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三國時期,劉備手下有一大批能征慣戰的武將,比如張飛、關羽、趙雲、馬超、黃忠,他們被稱為五虎上將。隨著五虎上將的年邁與逝世,蜀漢中期出現了一批新生代將領,其中魏延成了頂樑柱,魏延在劉備生前就備受器重和賞識。劉備去世以後,蜀漢政權動盪不安,先是馬謖不服從軍令被斬首,其次是李嚴被廢,連功績顯著的魏延也難逃一死,他以謀反罪被滅三族。

魏延是蜀漢中後期不可多得的猛將,小說《三國演義》描述魏延的後腦勺長有一塊反骨,諸葛亮預料他會謀反,結果魏延真的反了。在正史中,魏延謀反一直是三國時期一大疑案,後世之人評價魏延也是褒貶不一,甚至有人認為魏延之死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的圈套,那麼真的是如此嗎?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一)魏延備受劉備器重,授命駐守漢中

公元211年,劉璋因畏懼北方的張魯,邀請自己的同宗兄弟劉備入川幫助自己對付張魯,不料卻引狼入室,魏延也隨同劉備一起入川,劉備後來反客為主,魏延因佔領廣漢郡有功,被封為牙門將軍。

劉備在漢中稱王以後,準備撤軍回成都,他需要派一個人幫他鎮守漢中,此時關羽已經授命鎮守荊州,所有人都認為可靠的張飛最有希望,連張飛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劉備竟然破格提拔魏延,封他為漢中都督,讓他鎮守漢中,劉備此舉讓全軍上下大吃一驚,可見劉備對魏延的器重。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以後,升任魏延為鎮北將軍,劉禪繼位以後,封魏延為都亭侯。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二)魏延與楊儀不和,為自己的死埋下伏筆

魏延功績顯赫,備受劉備器重,到了蜀漢中後期,能征慣戰的武將死的死,老的老,魏延便成為蜀國的頂樑柱,從此越發的囂張跋扈,除了諸葛亮和劉備以外,他誰都不放在眼裡,別人都不敢招惹他,總是讓他三分,唯獨楊儀是個例外。

楊儀是文官,本身也很有才華,劉備也很賞識他,一般文化人多半瞧不起武將,楊儀認為一介武夫怎麼可以對他吆三喝四。

所以楊儀向來跟魏延不和,兩人常常爭吵不休,最後變得水火不容,一次氣得魏延拔刀往楊儀臉上比劃,魏延做出要殺楊儀的態勢,目的是為了嚇唬楊儀,結果楊儀被嚇得啕嚎大哭,最後還是費禕制止了他們。

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為了完成他匡扶漢室的臨終遺言,前後五次北伐,讓魏延打前鋒,楊儀主要負責後勤工作,比如糧草的籌備和運輸等。楊儀很有才幹,做事效率高,而且幹得還不錯,諸葛亮非常賞識他的才華,其實諸葛亮也非常欣賞魏延的驍勇,奈何他們倆水火不容。

諸葛亮為此頗感遺憾,他也只能儘量化解楊、魏二人之間的矛盾,但是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楊、魏二人最後鬧得不可開交,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三)魏延不服從諸葛亮的遺令,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發兵攻打曹魏,魏延覺得自己有漢代韓信的軍事才能,要求自己帶兵一萬從子午谷進發,目的直搗長安,讓諸葛亮率領剩餘軍隊從斜谷道走,在咸陽與之會合,但是諸葛亮沒有采納他的計策。

之後諸葛亮幾次北伐,每次魏延都要求諸葛亮分給他一萬士兵,要求兵分兩路,最後再會師,可是每次都遭到諸葛亮的反對。魏延認為諸葛亮膽小怕事,同時又覺得自己是匹千里馬,卻沒有遇到伯樂,不由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公元234年,諸葛亮因勞累成疾,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重,不久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諸葛亮死後,魏延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以謀反罪誅三族,魏延為什麼會謀反呢?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三國演義》中把魏延謀反一案塑造得淋漓盡致,楊儀對魏延說:“你敢大喊三聲,誰敢殺我嗎?”沒想到魏延真的大喊誰敢殺他,結果血腥的一幕出現了,馬岱將魏延斬殺,這畢竟是小說家之言,那麼正史上的魏延是如何被殺的呢?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彌留之際召集楊儀、姜維、費禕等人開會,會議的主要內容是等他死了以後,立即撤軍,不能繼續攻打曹魏,撤軍時,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不用理睬,楊儀可自行率軍回成都。

諸葛亮把一切安排妥當以後就病逝了。

楊儀在撤軍之前,派費禕試探魏延的意圖,魏延卻說:“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生死而耽誤國家大事呢?”,讓魏延生氣的是楊儀只不過是丞相的秘書長,沒有立過軍功,怎麼讓他給楊儀斷後。

