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孔子在魯國執政的時期內雖然墮三都失敗但已成功凝聚人心

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孔子被稱為“聖人”。因此在古人心中,對關於孔子的問題根本就不存在“不”的答案。隨著近代中國的落後,近現代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不再是抬頭仰望,更多的是採取審慎甚至苛責的態度來取捨。如此前提下,近現代之人對孔夫子不再絕對信任,因此提出:孔子並非沒有治理過魯國,不過他也沒能將魯國衰落的趨勢扭轉過來,可見他也不是神仙!

然而,孔子治理魯國,難道真一無是處嗎?

孔子正式踏入魯國政壇,大約是在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被任命為委吏,主要職責是管理倉庫;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孔子開始興辦私學,當起了老師;周敬王三年(前517年),魯昭公被“三桓”家族趕到齊國,孔子也逃入了齊國;周敬王五年(前515年),因為在齊國不如意,孔子又回到了魯國;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魯國陽虎專政,孔子被提拔為小司空;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年),陽虎最終被趕出魯國,“三桓”家族卻因此聲望大跌;大約是在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史記》稱魯定公十一年),孔子被任命為大司寇,攝相事,開始正式執掌魯國國政。

孔子執掌魯國國政,具體有何政績,史書並沒有記載。但在孔子執政期間,發生了著名的“墮三都”事件。

孔子在魯國執政的時期內雖然墮三都失敗但已成功凝聚人心

孔丘

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為限制“三桓”勢力,孔子決定“墮三都”,即摧毀“三桓”家族封邑的城牆。叔孫氏二話不說,直接就將郈邑(今山東東平東南)城牆搗毀了。可季孫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叔孫輒卻不肯從命,佔據費邑(今山東費縣西北)造反,還率領費人去攻打魯國公室,結果被孔子派兵擊敗。公山不狃與叔孫輒被迫逃亡齊國,後來又逃到了吳國。然後,孔子命人摧毀了費邑的城牆。在將要摧毀孟孫氏封邑成(今山東泰安南)的城牆時,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也據城進行頑抗。12月,魯哀公率兵前往圍攻成邑,卻未能攻克。

就這樣,孔子的“墮三都”計劃到了最後一步,功敗垂成了!

兩年後,即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在內外部勢力的排擠下,孔子被迫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長達十三年的周遊列國旅程。

看起來,孔子執政的這四、五年,除了失敗的“墮三都”計劃,似乎毫無建樹。可在他離開魯國十年後,他執政魯國的功績卻意外地顯現了出來。

孔子在魯國執政的時期內雖然墮三都失敗但已成功凝聚人心

夫差

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年)3月,因為魯國入侵邾國,吳王夫差率軍伐魯。吳國軍隊曾經滅楚,在夫差手裡又戰勝了強大的越國,可謂是勢不可擋。然而,在吳軍向魯國進軍的過程中,卻遭遇了魯人重重阻擾:給吳人帶路的公山不狃故意帶他們走險隘;大夫公甲叔子與析朱鉏乘一輛戰車,同時戰死疆場;大夫微虎組織了三百人的敢死隊準備刺殺夫差,孔子高足有若也主動報名參加,夫差聽說此事後,嚇得一晚搬了三次地方……。在魯人的拼死抵抗下,夫差不得不主動向魯人求和。最終,在魯國沒有遭受致命打擊的前提下,吳王夫差就主動退軍了。相比較於楚國和越國,魯國的命運要遠好於這兩個國家。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春,因為魯國協同吳國伐齊,齊國派出國書、高無丕兩人率軍伐魯。此時,魯國“三桓”因為害怕自家軍隊遭受損失,都不肯主動出兵迎戰。還是在季孫氏家宰、孔門弟子冉求的推動下,魯國組成了左、右兩軍迎戰齊軍:左軍由冉求率領,右軍則由戰鬥意志不強的孟懿子兒子孟孺子率領。最終,在右軍一接即潰的前提下,冉求率領左軍頑強地抵禦住了齊國軍隊,促使齊人連夜撤軍了!

這兩次對陣東周強國,魯國中下層都保持著旺盛的鬥志,迫使敵人知難而退。

孔子在魯國執政的時期內雖然墮三都失敗但已成功凝聚人心

孟懿子

但這兩次戰爭都表現出同樣的現象:魯國上層抵抗意志不強,而中下層則抵抗外敵入侵的決心則相當堅定。特別是以孔門弟子為代表的魯國中下層的堅決抵抗,讓魯國在這兩次戰役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戰果。

在孔子執政以前,魯國中下層只知“三桓”而不知公室;“三桓”家臣頻繁發起內亂,試圖竊取國政;“三桓”則彼此勾心鬥角,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內鬥上。這是魯國長期得不到發展的根本原因。但在孔子執政以後,魯國中下層在兩次外敵入侵戰役中的出色表現,足證魯人心中已有了保全社稷的思想——而這一,恰恰就是孔子執政的最大功績。

因此,如果魯國真交給了孔子治理,在凝聚人心這點上,孔子肯定會做得極為出色。但孔子思想的缺陷在於太過崇尚周公之道,卻缺乏改革理念,因此他對分封制、藉田制、宗法制的變革肯定不會徹底。而正是這三大制度,導致了西周的衰落。所以,長遠看魯國必然還是會陷入衰退之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