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此人為給國家省錢,竟然不給慈禧留絲毫顏面,慈禧逃難後卻後悔了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閻敬銘出生在陝西。

他出生時,清王朝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一方面,官場的奢靡之風愈演愈烈,招權納賄已成為了某種習慣。另一方面,受閉關鎖國的影響,清王朝和西方國家在科技上的差距不斷地加大。雖然,國家表面上還是太平盛世,但是,潛在的危機,已經慢慢顯露了出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閻敬銘考中了進士,並很快走向了仕途,成為了官場中人。清末的官場,可以說是腐敗不堪。不僅天高皇帝遠的小官們大肆斂財,連京城中的高官們,也將做官賺錢看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此人為給國家省錢,竟然不給慈禧留絲毫顏面,慈禧逃難後卻後悔了

上行下效之下,很多官員上任的時候,不問當地百姓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先打聽在這裡做官是否好賺錢。

但是,閻敬銘卻是一個異數。他從自身做起,崇尚公正和清廉,對那些貪汙腐敗的官員們不屑一顧,不與他們同流合汙。他的潔身自好,受到了不少人的推崇。當時,擔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認為:閻敬銘是一個可造之材,於是大力舉薦他。

由於閻敬銘向來剛正不阿,不隨波逐流,胡林翼還特意讓他管理、考察湖北省的官員。閻敬銘在升官後,依然兢兢業業,嚴於律己。晚清的官員大多靠行賄升遷,但是,閻敬銘仍然克己奉公,堅持兩袖清風的做派。

閻敬銘做官多年,可衣著樸素,整天穿著一件褡褳布製成的袍子。出門在外,很少人能夠看出他是朝廷大員。有人笑他寒酸,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別的官員講究吃飯時的排場,以飯菜豪華奢侈為榮,可閻敬銘偏偏不這麼做。他的日常飲食,向來以粗茶淡飯為主。

此人為給國家省錢,竟然不給慈禧留絲毫顏面,慈禧逃難後卻後悔了

有一次,他在家中招待新上任的學政,只在桌上放置了白米飯和燒餅。 學政看的瞠目結舌,閻敬銘卻吃的津津有味。無奈之下,學政只好勉強吃了半碗幹米飯。離開之後,每說起閻敬銘請客吃飯的事情,這位學政大人都氣憤無比,直說閻敬銘不是在請客,而是在祭鬼。

閻敬銘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還經常彈劾犯法的官員,甚至,不管對方職務如何。

光緒五年(1879年),禮部尚書恩承過境擾民。閻敬銘得知後,絲毫不顧恩承朝中重臣的身份,仍然向皇帝彈劾。這種舉動,可以說是置自己的仕途所不顧了。不過,閻敬銘這種“不怕死”的性格,竟使得不少朝臣十分忌憚。

他的特立獨行,反而使很多官員對他肅然起敬。晚清時期,國庫空虛,戶部更是捉襟見肘。朝廷看到了閻敬銘的清廉,於是,令他擔任戶部尚書,以整頓財政。閻敬銘久居官場,對其中的各種陰暗深惡痛絕,擔任戶部尚書後更是決心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此人為給國家省錢,竟然不給慈禧留絲毫顏面,慈禧逃難後卻後悔了

他清點全國各地銀庫中的銀兩時,發現山東省只有幾千兩。閻敬銘曾經擔任過山東巡撫,對與山東的財政再熟悉不過了。看著賬目上記載的幾千兩銀子,他火冒三丈,認定這裡面肯定有大問題。於是,閻敬銘立即派遣朝廷官員去山東清點賬目。

山東官員貪墨已久,對於朝廷檢查向來有一套應對的方法。可閻敬銘做事雷厲風行,不留絲毫的情面,只要發現賬目上有弄虛作假之處,他就嚴厲地懲處有關官員。在這次核查中閻敬銘將涉案的一百五十三人抄家,將十幾個阻礙查賬的官員幕僚革職,甚至處死了幾個不法的官吏。

閻敬銘執法之嚴,令山東官場一時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再不敢出現貪汙腐敗的現象。很快,山東銀庫儲存的銀兩,從幾千兩變成了五百萬兩。擔任戶部尚書後,閻敬銘不僅對下面的官員要求嚴格,而且敢於上書,請求削減上級官員們的“點心”。

所謂的“點心”,就是指軍機處的高官們在上朝後,在休息室所吃的點心。這些點心其實並不貴重,但在皇宮中,價格就翻了很多倍,甚至,達到了幾百兩銀子。說白了,就是採購太監在其中暗中加價,中飽私囊導致的。

