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申不害變法未竟全功既有韓國條件差的原因也源於申不害的投機思想

申不害改革取得了部分成功。而其未能完全“成功”,主要原因一則是韓國本身的國力弱小,二則是申不害的變法不如商鞅等變法徹底。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前期、中期,各國為了圖強,先後任用了一系列法家名士,進行改革弊政的變法。大體上是摧毀原有的貴族權門政治,而加強君主權力,增強國家對資源的統合力度。這裡面,申不害於前4世紀中葉,在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也進行了變法。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申不害的變法並非好像完全沒有成功。實際上申不害變法是取得了一定成功的。

周顯王十八年(前351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變法。申不害在法家人物中的一個特點,是他除了強調法,還強調“術”,也就是君主御下之道。在申不害的術中,包含了以下內容:加強君主集權統治,摧毀威脅君權的豪門權貴;整頓官吏,加強考核,提高國家機關的能力;改革軍制,收編貴族私兵,嚴格訓練,提升戰鬥力;鼓勵生產,開荒種地,並發展手工業尤其是鑄造業。

申不害變法未竟全功既有韓國條件差的原因也源於申不害的投機思想

申不害

申不害在韓國搞了10多年的改革,使得韓國政治穩定,軍力加強,國民富裕。《史記》記載,“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算是韓國曆史上最風光的一段了。但是申不害的改革卻沒有延續下去。韓昭侯死後,韓國很快走上舊路,並逐漸淪為列強爭霸的附庸甚至食料,最終在七國中第一個衰敗和滅亡。

那麼,為何申不害的改革有始無終呢?這要分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原因說。

首先是客觀方面,韓國變法條件是最差的一個。

戰國七雄中,大致秦楚齊為強國,趙魏為中等,韓燕為弱國。韓國不但國力弱小,而且地理位置很不好,處於秦楚趙魏包圍之中,拓展空間有限。

申不害變法未竟全功既有韓國條件差的原因也源於申不害的投機思想

韓昭侯

各國變法的重點,一般是對內削弱權貴勢力加強王權,對外富國強兵爭霸。一個國家本身國力越強,那麼加強王權就更容易,因為佔有全國資源的君王,更容易對貴族造成某些優勢,從而達到削藩的目的。而韓國本身弱小,留給君王的提升空間並不多,對權貴的打擊也比大國要難。而對外爭霸更不必說。秦楚等本身國力強大,一旦變法卓有成效,立刻可以在對外戰爭中轉化為收益,甚至像秦國這樣每次戰利品無數,搞得全國人民嗷嗷叫著要打仗。而韓國本身弱小,就算是富國強兵,還是打不過大國,最多打打防禦仗,或者稍微擴張一點地盤。這些收益都未必能抵消開銷,就更難轉化為促進變法的動力了。

其次是主觀方面,申不害的變法存在投機取巧的心思。

法家法家,以法為準,就是要打破過去權貴專權的狀態,以君主支援的法治來規範全國。所以幾個著名的變法家,不管本人的人品如何,他們都有一股子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狠勁。比如商鞅在秦變法一次殺數百人,連太子的老師都敢處置,吳起在楚變法,敢於冒著楚人朝野的攻擊,在楚悼王死後還能用自己的性命作為籌碼來拼掉保守派的貴族。

而申不害比起這幾位卻要圓滑得多。他身為韓國丞相,卻還是存了討好君主之心。比如韓昭侯詢問他國家大事,他不立刻依據國家利害來回答,卻派人去探聽君主的口風,做出符合君主期望的回答。這種思想也就是他“術”的運用。在“術”的思想指引下,申不害將個人與韓昭侯的關係好壞放在國家利弊之上,所謂“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沒有為後世建立一套可以遵循的準則。於是,隨著韓昭侯和申不害退出歷史舞臺,韓國也就故態重萌,終於走向衰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