費禕把魏延的意圖傳達給楊儀以後,楊儀便率軍往南撤退,準備回成都,魏延一怒之下也率軍往成都方向撤退,而且還趕在楊儀的前面,並燒燬沿途的棧道,斷了楊儀的後路。楊儀撤軍時,只能一邊撤一邊砍伐樹木搭建棧道,解燃眉之急。魏延的一意孤行,不服從軍令,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四)魏延之死

魏延和楊儀撤軍後不久,他們都上書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召集董允、蔣琬等人商量謀反一事,大臣們都袒護楊儀,說他無謀反之意,而魏延就很難說了,於是劉禪下令讓蔣琬率領禁衛軍北上攔截魏延,與此同時楊儀也率軍南下追擊魏延。兩路軍隊在南谷口將魏延包圍,楊儀命王平抵禦魏延軍隊,王平對魏延軍隊破口大罵“丞相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膽敢如此?”魏延的部隊聽後,覺得有幾分道理,於是一鬨而散,魏延帶著家人逃往漢中,被馬岱斬殺。

魏延死後,馬岱把他的首級交給楊儀,楊儀把魏延的頭顱扔在地上,一邊踩一邊罵道:“庸奴,你還能為非作歹嗎?”魏延為此被滅三族。

(五)魏延是真的謀反,還是他人誣陷?

古代行軍打仗,執行軍令,是軍人的天職,既然諸葛亮已經留下遺言,等他死後讓魏延斷後,魏延就應該服從命令,他不但不服從命令,還擅自揮師南下,甚至把沿途的棧道和橋樑都銷燬。

魏延此舉讓眾人覺得他斷了楊儀的後路,目的是為了趕回蜀國起兵造反,這樣一來蜀漢就少了楊儀這支援軍,魏延成功機率就大些。加之大臣們認為楊儀只是個書生,怎麼可能造反,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魏延鎮守漢中,多次出征,手握重兵,自然魏延的嫌疑大些。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古代皇帝要捍衛一個政權,首先對掌握軍權的大臣下手,手握重兵才能對他們構成威脅,這也是魏延被殺的根本原因。魏延並無謀反之意,以魏延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自立門戶,他如果要造反,唯一的出路是投降曹魏。

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魏延南下的唯一目的是殺楊儀,魏延殺楊儀也是為解心頭之恨,他們倆早就水火不容了。

而且以魏延當時的功績,如果殺了楊儀,他便就可以接替諸葛亮丞相的位置,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中重臣,大權在握後,他就可以繼續北伐了。

所以說魏延不是謀反,而是他與楊儀爭權奪利失敗了。魏延的剛愎自用加上楊儀的自負,造成自己的悲劇,一代名將落得被滅三族的結局。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六)魏延的悲劇是不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的?

據《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諸葛亮同時下達兩道密令,一道是給楊儀的,讓他接替自己的位置,停止北伐,不要管魏延,另外一道下給魏延,讓魏延接替自己的位置,扶靈柩往南迴成都。

諸葛亮這樣做不是有意挑起事端嗎?而且諸葛亮彌留之際,還上書劉禪,讓蔣琬接替自己的職位,這不是唯恐天下不亂嗎?其實《魏略》的記載並不可靠,《魏略》是曹魏的史書,裴松之認為是敵國故意抹黑諸葛亮的傳言。當時諸葛亮的遺體還在楊儀那兒,魏延怎麼扶靈柩回成都,而且《魏略》還有一條記載,說魏延欲降曹魏,這條記載更不可靠,魏延投降曹魏怎麼會往南走?不是應該往北走嗎?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認為,《三國志·曹魏傳》記載也不可靠,他認為諸葛亮的死來得太突然,來不及做好後世的安排,是楊儀、姜維那幫人一手策劃的陰謀,他們假傳諸葛丞相的遺命,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蜀漢當時還沒有自己的史官。呂思勉的一家之言不無道理,在權利交替之時,容易出現動亂,更容易被居心叵測之人鑽空子。

但是筆者認為諸葛亮彌留之際讓楊儀撤軍,魏延斷後的可信度比較高,因為以蜀國當時的實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諸葛亮也清楚,但是他是個理想家,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他都想試試。

魏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三族?

諸葛亮深知魏延剛愎自用,自命不凡,不能擔當北伐的重任,北伐的十萬蜀軍可是蜀國的命根子,如果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蜀國滅亡也是時間問題。加上魏延是抗曹積極分子,他預料到等到自己死後,魏延會繼續北伐,所以他才下令讓楊儀撤軍,不用管魏延,民間傳言諸葛亮有意策劃陷害魏延,是毫無根據的說法。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等

相關文章

頂部