此人為給國家省錢,竟然不給慈禧留絲毫顏面,慈禧逃難後卻後悔了

點心一撤,軍機處的大臣和採購的太監非常生氣。大臣們下朝後肚中飢餓,心懷不滿,卻又不敢明目指責閻敬銘,於是就在他身邊摸著肚子,不停地喊餓。閻敬銘卻充耳不聞,反而從懷中掏出燒餅或者麻花大嚼特嚼起來。大臣們看了,面面相覷,只好自認倒黴。

而採購的太監,則在暗中與閻敬銘作對。

有一次,內務府想要買一批箱子,於是將申請交給了閻敬銘。閻敬銘一看,每個箱子竟然六十兩,於是不予批准。太監們知道這件事後,馬上向慈禧太后彙報。慈禧太后詢問起閻敬銘不同意的原因,閻敬銘直言市面上的箱子一個在六兩左右,這下子翻了十倍,說什麼也不能批准。

慈禧太后對內務府虛報賬目的事情早已心知肚明,所以,也沒有責罰,只讓閻敬銘親自去買箱子,要在半個月內將這件事情辦好。閻敬銘領旨後,立即去京城中購買。不料,太監們早已威脅京城中的各個店鋪,不準賣給閻敬銘箱子,否則就會找他們麻煩。

此人為給國家省錢,竟然不給慈禧留絲毫顏面,慈禧逃難後卻後悔了

閻敬銘走遍了京城,可賣箱子的地方几乎都關門歇業了。無奈之下,閻敬銘只好派隨從前去天津購買。結果,過了很久也沒有任何訊息。原來,隨從收了太監們送的一千多兩銀子,早已圈錢跑了。已經快到了太后規定的時間,可箱子一個也沒有買到。

無奈之下,閻敬銘只好向慈禧太后磕頭請罪。最後,慈禧太后還是讓他將錢撥給了內務府。如此剛正的閻敬銘,在太監們的暗中使絆下,也不得不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事來。閻敬銘雖然樹敵眾多,但憑藉自己理財方面的才能,將晚清千瘡百孔的財政,收拾的井井有條。

慈禧太后看到閻敬銘做出的成就後,心中十分高興,甚至,當面稱呼他的字。這在封建社會中,很非常少見的。對於閻敬銘來說,可謂是莫大的榮光。可是,即使受到了太后如此的尊敬,閻敬銘在具體問題上,仍然不給慈禧太后絲毫的顏面。

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想要戶部撥銀兩千萬兩來整修頤和園,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閻敬銘認為這些銀子是海軍的軍費,萬萬不能如此挪用。於是,他極力勸阻,堅決不肯撥款。慈禧太后一直對閻敬銘尊重有加,沒想到關鍵時候他竟如此反對自己。

此人為給國家省錢,竟然不給慈禧留絲毫顏面,慈禧逃難後卻後悔了

驚怒交加之下,慈禧太后下令將閻敬銘免職。閻敬銘早已對清末的腐敗感到疲倦,於是,從容地離開了任上。後來,朝廷又多次下旨啟用他,不料閻敬銘去意已決,堅持以有病推辭,並請求回陝西老家治病。

閻回陝後熱心地方公益事業,不僅捐款修建義學,而且倡導、督促在(朝邑)縣城西側(今大荔縣城東17公里處的朝邑南寨子)建起一座豐圖義倉。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一座民間糧倉,可儲糧1000萬斤,慈禧太后題寫倉名:“天下第一倉”。

光緒十八年(1892年),閻敬銘在陝西老家與世長辭。常言道,人死如燈滅,可慈禧太后仍在生他的氣,甚至,不想給他諡號。在朝臣們的堅決要求下,太后才十分不情願地給閻敬銘諡號“文介”。

直到慈禧太后逃到陝西,路過閻敬銘家鄉的時候,才感到了閻敬銘的正確。於是,慈禧太后親自執筆,為閻敬銘書寫了龍、虎二字作為牌匾,也算是冥冥之中,給了閻敬銘一份遲來的慰藉。

此人為給國家省錢,竟然不給慈禧留絲毫顏面,慈禧逃難後卻後悔了

閻敬銘一生清清白白,在晚清貪腐成風的官場中出淤泥而不染,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為搖搖欲墜的清朝續命。後世多評價他為“救時宰相”,可謂恰如其分。

參考資料:

【《清史稿》、《晚清廉吏閻敬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