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唐朝雖在戰場上戰勝新羅,但在政治上卻因多種因素導致失利

唐朝放棄半島南部就如晚清與法國戰爭一樣,打仗打勝了,卻在外交和政治方面形成了實際上的損失,這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做出的戰略選擇。

大唐和新羅友好關係的起源以及新羅人的邏輯

唐王朝東征高句麗,最初的理由之一就是應新羅邀請,保護新羅不受高句麗、百濟以及倭國侵略。高句麗不斷挑釁,百濟還一直和高句麗綁在一起,唐王朝於是把百濟和高句麗列在滅國名單上。耗時近三十年,在新羅協助下終於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整個半島大部分領土歸屬大唐,新羅保持了其在半島東南部的傳統區域,併成為大唐藩屬國。

整個戰爭過程,被人認為是“大唐與新羅兩國並肩作戰,結成了深厚的戰鬥友誼,新羅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新羅也就是帶帶路、搞搞後勤,戰鬥力和唐軍比較可以忽略不計。

戰爭後期以及戰後,新羅認為大唐來幫助自己抵禦高句麗、百濟和倭國,就應當不求回報。而打下來的疆土都歸了大唐,新羅認為這是不合理的,這就是新羅人的邏輯。

唐朝新羅七年戰爭

於是,新羅先是侵吞百濟舊地,唐王朝在百濟舊地設定的熊津都督府名存實亡,這是繼李治在西域丟失中亞十六州都督府之後又一個區域成建制地被外族勢力佔領。李治並沒有意識到熊津都督府丟失的問題所在,仍然繼續持續在半島的策略。

唐朝雖在戰場上戰勝新羅,但在政治上卻因多種因素導致失利

熊津都督府

新羅藉機又在高句麗舊地支援高句麗復國勢力,唐王朝當時在半島駐軍數量有限,僅有薛仁貴率領的2萬唐軍,主力集中在半島北部,主要在遼東和半島北部對付高句麗復國勢力。

高句麗滅國後第二年(669年),一個現在被譽為半島民族英雄的人叫鉗牟岑或者叫劍牟岑的起兵造反,擁立高句麗王后人為主。叛亂被唐軍鎮壓,並俘虜了新羅援軍2000人,鉗牟岑也被高句麗王殺掉,高句麗王逃到了新羅。新羅接納了高句麗王,標誌著唐王朝與新羅同盟關係的破裂。

之後薛仁貴被調往西域對付吐蕃,半島本來唐軍處在壓倒性的優勢,薛仁貴一走,雖然對付少量叛軍仍然沒有問題,但全面戰爭就實力不足了。

新羅藉機發動了對唐王朝的正式進攻,這就是長達七年的唐朝新羅戰爭。戰爭前四年,僅憑安東都護府留守部隊就穩定了半島北部,消滅了全部高句麗叛軍,“左監門大將軍高侃大敗新羅之眾於橫水”,新羅人在半島北部佔不到便宜,但徹底佔領了南部沒有唐軍駐守的熊津都督府。

唐朝雖在戰場上戰勝新羅,但在政治上卻因多種因素導致失利

高侃

有人說新羅打敗了唐軍,那麼怎麼解釋在唐軍主力沒來的時候,新羅軍為什麼沒能進入半島北部?反而是唐軍大舉進攻新羅本土的時候取得大勝逼迫唐軍退軍?他們寫的《三國史記》更像一本傳奇小說,史料價值不高,所以對於裡面的東西,引用時一定要注意。

唐朝新羅戰爭的第二階段是劉仁軌為帥,唐軍主力繼消滅百濟、高句麗後再次進入朝鮮半島。劉仁軌渡過漢江,攻破新羅北方重鎮七重城(現首爾北),“斬獲甚眾”,新羅經營多年用來抵禦高句麗的戰略防線被唐軍突破。

之後,劉仁軌被調回國內,繼任唐軍將領暫緩了攻勢,“詔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買肖城,三戰,虜皆北”。同一事件,《三國史記》中記載卻是李謹行率領的唐軍二十萬在買肖城敗於新羅手中,新羅繳獲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當年李世民東征遼東的時候不過“士十萬,馬萬匹”,李謹行一個從三品的左監門衛將軍竟然能統御二十萬大軍、戰馬四五萬匹,《三國史記》未免誇張得太厲害了。

中國人寫的正史裡是這麼記載的,當時新羅人嚇壞了,唐軍駐紮在買肖城,買肖城位置不詳,但肯定是在漢城以南,已經深入新羅境內,虎視眈眈盯著新羅腹地,新羅已經無險可守,只等唐軍準備好了就能一舉滅了新羅。即使不增兵搞決戰,像以前滅高句麗一樣分兵襲擾,新羅這種小國也承受不起。於是新羅一邊把所有能拿刀拉弓的人都送上了前線,拼命攻打了買肖城三次,又“遣使入朝獻方物,伏罪。”

唐朝雖在戰場上戰勝新羅,但在政治上卻因多種因素導致失利

李治

於是,李治“赦之,復其王金法敏官爵”,唐軍退軍,李謹行也被調往西北,雙方實際控制線為平壤、大同江一線,唐王朝失去了半島南部地區的實際控制權。

李治和武則天為什麼做出如此的戰略決策?

1、吐蕃當時在西域的入侵是原因之一。

之前吐蕃消滅了依附唐王朝的吐谷渾,把疆域擴充套件到了青海,河西走廊情況危急。之後與唐朝新羅戰爭同步開始的薛仁貴遠征吐蕃之戰失利,唐王朝已經感覺到了吐蕃越來越大的軍事壓力。之後若干年,唐王朝一直在西域與吐蕃爭奪安西四鎮,安西四鎮數次易手。在唐朝新羅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唐軍聚集了十八萬大軍再次攻打吐蕃,但大敗而歸。李治和武則天當時就是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吐蕃,才匆忙從半島撤軍的。

2、朝堂上的政治鬥爭,使得李治和武則天都沒有把新羅當作要被解決的主要問題。

當時李治和武則天都沒有把新羅放在心上,而且新羅表面上仍然對大唐臣服,新羅王接受唐王朝冊封,同時也是大唐雞林州大都督,理論上半島整體上仍然是唐王朝疆域範圍。因此,與自己地位相比,新羅只是一個小問題,無論是對李治還是武則天。

唐朝雖在戰場上戰勝新羅,但在政治上卻因多種因素導致失利

武曌

這時李治正在拼命想辦法壓制武則天。之前不久,李治把郝處俊提拔為宰相,在朝堂之上發動了對武則天的攻勢,藉著支援武則天的許敬宗諡號問題向武則天發難。同時郝處俊負責重新編制國史,目的是借李世民的豐功偉績來提高李治的地位,這是李治時期唐帝國對武則天的一次集中的大規模反擊。

唐朝新羅戰爭的主帥劉仁軌是支援武則天的,在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刻,武則天把劉仁軌調回長安,目的之一就是要借劉仁軌的資歷和戰功壓制郝處俊,解決武則天迫在眉睫的實際問題,否則朝堂上一旦形成讓武則天停止干政的決議,武則天就非常被動了。

於是,在李治和武則天的領導下,唐王朝在東西兩線全部失利。武則天篡唐建立武周之後,控制通往東北和半島通道的契丹、奚族反叛,渤海國建立,唐王朝在半島的實際控制區域再次減少,新羅藉機又向北發展,基本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更是徹底失去了東北地區。

之後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興起,都是源於李治和武則天時期給後人留下的大麻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