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兼代理執政上卿,這是孔子此生的最大官職。與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孔子執政後推行的第一項政策不是禮樂教化,而是頗有後世法家色彩的“墮三都”。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當時魯國境內有費邑(今山東省費縣)、郕邑(今山東寧陽)、郈邑(山東省東平)三座大城市,而“墮三都”就是拆除這三座大城的城牆。那麼儒家創始人孔子執政後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呢?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魯桓公共有四子:同、慶父、叔牙、季友。其中嫡長子同繼承魯國君位(魯莊公),慶父、叔牙、季友的子孫形成了孟孫、叔孫、季孫三個大夫家族。因為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三家大夫被稱為“三桓”。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魯莊公去世後,“三桓”逐漸世襲把持了魯國國政,其中季孫氏家族的實力最強。孔子之所以要以大司寇兼代理執政上卿,就是因為魯國的執政上卿被季孫氏家族世襲壟斷,導致“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三桓”架空國君並控制國政的條件是兩個:一是壟斷執政上卿和執政大夫,二是透過佔有大量領地來獲得財富以招兵買馬。因此“三桓”封地的主城是“三桓”家族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大本營,是其根基所在。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費邑(季孫氏主城)、郕邑(孟孫氏主城)、郈邑(叔孫氏主城)當時的規模都不在國都曲阜之下,城牆也與曲阜一樣高,因此被稱為“三都”。依靠高大城牆的保護,三都根本不懼怕魯國國君的軍事打擊。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孔子一直堅決反對“三桓”架空國君、把持國政的行為,主張將國政從“三桓”手中收歸國君。出任魯國代理執政上卿後,孔子決定從拆除“三都”城牆的高度入手,削弱“三桓”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中央集權。

儒家聖人偏行法家手段:孔子為什麼要拆魯國三大城的城牆?

經過一番努力,孔子成功地拆除了費邑和郈邑的城牆。但在準備拆除郕邑城牆時,“三桓”集體反對孔子,導致“墮三都”半途而廢。此後“三桓”想盡辦法排擠孔子,最終導致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