術因此成為了秦朝的官方顯學,那麼法家人士就可以透過他們的這一門學說,來實現自己治國理念。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法家——依法治國)

而黃老之學想要傳承久遠,唯一方法就是能被當朝統治者所重用,如果他們的學說成為了官方顯學,那麼“黃老之學”將會與國同休,長長久久。

呂后去請商山四皓的時候,其實這四位老人已經白髮蒼蒼,到了他們那個年紀,也沒有多少活頭了,能看中的東西必然也不會多。但是,他們本是黃老學派中的領軍人物,將自己門派的學說傳承下去,這就成了他們這幾位老人必須要完成的使命。

而此時西漢初建,國家病弊,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更是符合西漢的治國方略,因此,以呂后的聰明才智,她不可能不知道對症下藥,請出商山四皓,既可以保住太子劉盈的太子之位,並且國家“無為而治”,又可以讓西漢重新煥發生機,可謂一舉兩得。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黃老學說——無為而治)

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證據呢?我覺得是有的。我們先來看看“商山四皓”的生平事蹟,然後再結合漢初執行的“無為而治”,看這個思路是否正確!

“四皓”,即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他們曾經被秦始皇召入咸陽。

秦始皇用軍事統一了六國疆土之後,但是六國的文化並沒有被統一。周朝八百年來的割據與戰亂,使得當時的中土變成了人間煉獄。為了尋找出一條救世之道,各大賢紛紛入世救世,他們著書立說,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時期四分五裂的土壤環境,這才催生出了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

但隨著亂世的結束,一個統一的國家,只能存在一種文化,一種符合國家生存發展的新文化,而不是所謂的“百家爭鳴”。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學術盛況——百家爭鳴)

因此,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他召集天下士人集聚咸陽,想要利用各個學派的學說來取長補短,然後再合力打造出一個符合秦帝國生存和發展的新文化來,因此他專門為此設立了“七十博士議政制度”。

然而,這一次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文化”運動,開得並不成功,而“七十博士制度”也成為了秦國崩潰的“加速劑!”

首先,最能為“大一統”作理論支撐的是法家,秦始皇最看中的就是韓非子所說的那一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而第一個被淘汰的就是儒家的“克己復禮”,因為儒家尊崇的是周朝的“禮樂制度”和“重建諸侯”。

其次,在咸陽酒會上,當公子扶蘇的老師、大儒淳于越炮轟秦始皇的時候,就為這一次“統一思想”運動埋下了失敗的伏筆。在酒會上,淳于越先把李斯、周青臣等法家大臣說成誤國誤君的奸臣,然後又把“郡縣制”全部說成了秦始皇的過錯。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咸陽酒會上的爭論)

其三,大儒淳于越提出的“依古制重建諸侯”,與李斯的“三代不相襲,五帝不相復,時變異也”,拉開了“師古”與“師今”之爭,即分封與集權的理念之爭。

這兩種理念之爭,不但不相融,反而是基於完全否定對方,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政敵關係。這也是秦始皇不想看到的,但竟然針鋒相對到了如此的地步,又為始皇帝的“焚書”事件埋下了伏筆。

咸陽酒會之後,秦始皇大為憤怒,也大為失望,於是在高度集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焚書事件”爆發之後,天下士人也對秦始皇大為失望,他們也各自紛紛離開了咸陽。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焚書事件)

而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這四位黃老學派計程車人,也發誓“不食秦祿”,離開了咸陽,退隱在商山(今陝西省商洛市境內),一邊耕田種地,一邊發憤讀書。

他們這一隱,就到了劉邦西漢王朝的初建,到他們出山的時候,都已經80幾歲了。

劉邦以前走馬江湖的時候,一看到讀書人就嘻笑怒罵,甚至還在儒生的帽子里拉過尿,所以留下了“輕士善罵”的惡名。因此當劉邦力邀“商山四皓”出山的時候,都被四皓拒絕了。

而呂后在邀請四皓的時候,她卻做到了極致,先是讓太子劉盈把身段放得極低,然後又派遣“舌辯之士”同去,向四老承諾將黃老之學用來治國,這一下子就把商山四皓請下山來了。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都被拒絕,為何呂后一出馬就搞定了?

(太子劇照)

那麼,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漢代從初建開始,確實都是用“無為而治”的思想來治國的,“文景之治”後,國家強盛,民間富足,“黃老學說”作為漢朝官方顯學,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漢武帝時代,黃老學派“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已經嚴重阻礙到了漢武帝推行“北擊匈奴”和“中央集權”的軍政大計,再加上“七國之亂”後,民間軍民厭戰,漢武帝只能從儒家中選擇了公羊學派的“大復仇”思想,在民間搞起了大宣傳。

因此,在董仲舒這位空前絕後的儒學大宗師的打造之下,漢武帝最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才一舉奠定了之後中國兩千多年“尊儒”的政治文化特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