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清朝有兩位諡號為“忠”的親王,一個是多爾袞,另一個是他

古時候,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死後會被贈予或褒或貶的文字評價,稱為諡號。比如說清朝皇室有兩位諡號為“忠”的親王,一個是睿忠親王多爾袞,另一個是恭忠親王奕訢。

清朝有兩位諡號為“忠”的親王,一個是多爾袞,另一個是他

清朝自雍正繼位以來,在皇位傳承方面,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這一制度一直貫徹於道光朝,道光晚年,對於繼位人的選擇頗為猶豫,主要在皇四子奕詝與皇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定,最終,清朝第一次立儲密旨上出現了兩位皇子的名字:

“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這位皇六子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竟讓道光帝如此鍾愛?

奕訢的母親是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看到這個姓氏,有人可能認為孝靜是蒙古旗盟出身,或是蒙古八旗出身,實際上,這位皇后是滿洲八旗出身,家世還相當不錯,祖先出自元昭宗,遠祖是明朝的達延汗。

雖然孝靜身後榮獲皇后名分,但她生前並未做過一天的皇后,道光五年,孝靜以13歲的幼齡被選入宮中,入宮即刻獲寵,不久生下皇次子奕綱與皇三子奕繼,使得一直獨苗的道光帝在立儲方面,有了可選擇的空間。

不過,道光九年,孝靜所生的這兩位皇子都夭折了,隨後,她再次發力,為道光帝生下壽恩固倫公主(六公主)與皇六子奕訢。

可以看到,奕訢的母親孝靜非常得寵,可以說是大清後宮僅次於孝全皇后的存在,無論是奕訢,還是六公主,都受到道光帝無以復加的疼愛。

此外,從天賦來看,奕訢也是眾多皇子中最出色的一位,他年少聰穎,從小受到極為嚴格的封建教育,道光帝彷彿在這個兒子身上,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清朝有兩位諡號為“忠”的親王,一個是多爾袞,另一個是他

對比一下皇四子奕詝。

奕詝的母親孝全皇后,可以說是一個讓道光帝又愛又恨的女人,一般這種女人,更容易讓人刻骨銘心,雖然道光帝曾在孝全主持後宮後期,剝奪其後宮大權,兩人關係一度僵化,以致於孝全撇下兩個兒女撒手人寰,但她終究還是道光帝最愛的女人。

這就是孝全在道光帝心中的地位,似乎是無可替代,道光帝心中對她是有一絲愧疚的。

與皇六子奕訢相比,奕詝就要稍微遜色一些了,不過,這位皇子似乎非常懂得藏拙,或是拜他的老師杜受田傳授,一直展示自己的仁孝之風,道光帝對這個兒子的才能雖然不能充分肯定,但卻非常欣賞他的仁孝。

道光二十六年,猶豫了十多年的道光帝,最終下定決心,將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儲,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不過,此後的兩件事,卻仍然讓大臣對儲位人選捉摸不定。

首先是道光二十八年的指婚,道光帝將家世顯赫的熱河都統瓜爾佳桂良之女指給奕訢為嫡福晉,而將家世相對遜色的鑲藍旗太常寺少卿富泰之女指給了奕詝,殊不知,這只是道光帝給予兒子奕訢的一種補償而已。

其次是道光二十九年,道光帝下旨為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孝靜成皇后)為妃園寢修建寶頂,這意味著什麼?其實,這就相當於告訴世人,道光帝沒有立奕訢為皇儲,因為如果立奕訢為皇儲,博爾濟吉特氏是不可能被葬入妃園寢的。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臨終前,命人開啟錦匣,答案最終揭曉,皇位花落皇四子奕詝之手,即咸豐皇帝。

雖然奕詝與奕訢兩位皇子是皇位的直接競爭者,但這兄弟二人的感情還是很不錯的,奕詝母親孝全死得早,他從小就被送到皇貴妃處撫養,與奕訢一起讀書學習生活,當然,在道光帝生命末期或奕詝繼位稱帝后,兄弟漸生嫌隙已成不可避免之事。

咸豐帝繼位後,奕訢從咸豐三年開始領班軍機,一直到咸豐五年,開創了皇子干預政務的先河。可是不要忘了,這完全是在其母親孝靜在世的前提下,所得到的庇護。

咸豐五年七月初九,剛剛被封為康慈皇太后的博爾濟吉特氏崩逝於壽康宮,隨即咸豐帝便以奕訢辦理皇太后葬禮禮儀疏忽為由,罷免了他的所有職務。試想,親生兒子在給自己辦理喪禮時,怎麼可能會禮儀疏忽,這完全就是咸豐帝的託詞。

清朝有兩位諡號為“忠”的親王,一個是多爾袞,另一個是他

從此,奕訢就被咸豐帝排斥於權力中樞系統之外,不得不說,咸豐帝對這個頗有才幹的弟弟,還是非常忌憚的。雍正能夠對怡親王胤祥,毫不避諱地重用,一方面是信得過這位兄弟,感情在,另一方面,雍正也能夠壓得住胤祥。

當咸豐帝覺得壓不住弟弟恭親王奕訢時,他還會信得過這個弟弟嗎?當然不會,咸豐帝會視奕訢為對自己皇位最大的威脅者。

從咸豐八年開始,恭親王奕訢逐漸開始回到政治舞臺,他被皇兄任命為議和大臣,與英法代表談判,而咸豐帝本人則帶著大阿哥載淳、后妃等等逃到了熱河。

咸豐十一年七月,年僅31歲的咸豐帝病逝於熱河行宮,臨終前命將皇位傳於大阿哥載淳,授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將弟弟奕訢排斥在託孤大臣之外,再次體現出對這個弟弟的不信任。

然而,一向我命由天不由我的奕訢,竟然聯合兩宮皇太后發動祺祥政變,一舉將贊襄政務八大臣剷除,隨後確立兩宮垂簾,親王輔政的新體制。

奕訢再次走上大清政治舞臺的中央,從同治元年開始,一直到光緒十年甲申易樞,他領班軍機長達二十多年,同治中興局面的出現,很大程度得益於這位恭親王的力挽狂瀾。

然而,自從甲申易樞開始,奕訢再次在政壇上遭受重創,再加上年齡的長大,歲月磨平了他的稜角,蹉跎了歲月。

甲午戰敗後,雖然奕訢第三次登上政治舞臺,但已經是暮氣沉沉,難有作為了。光緒二十四年,即反對變法的訴求聲中,奕訢離開了人世,享年67歲,諡號為“忠”,稱恭忠親王。

清朝有兩位諡號為“忠”的親王,一個是多爾袞,另一個是他

結語:

在筆者看來,奕訢無疑是晚清皇室成員中的佼佼者,在首次無緣皇位後,其實他還有逆天改命的機會,但束縛於綱常倫理之中的他早已習慣了逆來順受。或許,奕訢真的把自己當成了晚清政壇上的多爾袞,他只想做一個護君者,而不想做一個弒君者。

正如奕訢“忠”的諡號,他真正做到了護君,但他真的是在護君嗎?殊不知掌控君道的是另外一個女人?算了,一切自有公論,至少在名節方面,奕訢算是至真至善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皇室四譜》《清實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