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趙匡胤靠著陳橋兵變登基後,又是如何建立宋朝?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首要面對的不是外敵,而是內亂。所以我這裡主要說一下北宋建立前後的一些不穩定因素。

內部的穩定,對於一個王朝的存亡至關重要,於新生的大宋尤其如此。之所以特地在趙匡胤代周建宋後提及此事,正是因為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刀光劍影實則可從自陳橋兵變至北宋初年中一窺。

大部分人對於趙匡胤建立北宋的過程,還是頗為津津樂道的。畢竟在一般人看來,一個頻繁易代的亂世中能有相對和諧的朝代更替,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聞。就像我一直以來喜愛英國1688年由資產階級革命及新貴們發動的不流血革命(光榮革命)一樣,許多人都覺得大宋的建立是一次不流血的朝代更迭。

趙匡胤靠著陳橋兵變登基後,又是如何建立宋朝?

【周宋禪代之際的局勢,取自網路】

然而,僅從唯一比較明顯的韓通被殺一事就可以看出“陳橋兵變”表面順利進展之後的危險:

禁軍高階將領韓通的反抗(一般認為他是逃回家中被王彥升所殺);

趙匡胤入開封的曲折路線(繞路,進入由親信將領把守的城門,據說某門士兵還準備射殺趙匡胤);

趙匡胤家人(母親杜氏、姐姐等等)的躲藏;

宰相範質的極度悔恨(質下殿執溥手曰:“倉猝遣將,吾儕之罪也。”爪入溥手,幾血出。溥無語。既入見太祖,質曰:“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這些出自這些隱晦的暗示,都透露出當時情況的危急。

趙匡胤靠著陳橋兵變登基後,又是如何建立宋朝?

【趙匡胤畫像,取自《三才圖會》】

阻力不僅僅存在於趙匡胤稱帝前,最大的威脅,反而是在新生的宋政權的兩大重鎮:

(建隆元年)夏四月……癸巳,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叛,遣歸德軍節度使石守信討之。五月……丁巳,詔親征……丁卯,石守信、高懷德破筠眾於澤州,禽偽節度範守圖,殺北漢援兵之降者數千人,筠遁入澤州。戊辰,王師圍之。六月……辛未,拔澤州,筠赴火死……乙酉,伐上黨。丁亥,筠子守節以城降,赦之。

(建隆元年,下同)九月……己未,淮南節度李重進以揚州叛,遣石守信等討之。……丁亥,詔親征揚州……十一月丁未,師傅揚州城,拔之,重進盡室自焚。戊申,誅重進黨,揚州平。

捍禦北疆,屢戰北漢、遼國的

李筠

,坐鎮淮南、威懾南方諸國的

李重進

,都是後周的宿將,二人在後周時的戰功甚至在趙匡胤之上。所以,不僅是趙匡胤視二人為眼中釘,二人也圖謀推翻這個新生的政權。

建隆元年(960年),為延續政權,趙匡胤兩次親征,一北一南,徹底肅清了可以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內部軍事力量。首先保住了勝利果實,才能集中精力制定統一國家的計劃。

趙匡胤靠著陳橋兵變登基後,又是如何建立宋朝?

【影視劇中的“黃袍加身”,取自網路】

在一年內連平澤路、淮南叛亂後,南唐、吳越乃至南唐屬下的清源軍(大體為現在的福建一帶)都重新確認了對宋的臣屬。內部的穩定,使得後來趙匡胤能夠較好地執行“先南後北”的策略:

建隆三年(962年),以“假道滅虢”之計收服荊南、湖南;

乾德二年(964年)至乾德三年(965年),兩路滅後蜀,又定全師雄之亂,平定川中;

開寶三年(970年)至開寶四年(971年),南下嶺南,滅南漢;

開寶七年(974年)至開寶八年(975年),聯合吳越國夾擊南唐,破江寧;

除向南方諸國發動進攻外,對北漢這個刺頭,趙匡胤也深為不滿,於開寶元年(968年)、開寶二年(969年)兩次北征,但因阻截遼國援軍失敗等原因而告終。

不論如何,還是重複第二段的第一句話:

內部的穩定,對於一個王朝的存亡至關重要。趙匡胤首先拔除了兩顆刺進身體的針頭,使他能夠盡力對外,而無後顧之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